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勇
[摘 要]以学生能力意志发展为中心的体育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体育活动的开展,均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需要秉持虔诚的服务理念,带着满满的爱走进课堂,通过引领指导、助推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活动情趣;减缓坡度;适当分解;体育游戏;乐学;易学;意志力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6-0076-01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体育课堂,倡导学生学习的中心地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每个生命个体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每个体育教师以一颗爱心,为学生的体育活动、运动,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教学设计与过程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教学应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在乐学、易学、好学中体验到快乐与成功。
一、设计饶有趣味的体育游戏,让学生乐学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顺应学生心理,让学生活动出“体育味”“趣味”来。例如,在教学《小足球——脚内侧传球》一课时,教师可以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如兴奋性高、注意力容易分散、动作学得快也忘得快等,引领学生在“玩中学”。教师先建立“快乐踢吧”,运用教学挂图让学生直观感受脚内传球的动作顺序,建立动作概念;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练习脚内侧传球,并巡视指导,纠正错误动作;最后让学生在音乐《世界杯舞曲》中进行传球射门游戏。这里,教师重点强化三项“服务技术”:一是观察,随时纠正部分学生的错误传球动作,肯定传球到位的学生;二是鼓励,用游戏激发学生的活动激情,让学生投入到足球活动中,变教师“教”的要求为学生“学”的需要;三是品味,通过讲解足球明星的故事,渗透踢足球必须刻苦训练的思想,让学生知道踢足球必须能攻能守。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适时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设计组织和调控,始终处于组织、陪伴、建议、鼓励的角色,不断敏锐地捕捉偶发性、隐蔽性信息,调整应变,有机串联、及时点评、鼓励和调控,融洽主体和主导间的关系,促进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适当减缓技巧性活动坡度,让学生易学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的体育活动、体育运动助力、牵引。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教学不是教师“教”的课程,而是在教师的服务中学生自主“探究”的课程,是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开发实施的课程。由于学生的体育活动水平不同,他们在活动中遇到困难、障碍的表现、感受也会不同。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小组活动中去,了解学生的身心状态,观察学生的活动表现,帮助学生克服体育活动的习得性无助感。同时,教师通过对不同程度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觉得每个活动都变得简单易学。例如,在《前滚翻》一课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团身滚动的技术要领,完美地完成“前滚翻”动作,但也有部分学生由于身体各方面的原因不会低头屈臂。基于此,我设计教具——海绵包系上红绸布,即让学生用膝关节夹住海绵包,用下巴夹住红绸布,如此学生就能在限制性的练习中体会到团身动作。对于不会“收腿抱膝”的学生,我让他们在收腿抱膝环节,用两脚夹住它,避免学生分腿。这样的巧妙助学,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消除对体育运动的畏惧感。当然,在体育技能学习中,教师不能对学生的活动操盘控制,也不能退居边缘成为“局外人”,而应是师生主体中的“平等首席”,适时调控教学进程和方式,给学生量身定做属于他们的锻炼空间,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三、通过慢动作合理分解过程,培养意志力
在体育教学中,压力是学生成功活动的动力。成功的教学活动,不仅仅能帮助学生清除路障、走出困难,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师有意识地设置的一些“梯度关卡”中挑战自我,拾级而上,体质、体能和体技都得到充足的发展。例如,教学《障碍跑》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从上至下进行各个关节的活动,然后进行热身跑,玩“钻山越岭”游戏,初步感受活动的趣味性。接着,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跨、跳、爬、绕四种方法过障碍的动作要领,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又如,在综合模仿红军《输送粮草》的过程中,学生对“钻铁丝网”“跳矮墙”以及“绕雷区”等活动都能灵巧地完成,但对于“跨战壕”的活动,部分学生由于受跳跃能力的限制,不能将粮草弹药及时送到前沿阵地。基于此,我在“战壕”旁加强保护,一边鼓励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一边助推学生的跨壕活动。在伙伴的呐喊助威中,学生渐渐地掌握了“跨”“跳”“爬”“绕”等过障碍方法,顺利通过障碍。可见,很多技巧性的运动,都需要教师以一颗虔诚爱心,科学指导,合理分解,逐步培養学生的能力和意志力。
总之,在每一节体育活动课上,教师都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细节,增强教学“爱的意识”,提升“爱的能力”,创新“爱的水准”,进而实施行之有效的“爱心教学”,让体育教学散发浓浓的“体育味”,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茁壮成长。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