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7-03-28 15:00欧远强
试题与研究·高考文综历史 2016年4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计划

欧远强

【考情分析】

综合近两年的高考试题,特别是全国卷的试题,发现本专题有一些共同特点:

1.从题型上看,涉及改革开放前的考点,主要以选择题为主;涉及改革开放后的考点,全国卷以材料解析题为主,地方卷选择题与材料解析题并重。

2.从内容上看,主要考查“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经济体制改革等,此外海南卷、江苏卷每年都考查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16年之前全国卷也有考查。

3.从命题趋势上看,一是题干叙述更加简练,选择题选材侧重结论性的史料;二是深化对历史概念的认识,主要表现在选择题上,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文综II卷第31题通过20世纪80年代初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考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三是试题折射社会热点,如三农问题、二胎政策、城市化等;四是与其他章节考点联系紧密,主要表现在材料解析题上,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文综II卷第40题在人口迁移的主题下,将对外开放政策与经济全球化、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等考点紧密联系;五是全国卷命题者注重知识考查的完整性,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卷考查20世纪60年代中国外交,II卷考查“一五”计划,III卷考查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个时期都有考查,并且兼顾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六是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渐趋明显等。

基于上述特点,提出四点建议:一是采用大视野来落实阶段史实,如探索时期可以从“成就”和“失误”归纳,新时期可以从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归纳等;二是通过延伸相关的子概念来强化高频概念,如“一化三改”是本专题的高频考点,可以通过补充计划经济、统购统销等子概念,深化对母概念的认识;三是试题训练要有针对性,如使用全国卷的地区在复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这一部分时,题型就应以选择题为主,以“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考点为主,试题要难度适中、兼顾学科多种素养,通过反复训练,吃透重要考点;四是适度关注时政热点和命题信息,如节假日等涉及民生的问题等,且要随时关注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最新指示,高层次的考生还应在老师的引导下适度关注命题者学术研究的侧重点。

【金题点睛】

示例1 (2016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卷第31题)“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解析】根据“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由此可知,A项正确,C项错误;题干的材料无法反映农工商的比例情况,B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D项错误。

【答案】A

变式练习 “一五”计划期间,共有427.4亿元用于基本建设,其中工业占58.2%,农林水利占7.6%,运输邮电占19.2%,贸易银行和物资储备占3%,文化教育和卫生占7.2%,城市公用事业建设占3.7%,其他占1.1%。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

A.实现制度的变革

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建立工业化基础

D.保障经济计划完成

【解析】A項是三大改造的目的,不符合题意;从“‘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占58.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加快对工业投资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保障经济计划完成,长远目的是要建立工业化基础,B、D两项错误,C项正确。

【答案】C

示例2 (2016年海南历史卷第24题)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络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解析】从“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可知,国家要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答案】D

变式练习 1902年,梁启超“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新民丛报》。由此可见,梁启超创办该报旨在( )

A.推动变法维新 B.着重介绍西政

C.培养时代国民 D.抨击政府腐败

【解析】从“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可知,《新民丛报》的宗旨是通过培养新国民来实现国家的富强,C项正确;1902年时,维新变法早已失败,A项错误;介绍西方政治学说和抨击政府腐败都与材料“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的主旨不符,B、D两项错误。

【答案】C

【重点突破】

一、“一五”计划

1.背景

(1)国内:新中国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2)国际:美国的封锁孤立;朝鲜战争的爆发;中苏特殊的关系。

2.制定过程

以苏联援助的“一五六项”(“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中的156个工业项目的总称)为中心,由周恩来直接领导,由陈云历时四年五易其稿。

3.内容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特点

(1)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起来。

(2)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3)立足中国国情,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

(4)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

(5)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5.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6.评价

(1)积极: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积累了有计划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2)弊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留下后遗症。

7.命题分析

(1)从“一五”计划的内涵和影响角度命题。高考命题多运用图表等史料,从近代化角度考查“一五”计划的背景、特点及影响。解题时要联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

(2)从特定背景下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角度命题。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财政困难、物资匮乏,国家实行了以统购统销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是特殊历史环境的产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高考命题者可能会创设情境,考查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其必要性。解题时须注意结合特定社会背景进行分析。

二、三大改造

[方针 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 目的 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概况 农业 ①1953年,全国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②1955年,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手工业 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②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③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特点 和平方式;逐步过渡;与工业化同时并举;将改造制度与改造资产阶级相结合 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弊端 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度改造,不利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便利和增收,也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

三、包产到户

1.概念

在坚持农业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2.发展过程

(1)改革前的三次浪潮:第一次,1956年5月,浙江省永嘉县首创包产到户;1957年,在温州地区推广,但随后受到批判。第二次,1959年,部分地区出于自救搞包产到户,但被当作“反右倾机会主义”。第三次,1961年,安徽省搞责任田;1962年,受到批判。

(2)1978年前后的发展:①1978年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最早恢复包产到户。②1980年9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对于包产到户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的方针,并肯定了包产到户“是联系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的一种必要的措施”。③1982年,中共中央指出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3.意义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大增加,解放了農村的生产力;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传统农业经济开始朝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四、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 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未得到改善

(2)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内容: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等

(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起点 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等

(2)城市改革:

①开展:1984年以后。②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③措施: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改革进入一个关键期

(2)建立过程:

①理论形成: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1985年,邓小平提出了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重要观点;1990至1991年底,邓小平多次重申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②明确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④理论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⑤基本建立: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影响: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对外开放 特点 (1)全方位: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2)多层次: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形成了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3)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必要性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科学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3)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 ]

五、中共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系

1.从相似点看继承关系

(1)思想路线: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这些正确结论的得出是由于对当时的国情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继中共八大之后,再一次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工作重心:中共八大确立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把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际上就是再次肯定中共八大的正确主张。

(3)组织路线:中共八大的主要矛盾理论表明中共把马克思主义这一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可是之后爆发的一系列阶级斗争运动,违背了实事求是这个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从组织路线方面纠正了中共八大后的错误,重新回到中共八大的正确方向。

2.从不同点看发展关系

(1)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中共八大召开时,正在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由于政企职责不分等弊病,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使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理论方面:中共八大可以说是毛泽东思想的一次具体体现,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可以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共八大的又一项重大发展。

六、近代中国的反缠足运动

1.主要历程

维新时期,新旧双方就缠足与“夷夏之辨”的关系进行了尖锐争论。1902年,反缠足获得朝廷的认可。中华民国建立后,反缠足与男女平权、革命与反帝等思想联系起来,并逐渐被国人接受。

2.特点

由民间发起到政府推动。

3.胜利的原因

西学东渐的推动;社会政局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教育的发展;先进中国人的努力等。

4.学习启示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章节,命题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考生熟悉的史实,考查某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或历史意义等。因此,考生复习这一章节时,应该选择一些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清末新政等高频考点紧密相关的事例,如反缠足、剪辫等,借助有关资料,深入了解事例的来龙去脉及其意义,通過个例来掌握本章节的规律。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854年11月,《遐迩贯珍》杂志刊出一个消息:“若行商租船者等,得借此书以表白事款,较之遍贴街衢,传闻更远,则获益至多。今于本月起,《遐迩贯珍》各号,将有数帙附之卷尾,以载招贴。”据此可见,该报办报理念主要表现为( )

A.教育国民 B.报道时政

C.追逐利益 D.关注民生

2.1924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国立大学校条例》规定:国立大学必须设董事会,其职权要比校评议会更大。董事会由校长、部派董事、聘任董事组成。由此推断,该条例的颁布意在( )

A.培养人才 B.主导国立高校发展

C.启迪民智 D.适应国家统一需要

3.1952年10月20日,刘少奇在给斯大林的信里说,中国的私人工业都依赖国家供给原料、收购和推销他们的成品,需要银行提供贷款。这一时期私人工业对国家的依赖( )

A.不利于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为和平改造私营工商业准备了条件

C.说明国家完全控制了私人工业生产

D.体现出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4.1956年10月的某一天,经济学家高尚全发现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招待所竟然住下了1440人,全部是机械部下属企业的工作人员,他们来北京只有一个目的:要钱要人。这说明了( )

A.国民经济恢复势头迅速

B.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确立

C.国家优先发展机械工业

D.经济所有制发生大变革

5.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内限额以上基本建设项目开工694个,建成455个。1956年初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基建会议将建设项目追加到745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477个;不久又将建设项目追加到800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500多个。据此可推知( )

A.经济建设受到“左”倾错误影响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D.“一五”期间计划实施盲目求快

6.20世纪50年代,借助苏联“156工程”来构建重工业;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开始进入以模仿苏联为基础的自行设计阶段;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自我发展重工业的技术能力。这表明苏联“156工程”( )

A.实现了中国的工业化

B.提高了中国的工业发展能力

C.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构建了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

7.“一五”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3月通过,历时4年,其中重大修改就有6次。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月左右,吸收了各省市和中央各部的意见,并参考了苏联顾问的建议。这表明“一五”计划( )

A.目的是要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出现的弊端在实施中得以纠正

C.得到苏联技术等方面的援助

D.在实践的过程中兼顾多方建议

8.1960年,黑龙江省基本建设投资达21.49亿元;1961年,基本建设仅投资7.32亿元,比1960年减少66.5%;1962年,又压缩到5.71亿元,比1961年又减少2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大跃进”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中共八大的推动

D.国民经济的调整

9.据中国共产党历史网刊载,1961年全国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分别为798万和1000万。以下对此现象解读有误的是( )

A.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需要

B.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好转

C.延缓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D.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

10.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下列关于新阶段特征解读合理的是( )

A.先改革后开放

B.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同步进行

D.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11.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三十年来的对外开放可以分为“政策性开放”和“制度性开放”两个阶段。依据这一观点,属于“政策性开放”新阶段的历史事件应是( )

A.创办经济特区

B.设立了沿海经济开放区

C.加入世贸组织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12.下面是西北(国营)油漆厂工人强玲的工资(月工资,单位:元)變化表,这种变化体现了( )

[1974年 29.5 1981年 68 1977年 46 1984年 72 1979年 61 1985年 247 1980年 66 ] ——《工资条里的新中国六十年》

A.经济体制的转型

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C.包产到户的推广

D.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其中第13小题28分,第14小题24分,共52分)

13.(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5年在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领导下进行的“完全经济核算制改革”,是按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改革的第一个范例。柯西金改革的理论先导,是1962—1963年间对“利别尔曼建议”的讨论,即在保持计划经济基本框架下,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和以计划盈利定额作为中心考核指标。他的理论得到了赫鲁晓夫的支持。改革初期明显提高了企业增产增收的积极性。但由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企业制度没有改变,其顽疾也难以治愈,并很快受到党内政治势力的抵制。

——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

材料二 改革初期,中国领导人的目标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完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等。这标志着中国全面和系统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重点转向以城市改革为重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理论及目标模式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也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一个中间过渡模式,到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

——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柯西金改革的原因和特点。(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苏改革的不同点及影响。(15分)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计划
计划失败
米多多的暑假计划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工程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技术和价值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