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荀子宣扬:“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南面而听天下,生民制属莫不振动服从以化顺之。”庄子也主张:“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这反映了当时 ( )
A.道家放弃了任性无为
B.儒家与道家趋于合一
C.君主专制成社会共識
D.重建社会秩序的诉求
2.西汉后期,许多大臣宣称新天子将起,要汉帝让位,“汉历中衰,当更受命”。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越来越多人相信,只有再受命和改制才是出路。这种“奉天法古”思潮终于导致了王莽改制。西汉“奉天法古”思潮源于 (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儒学的神学化官方化
C.朝廷朋党相互倾轧
D.道教神仙观念的影响
3.东汉末年,玄学兴起。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在理学兴起前,许多士大夫醉心于此。魏晋玄学出现的背景是( )
A.儒家学说一度失去正统地位
B.九品中正制重视德行才能
C.老庄学说的思辨性受到重视
D.门阀政治受到了冲击挑战
4.李世民死后,其才人武则天被李治纳入宫中,封为昭仪,最终成为皇后。其实整个唐代妇女改嫁非常普遍,包括皇家公主、达官贵妇,皆无禁忌。这反映了唐代( )
A.妇女地位得以改变
B.纲常伦理败坏
C.自由开放的时代风貌
D.市民阶层兴起
5.朱熹曾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理学认为天理人欲相互对立
B.理学认为天理就是人欲
C.理学强调个人私欲和自由
D.理学提倡正常社会生活
6.同一事件,因为研究者立场不同,得出的观点往往迥异。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琴心相挑,雪夜私奔。下列最可能属于明朝思想家李贽言论的是( )
A.“养不教,父之过”
B.“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B.“逾墙淫奔,无耻之尤”
D.“丈夫以义烈标名,妇人以守节为行”
7.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种现象( )
A.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
B.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
C.促使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
D.体现了儒家的理想诉求
8.图1是造纸术外传示意图。导致这一先进技术传播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A.道路阻隔,交通不便
B.农业文明时代的相对闭塞
C.中国对造纸术的专利保护
D.文明冲突,战争频繁
9.根据古文字学家的研究,殷墟甲骨文中商王用于称呼死去的父王的“帝”,与金文的帝(啻)考的“帝(啻)”和见于典籍的嫡庶的“嫡”,是关系极为密切的亲属词。这主要说明 ( )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色
B.古文字是文明重要载体
C.皇权来源于宗法祭祀
D.父系关系开始受到重视
10.据历史资料记载,朱元璋是瓦刀麻子脸(图2左图),但是他的宫廷画像(图2右图)则给人慈眉善目、仁德宽厚的感觉。据此可以推断,中国古代宫廷人物画( )
图2试题与研究·高考文综历史
A.注重写实和立体
B.受儒家伦理影响
C.强调个性和特色
D.强调情趣和写意
11.诗词歌赋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中国历来有“以诗证史”的传统。下列解读不合理的是( )
D 关汉卿: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揭示了元代政治统治的黑暗,社会矛盾尖锐 ]
12.有人说:“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其中“未来的中国”当指( )
A.民主共和的中国
B.文明开化的中国
C.经济繁荣的中国
D.教育发达的中国
13.从兴中会、同盟会创立时的“驱除鞑虏”到民国初肇时的“五族共和”,再到国民革命时的“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轨迹是( )
A.从排满兴汉目标到联合满族人民
B.从暴力革命思想到和平改造思想
C.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民族自强自立
D.从汉族本位思想到追求中华崛起
14.近代某思想家说:“中国固有的伦理、法律、学术皆封建制度之遗,与西人相较,相去极远,如不改进,必不能存于今日世界。”下列思想与之吻合的是( )
A.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
B.维新派“君主立宪”的思想
C.革命派“民主共和”的思想
D.激进派“民主科学”的思想
15.日记具有史料价值,也有局限性。以下是1923年的《蒋介石日记》片段,该日记片段说明( )
[9月22日 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
10月4日 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
10月13日 晚,看《共产党宣言》
10月16日 看《共产党宣言》
10月18日 看《马克思传》。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乐而不能悬卷 ]
A.蒋介石成了马克思主义者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C.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D.国民革命时期蒋介石的思想发生了改变
16.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的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由此可见,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民族独立、民生幸福
B.民权自由、民生幸福
C.民族独立、民权自由
D.民主平等、民权自由
17.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很多大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需要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需要服务
D.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国的指导地位
18.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前所有伟大希腊思想家之中没有一个属于雅典城,只在他之后出了个柏拉图。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
A.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B.统治阶级利用神权巩固统治
C.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D.人文精神对雅典思想影响有限
19.马克思在评价文艺复兴时说:“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为他们效劳,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新的一幕。”马克思认为文艺复兴是( )
A.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生
B.宗教神学的发展和延续
C.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D.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20.孙越生在《官僚主义的起源和元模式》中指出:“官僚主义就是古人类本性中的恶,原始的权力欲和占有欲,寄生在人类基于种的生存必要而产生的社会之中。”因此,为防范这种不可消除的“恶”,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现代社会应该( )
A.建立共和制,建立法治社會
B.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C.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21.“组成国民议会之法国人民的代表们认为,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人权宣言》)由此可见,《人权宣言》的制定者认为解决腐败问题的方法在于( )
A.实行权力的分权制衡
B.实行以法治国
C.提升公民的人权意识
D.坚持主权在民
22.“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作者意在强调启蒙的真谛在于( )
A.推翻专制 B.人身自由
C.思想自由 D.主权在民
23.20世纪20年代以后,意大利、德国等法西斯国家经常利用新的大众媒介宣传集权思想。他们最可能利用的两项发明是( )
A.电话和照相机 B.无线电和电影
C.录音机和电视 D网络与电脑
24.文艺不但是时代的产物,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时代。给下列一组图片选择的恰当的标题应该是( )
A.光荣革命时代的自我意识
B.启蒙运动时代的理性之光
C.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D.“蒸汽时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其中第25小题13分,第26小题13分,第27小题13分,第28小题13分,共52分)
25.(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王阳明(1472—1528)生活的时代,也就是15、16世纪之间,很多人对笼罩在社会生活之上的官方政治意识形态和始终控制士人知识与思想的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反感,尽管大多数士人还是年复一年地按照官方认可的教条在背诵,但是,士人中间已经有相当多的另类取向。特别应当看到的是,当时的社会生活已经有相当大的变化,种种迹象表明,在嘉靖以后,民间社会渐渐拥有较大的空间,市民生活风气也趋向多样化,伦理同一性的约束越来越小,而官方的控制也越来越松弛。1579年,何心隐被杀,表明这种追求自然自由的思想在强调社会秩序的社会中初次受挫,而1602年,李贽的自杀似乎是这一狂飙时代结束的象征性标志。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马丁·路德是神学博士、威腾贝格大学神学教授、威腾贝格修道院院长。1510年,他带着虔诚的心情朝拜罗马城,看到的却是一片腐败。他痛感个人无力无助,再研读《圣经》,发现保罗的训诫有“义人必因信得生”;《福音书》中说,耶稣基督之死已经代替人类在上帝面前赎罪,只要信仰耶稣,就可以得救。他顿觉彻悟,认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罗马教廷的一整套制度和神学理论已经背离了基督教教义。此后他开始倡导“因信称义”,认为信仰的本质是内心活动,而不在于形式和行为,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基督徒在上帝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可以通过《圣经》直接和上帝对话,不用神父做中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心学崛起的时代背景。(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王阳明与路德思想的异同。(7分)
(1)根据材料一,阿奎那、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分别从什么角度论述了君主权力的来源?(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民主”一词使用数量出现高峰的时代因素。(7分)
2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作家斯·阿列克西耶维奇。其代表作《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再次引发人们对科技发展的争论。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于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境内的普里皮亚季市,该核电站第4发电机组爆炸,核反应堆全部炸毁,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成为核电时代以来最大的事故。辐射危害严重,导致事故后3个月内有31人死亡,之后15年内有6~8万人死亡,13.4万人遭受各种程度的辐射疾病折磨,方圆30公里地区的11.5万多民众被迫疏散。
(1)根據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并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7分)
(2)阿列克西耶维奇的作品属于什么流派?综上所述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的看法。(6分)
2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1599年,英国伦敦的环球剧院落成,已名利双收的莎士比亚成为股东,并为他那杂货商出身的家庭赢得了世袭贵族的称号。这是莎士比亚值得举杯庆祝的一年。同年,中国明代万历二十七年,弃官归隐临川故里的汤显祖在新居玉茗堂演出自己的新作《牡丹亭》,以贺五十寿辰。
《牡丹亭》中,情之所至,少女杜丽娘一梦而亡,生为情死,死为情生,这是全剧最璀璨的华章。杜丽娘一缕香魂,碧落黄泉,惹得柳梦梅这等孱弱书生竟能奋不顾身,逾越阴阳,痴情始终,实在令人动容。故而该剧又名《还魂记》。但是,“还魂”之后,杜、柳要终成眷属,尚赖于状元及第、皇帝赐婚。是以,《牡丹亭》的“情魂”走不出“遵理复礼”的藩篱,走不进“以情代理”的阳光。这种中国式的理想主义,其底色是悲凉无措的现实主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位青年男女相恋,却因家族仇恨而遭不幸,最后两家和好。
——《临界1599: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时空对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对人性的看法。(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汤显祖人性思想的时代价值。(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