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研究综述

2017-03-28 14:35苗碧高志超
科教导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有效提问高中历史

苗碧 高志超

摘 要 本文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系统地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高中 历史 有效提问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history of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he effective questioning of the relevant research conducted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the field of research.

Keywords high school; history; effective questioning

1 国外研究现状

1.1 关于提问的研究

最早开始课堂提问研究的是美国学者史蒂文森,他的研究包含了三个方面,分别是课堂提问的现状、提问的类型和提问的作用。

瑞格在提问的研究领域则更多地倾向于心理学角度,他从什么是提问、为什么要提问,以及每节课中提问的平均次数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他主张在提问时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定学生进行提问,不宜只提问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2)如果学生的答案出现错误,应该通过提问其他学生来进行改正;(3)在学生不能得出答案的情况下,应适当切换问题的角度;(4)教师不应提问自己不知道的问题;(5)重要问题要求学生动笔,不能只是嘴上语言描述;(6)提问兼顾整体学生;(7)先点出学生名字再问问题;(8)肯定学生回答准确的地方;(9)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问;(10)轮流提问每个学生。

另一位心理学家贝拉克认为提问不只是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的流程,它是为整个教学过程服务的,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一种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想要达到的目标是开发学生的智力,让他们明确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科尔斯勒认为问题的类型有两种:回应型问题和认识型问题,回应型问题主要是对话语进行重复或者再次确认已经理解的问题,认识型问题是指目的在于获取信息的问题。

巴恩斯表示课堂提问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推理型问题、事实型问题、开放型问题、社交型问题,并将推理型问题细化为三类:只有唯一答案的封闭式问题、有不同答案的开放式问题、看似有很多答案,但实际上只有唯一答案的假性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的《思维教学》(赵海燕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中把教师面对问题的反应程度划分成7个等级,第一级:直接不回答问题;第二级:重复问题;第三级:表明自己也不清楚这个问题怎样解决;第四级:引导学生搜集与问题相关的材料;第五级:給出可能性的答案;第六级:引导学生分析不确定的答案;第七级:鼓励学生探究假想是否正确。

美国教育学家L.H.克拉克和I.S.斯塔尔在《中学教学法(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54页)中是这样描述课堂提问的影响的:(1)发现学生的薄弱之处;(2)了解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是否清楚;(3)提高思想水平;(4)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5)训练学生或作为练习;(6)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所用的资料;(7)指导学生解释资料;(8)让学生清楚重点在哪里;(9)明确一些逻辑关系;(10)明确学生兴趣点所在;(11)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12)用来复习;(13)促进将心中的想法说出来;(14)发现学生独特的心理状态;(15)表达不同思想;(16)促进师生形成愉快合作的关系;(17)明确学情的手段;(18)衡量教学结果;(19)督促学生对课堂全神贯注。

1.2 关于有效提问的研究

格拉伊赛尔指出问题要具有有效性,必须符合下列衡量标准:(1)问题主旨鲜明;(2)提问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3)问题要言简意赅,避免拖泥带水;(4)问题的提出应适合全班学生的整体发展,问题表述要明确简单;(5)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逻辑性;(6)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不能表面化;(7)问题面对学生全体;(8)事实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并存,问题涉猎要广泛;(9)学生回答问题后,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易东平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中指出在提问过程中,问题设计本身固然重要,但是问题提出后的等待时间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提问的等候时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等候时间与第二等候时间,在教师发问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是第一等候时间;在学生回答之后到教师或其他学生评论其答案的时间是第二等候时间,二者中任意一者都不能减少或省略,是相互承接的关系。

根据上面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外对于课堂提问的研究较为成熟,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但是拘泥于理论层面,对课堂具体实践的研究相对匮乏。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关于提问的研究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萌生了有关于提问的研究,《论语》中就有这样的语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就是在学生积极思考但还没有完全想通时给予他们适当的提示,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近代以来出现了许多对提问进行研究的著作,如南京师范大学编著的《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把提问与谈话法相关联;钟启权翻译的《教学原理》(佐藤正夫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针对课堂提问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叶澜教授认为一次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定要兼顾“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并提出“课堂动态生成”概念;顾明远教授表示教育一定要解放思想,这种解放应该具体到教学的每个细节中,其中包括课堂提问水平的逐步提升,特别是一线教师,教师端正教育思想,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成效。

2.2 关于有效提问的研究

2003年,历史课程标准对如何转变高中历史课堂学生学习方法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历史课堂教学应该以提问为主要线索,要求教师在不断提问和追问的过程中完成历史教学任务,侧重于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2.2.1有效提问的特点

河南科技学院高佳在《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反思》(《教育探索》,2010年第4期)指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教师掌握课堂提问的适当时机,提问的内容要有层次,要由简单到复杂,在提问后要留给学生合理的思考时间,并且辩证评价学生答案;卢正芝、洪松舟的《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对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的标准和作用进行了阐述。

华南师范大学李志厚教授的《通过有效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育导刊》,2004年第9期)阐明了教师有效提问的定义:(1)教师要准确表达所要提问的问题,让学生能理解老师的意思(2)注意使用“为什么”字眼,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3)要注意提问的态度,态度尽量恳切,让学生能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4)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答案;(5)教师的反应具有评价性;上海师范大学邱家军教授认为有效课堂提问具有以下特点:问题数量不宜过多、问题不能太简单要有一定内涵,要顾及到整个班级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学生提问,要给予足够的反馈。

2.2.2 怎样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阎承利所写的《教学最优化艺术》(《教学与管理》,1995年第1期)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他对优化提问的基本原则与要求、提问最优化的导答艺术和指答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概括;刘晶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分别从教学环境、教师专业水平、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提出了具体化的建议;张迎春、牛文苗等撰写的《教学有效提问:从理解到行动》(《当代教师教育》,2011年第1期)提出可以从三方面来促进教师课堂有效提问,分别是建立师生对话、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目标、创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2.3 关于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笔者通过资料搜集和文献检索,发现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主要定位在两个层次,分别是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现状和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2.3.1 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现状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全莉娟教授经研究发现:課堂提问中封闭性问题约占90%,而开放性问题约占10%,具有综合性和评价性的问题几乎没有。其中自然涉及到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现状。

王洪霞在《高中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硕士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中通过对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现状的研究,概括出以下几点:问题数量过多,问题难度过浅、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短、把提问作为惩罚的手段、提问对象片面等。贾景艳在《论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以高密一中学案导学模式为例》(硕士论文,鲁东大学,2012年)中以学案导学为例,从问题设计和课堂提问两个方面概括了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现状。

2.3.2 促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历史学家朱家鼎在《历史学科问题教学设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7年第11期)中主张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问题时要帮助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来促进学生形成发散思维,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有利的基础。孙建荣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文教资料》,2010年第21期)则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切入点,本文中还表明教师提问要根据学生的意识特点和培养方案来进行。

周兴在《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中首先对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进行阐释和说明,然后结合这些理论和自身教学经验就怎样使历史课堂提问趋于有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杜晓莲在《浅谈高中历史课堂的提问方法》(《文学爱好者》(教育科学版),2009年)中以课例的形式,详细地对每一框题的内容都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对应的提问策略,尤其针对重点难点的提问方法给出了详细的解释。

周亚美在《试论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考试周刊》,2011年第45期)一文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点,主张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宏教师应转变原有的课堂提问模式,多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活动等教学模式,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主动思考得出答案。

孟平在《历史教学课堂提问的类型设计》(《山东教育科研》,1999年第4期)中概括了高中历史课堂的提问类型,并针对类型设计指出活跃学生思维是课堂提问的重要目的之一。郑春红在《谈历史教学中的设疑提问》(《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中以其独特的视角,主张要促进历史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提问应从设疑方面上下工夫;郑林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历史教学》,2006年第7期)强调提问时要在明确学情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巧妙设计提问的问题,辅之以清晰流畅、准确无误的语言来完成整个课堂提问的过程。

综上所述,国内有关于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更具实践性和现实性,主要是通过分析历史课堂提问的现状,提出促进历史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猜你喜欢
有效提问高中历史
关于初中物理课堂的提问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新历史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