宜兴紫砂的生存与环境之变

2017-03-28 10:13赵斌
上海工艺美术 2017年1期
关键词:紫砂陶宜兴紫砂

赵斌

宜兴紫砂的生存与环境之变

Inception Background of Yixing Purple Sand Earthenware and the Changes in Modern Survival Environment

赵斌

The analysis on inception background of Yixing Purple Sand Earthenware and the influence from modern social factors can help carry out systematic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with a view to ensuring that this traditional handicraft skill enjoys endless vitality and passes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宜兴紫砂是在长期手工制陶经验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体现着文人的情怀与志趣,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宜兴紫砂的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在为人们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影响或消解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分析宜兴紫砂的产生背景和现代社会因素对其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对其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与保护,从而保证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宜兴位于江苏南部,太湖西岸,古称“荆邑”、“荆溪”,自然条件优越,素以“陶的古都,茶的绿洲,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蜚声海内外。

宜兴紫砂自明时发展兴盛,以其独特的性能和韵味在五百余年间长盛不衰,备受世人推崇。2006年5月,宜兴紫砂陶瓷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为宜兴紫砂提供更好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对其研究和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挑战。

一、宜兴紫砂的背景

宜兴紫砂经久不衰,与其历史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1、悠久的历史

宜兴地区陶瓷生产历史悠久,距今7300年前,已有原始陶器的生产;距今6000年前,周边山地丘陵满布制陶遗址;秦汉时期,出现釉陶和早期青瓷;三国及南北朝时,制陶业迅速发展壮大,丁蜀、南山一带已形成制陶中心;唐及五代后,则以陶器作为主要生产方向;宋代,丁蜀、张渚一代陶窑极多,并出现了一种内外都不施釉的砂器,被考古界称为“最早紫砂器”,同时,文人诗词中也开始出现关于紫砂壶的记载;进入明清,宜兴陶瓷业生产集中于丁蜀山一代,紫砂发展成熟,形成了独立的生产体系,其产品“鬻于四方利最溥,不胫而走天下”。

宜兴紫砂博物馆

宜兴紫砂工艺厂

黄龙山矿

废弃的黄龙山4号矿井口

悠久的制陶历史为宜兴紫砂的发展提供了成熟的生产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文人的关注与参与则为紫砂注入了新的活力。

2、丰富的原料

宜兴地貌可用“三山、二水、五分田”概括,自然条件优越。宜兴陶瓷生产主要集中在丁蜀镇一代,这里丁山、蜀山、蠡河相连,地势平坦且相对较低,丁蜀镇的黄龙山,任墅西香山附近和伏东一带,拥有丰富的陶土资源,这些陶土资源中夹杂着珍贵的紫砂原石,其可塑性强,干燥与烧成时收缩率小,不易变形,冷热冲突不炸裂,透气保湿效果好,备受世人推崇。此外,宜兴植被覆盖率高,山林柴草密布,为陶瓷烧造提供了丰富的燃料。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宜兴丰富的陶瓷生产原料为当地人民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途径,同时,也使宜兴作为“陶都”而享誉海内外。

3、茶叶产业发展和饮茶文化需求

中国拥有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和底蕴深厚的饮茶文化。《神农本草经》中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西汉王褒《僮约》中记有“烹茶尽具”“武阳卖茶”等事。马王堆汉墓陪葬的清册中也有关于茶叶、茶事的记载。

宜兴产茶始于东汉之前。到了唐代,宜兴所产晋陵紫笋、顾渚紫笋均为贡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我国饮茶之风盛行,茶具也随之发展起来。宋代,开始使用蒸青法制作散茶,宜兴“雪芽”极富盛名。元代,阳羡茶具有较高的地位。明代以后,散茶增多,饮茶方式由煎煮改为冲泡,宜兴茶受到人们关注,茶事亦随茶风而盛行不衰。宜兴紫砂凭借其独有的优秀性能而受到人们的喜爱,紫砂茶壶的制作也在明代步入兴盛,出现“商贾扬帆而晓夜行”的繁荣景象。

4、深厚的文化底蕴

隋朝以后,我国经济与文化中心南移。无锡、宜兴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自古文风昌盛,自隋朝开科取士至清末废除科举,无锡地区共出举人2154名,进士1340名,状元8名。文人士族,影响着该地区的审美倾向和生活追求。同时,优美的自然环境也使宜兴被众多文人墨客所青睐,宋代文豪苏东坡有诗云:“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元明清以来,宜兴逐渐成为江南地区文化中心。

宜兴紫砂素面无华,温婉含蓄的特点,与中国文人有着无尽的契合感,且其可塑性强,文人常以坯当纸,于其上“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刻以花卉,或刻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见思巧”,紫砂陶逐渐成为文人雅士的寄情之物。至清嘉庆年间,紫砂器越来越受到文人重视,众多文人参与其设计制作,并为其著书立说,不断影响着紫砂陶的制作风格和艺术风貌。

二、宜兴紫砂生存环境的变化

环境是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便是对其最为形象的写照。千百年来,农业社会的沃土孕育出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与优秀的手工艺。然而,近百余年间,我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等因素,不断改变着我国的文化传统,迫使其及时做出调整,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

1、现代化

现代化问题是百余年来东西方理论界一直在探讨的热门话题。2015年9月,第五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便以“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探讨现代社会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宜兴紫砂,从泥料的开采加工到器物的制作烧制,均面临着现代化带来的问题。

宜兴前墅龙窑

现代紫砂窑炉

宜兴紫砂矿主要集中于黄龙山一带,藏于粗陶用泥之间,“皆深入数十丈乃得”,发现与开采均非易事。自明时起,紫砂泥的开采与加工均为人工手制,徐珂《清稗类钞》载:“泥初出山时,大如煤块,舂以杵,必数次,始取其较细者,浸之于池,经数月,则粗分子下沉。其最上层者,皆有黏性,乃取以制器。”采石炼泥多为农民副业,产量一直有限,每人每天采泥一千到两千斤。直至1955年7月,宜兴县采矿公司成立,统一开采陶土,产量有所增加。1958年,采用手工打眼爆破,开采效率提高4-5倍。1959年,矿井内采用人工电钻,效率提高十倍以上。20世纪80年代后,机器设备更加完善,产量急剧增加。机械化的紫砂泥开采,在解放人工,增加产量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浪费,违法开采、过度开采的现象屡禁不止,许多矿洞因为不科学的开采而被破坏,被废弃,造成原料的极大浪费。2005年,宜兴市颁布“禁采令”,恢复黄龙山紫砂矿区的生态环境,以便系统规划,科学开采,从而保护紫砂原料。

传统紫砂多为龙窑烧造,以茅草和松柴为燃料,烧成时间长,火候掌握难度大,虽然烧造的数量有限,但随着火候的不同,烧出的紫砂“泥色之变,乍阴乍阳。忽葡萄而绀紫,倏橘釉而苍黄。摇嫩绿于新桐,晓滴琅矸之翠;积流黄于葵露,暗飘金粟之香。或黄白堆沙,结哀梨兮可啖;或青坚在骨,涂髹汁兮生光。彼瑰琦之窑变,匪一色之可名。如铁如石,胡玉胡金。备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远而望之,黝若钟鼎陈明廷;追而察之,灿若琬琰如精英。岂随珠玉之照壁,可比异而称珍者哉!”倾注陶工心血的紫砂,带给人们别样的韵味。1957年,倒焰窑代替龙窑;1973年,推板窑、隧道窑又取代倒焰窑;随后,更先进的煤气窑、电窑等被广泛使用,虽然温控性能增强,成品率大幅提高,却丧失了器物出窑的期待感与紫砂原有的韵味。

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兴盛,旅游商品与纪念品随之而生。紫砂陶作为宜兴的城市名片,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宜兴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的重要门类。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的紫砂产品充斥着宜兴乃至整个江苏省的旅游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受台湾茶道热和国内旅游热的影响,以牟利为目的的制假贩假现象尤为严重,假冒名人名作,假冒紫砂原料,冒用商标品牌等现象,严重扰乱了紫砂市场秩序,给紫砂艺术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破坏。2010年5月31日,宜兴市政府颁布了《宜兴市人民政府关于严厉打击制售假冒宜兴紫砂陶的意见》,意图用法律手段规范紫砂市场。但就目前而言,宜兴紫砂市场鱼龙混杂的现象依旧存在。如何长期有效地规范紫砂市场,使紫砂艺术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是宜兴紫砂陶未来保护研究工作中的关键问题。

2、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政府政策的倾斜,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低起点、高发展”的过程。在被政府奉为圭臬的城镇化率的影响下,许多地方盲目“拆农居、建社区”,打着“城镇化建设”的旗号,摧枯拉朽般地摧毁着我国农村聚落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风貌,熟人社会体系崩塌,原有相对单纯的价值体系被颠覆,集体记忆由于传播的稀释而消散,终究带来文化自信的缺失和认同感的瓦解。城镇化严重破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根植的文化土壤。

宜兴紫砂发展的方式与方向也随城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城镇化进程加快,紫砂陶的生产经营模式向着个体与私营的方向发展。1980—1987年间,紫砂二厂、三厂、四厂、五厂相继建立;与此同时,众多的紫砂私营作坊出现,紫砂陶生产复苏并发展;2002年,紫砂厂相继改制成为有限公司。随着体质的变化,生产经营的目的也在发生着改变。城市化的发展使“农民”变成“市民”,紫砂生产从“副业”变成“职业”,生产环境从“作坊”变成“公司”、“工作室”。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使得紫砂行业迫切地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产业链,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价值。加之人们的错误认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作荣誉称号,将“生产性保护”理解为文化产业,紫砂生产变为获取经济利益,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从紫砂艺人纳税情况来看,2013年,仅有1900名紫砂艺人,纳税680.64万元;而到2015年3月底,则有4040位陶艺人员在当地税务机关办理个税,入库税金达1276万元。这从另一方面,说明紫砂行业近年来的发展程度。2015年5月19日,北京东正春拍,顾景舟作于1948年的“大石瓢”紫砂壶以2817.5万元成交。如此高的价格,使得紫砂壶不再是人们情趣的寄托,而是束之高阁的收藏品与投资对象。紫砂生产的对象化,使得它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保护和发展陷入瓶颈。

2016年7月,丁蜀镇被评为“紫砂特色小镇”。目前,丁蜀镇有紫砂制作者4万余人,产业配套人员6万余人,产业人数占常住人口的43.5%。紫砂专业合作社67个,紫砂企业400余家,紫砂家庭作坊12000多家。2015年,紫砂产业产值达78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14.5亿元,旅游总收入7亿多元。这无疑对紫砂技艺的传承与紫砂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在关注市场前景和收益的同时,更应关注紫砂传统手工艺所具备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使紫砂陶能够健康,有序的传承发展。

3、工业化

工业革命后,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完备的手工业生产体系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地位。战争与“全面工业化”的主张使我国传统手工业日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手工艺被当作是换取外汇和其他工业产品的工具,“商品属性”日益明显,半机械化,机械化成为其发展目标,传统手工业消解于浅层的造物层面。1956年后,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手工艺人开始以“工人”身份进入工厂,向其他工人公开传授技艺,按国家的要求进行创作,失去了对手艺的所有权和自主经营权,传统手工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20世纪9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体制的转型,传统手工业随之解体或转制,生产流程转向流水线式的分工生产。

陶瓷艺术博览中心

丁蜀镇随处可见的紫砂店铺

紫砂工作室中年轻的紫砂从业者

作为传统手工艺之一的宜兴紫砂手工成型技艺,同样难免遭此厄运。从明清到民国,紫砂陶的生产多为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产量有限。自抗日战争至新中国建立,宜兴紫砂一直处于衰退期。建国初,宜兴从事紫砂壶制作的仅有50余人,老艺人20多个。1955年1月,紫砂工场成立;10月,上升为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顾景舟、朱可心、吴云根等老艺人进入工厂,招收学徒,传授技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紫砂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1958年,大跃进开始,“一步登天上大学,三天学会做高级工艺品”成为当时的口号,紫砂陶产量逐日翻番,但质量却直线下降。1966年,“文革”开始后,主要生产面向大众的商品壶,采用模制的方法,大量生产同一样式的器物。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紫砂生产出现了新的面貌,但同样面临着流水线生产和过度分工的问题。进入90年代,手工壶虽有长足的发展,但模具生产,乃至流水线生产的各类紫砂壶仍然充斥着整个紫砂市场,影响着紫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丘春林曾经概括了中国手工艺发展的五对矛盾:手工制作与机器生产;用与美;文化事业与经济事业;文化丢失与文化再生;文化保护与文化自觉。紫砂陶手工成型技艺同样面对着这五对矛盾,分析紫砂陶产生背景与当今社会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紫砂陶的系统承传与科学保护,使得这一传承五百余年的传统手工艺重回民众生活,在新的社会环境中重获生机。

〔1〕徐秀棠:《紫砂工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10月。

〔2〕史俊棠:《宜兴陶瓷史》,古吴轩出版社,2012年11月。

〔3〕夏云杉:《宜兴紫砂设计创新和文化传承的相关性研究》,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4〕宋本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手工技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5〕北京紫砂艺术馆:《紫砂泥料的开采、加工及烧制》,《艺术市场》,2012年05期。

〔6〕李召晴:《紫砂产业平台化商业模式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7〕王叶菁:《紫砂壶在明代江南的兴起与传播》,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8〕田野:《宜兴紫砂壶定价机制研究》,《知识经济》,2015年01期。

〔9〕宋佳音:《无锡地区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新探》,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10〕曾金胜:《宜兴紫砂—繁荣背后的隐忧》,《新时潮》,2004年21期。

猜你喜欢
紫砂陶宜兴紫砂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论紫砂陶刻的装饰与发展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