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摘 要】从音乐作曲的角度来说,所有的音乐作品是作曲者在其音乐实践的特定文化中、在其生活的某个地方生产的;作曲者的“作曲”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具有具体的形式,每种作曲形式的实践具有长期以来建立与形成的模式与标准;作曲者引导与评价自己作曲活动的最重要的方针是表演实践,作曲者要尽力使自己的作品能被表演者和倾听者接受与理解。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作品;文化特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115-01
从音乐诠释的角度来说,音乐表演的成功依賴于对给定曲子的所有相关维度的理解:除了知道如何产生与表演音乐样式的句法与非句法结构外,还必须理解此作品,是现性的还是再现性的。如果这些方面都具有,表演者必须决定如何把这些维度整合为一个整体。因此,无论是音乐作品的创作还是被表演,都表明音乐是在文化境脉中被生产与被诠释,它不是绝对的无功利的、自足的。在中小学音乐教育范围内,我们着重讨论音乐作品的文化特性与实用特性。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指应用各种方法的各种探究领域。除了被运用于生物与物理性发展外,它还经常被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指为一个民族的生活进行方式,包括语言、习俗、一个具体社会群体的爱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人应该都是被“文化着”的,因为每一个人属于或被引入某种人类社会。文化又是具体成就的实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文化人是指他对某种文化产品具有的见识。在给定的时间与地点内生存,一个群体必须适应与调整他们的物理、社会与形而上的环境。在这种“情境”的感觉中,一个群体的文化是在一个具体的时间与地点内为适应、生活、生长而分享的项目。文化是一个群体物理与社会环境的信仰与这个群体在发展过程中因需要而被保存下来的文化形式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所以,文化不全是人们拥有的东西而更是人们制作的东西。
二、多元文化的内涵
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公共的社会系统中不同的社会群体的共同存在。这是一个描述性定义,它只是简单地指出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多元文化也有一种评价感觉。它意味着一种社会理解,即在尊重与保留每种群体完整性的同时,支持一种为了不同群体间进行交流从而使全部群体更加丰富的一种政策。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似乎说明当一个国家可能包含许多不同的文化的时候,它要制定使群体都平等的法律、教育与经济机会是困难的,但具有多元文化的国家都努力地做着这件事。理查德·柏瑞特认为,多元文化这个词最合适在符合以下三个标准的一个国家或共同体使用:(一)它必须呈现包括很多不问文化(政治、种族、人种、宗教、经济、基于年龄)的文化多样性;(二)这些微文化共同生存必须有近似平等的政治、经济、教育机会;(三)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可行系统和基础的多元文化主义的价值,必须有一个公共政策的承诺。从理査德的观点出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这些国家可能可以被看作是由一个分享的核心文化又有许多亚文化组成的共同体。
三、多元音乐教育的内涵
不同的群体形成不同的文化,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多元的,更不要说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了。而音乐是人类制作的一种文化,从世界范围来说,音乐的多元毋庸置疑。每种音乐有着孕育其生长的群体。如保加利亚风笛,它有着保加利亚风笛的制作者与听众;巴洛克合唱有巴洛克合唱制作者与听众;中国音乐有着中国音乐的制作者与听众。所以,在特定群体中产生具有特定风格的音乐,反过来说,音乐风格是一个包含了音乐人与听众的音乐群体,他们具有相同的听觉特征,并且在音乐信仰、偏好和共识方面上存在共性。与此同时,有的音乐分支之间联系紧密,有的联系不那么紧密,如美国的爵士乐还是比较大地受到西欧音乐传统的影响,而印度的音乐就与西欧音乐相差甚远。
音乐与音乐之间没有更好但有更合适。要尊重与深化自己民族的音乐,同时不排斥其他民族的音乐可能是对多元音乐内涵比较合适的理解。同理,对多元音乐教育的理解可能是这样的:在世界范围内音乐教育应该是多元的,每个民族都有保留与完善自己音乐文化的义务。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行为,即把一种音乐文化作为权威向全世界范围内渗透与推广的行为。但是,到了具体的国家、具体的学校,音乐是指Music,是指个项的音乐,推行的当然是自己国家、自己民族习惯的音乐教育内容,不可能把全世界五花八门的个项音乐全都纳入自己学校音乐教育的范围,以此表示追求多元音乐教育的新理念,这是对多元音乐教育内涵的误解。
总之,多元音乐教育是在落实自有音乐文化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的传统音乐教育内容进行学习,期间不断渗透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开阔学生视野与思维。
参考文献:
[1]师曼.论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141-142.
[2]刘溪.浅谈大众音乐文化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6,36(6):124.
[3]刘颖颖.浅谈小学音乐教育应肩负传承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J].大观周刊,2011,(1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