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新闻传播对受众行为的危害

2017-03-28 20:27刘雪英
新媒体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新闻传播

刘雪英

摘 要 真实性是新闻传播的生命和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保障新闻传播的真实性也是新闻工作者基本的职业素养和人文修养,更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体现。在新时期背景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媒体之间的融合使新闻传播不再受到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便捷,传播的渠道更为广阔。一些媒体新闻工作者为了一时之间能够博取受众的关注,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就会想方设法编造一些假新闻进行发布。尽管假新闻在新闻总量中占据少部分,但是其影响非常大,影响受众的认知和行为,这不仅会给受众造成一定的伤害,对新闻传播主体的发展更是不利。文章主要针对虚假新闻传播对受众行为的危害进行相应的探究,探究虚假新闻形成的原因,分析其危害,最后制定措施加以解决,最大程度地净化新闻传播领域。

关键词 新闻传播;虚假新闻;受众行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2-0011-02

受众是新闻传播的最终归宿,也是新闻传播的最终目标。同时,受众受到新闻信息影响,通过自己对新闻传播内容的认知,就会对受众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过程中,正面的、积极的、符合客观事实的新闻信息就会引导受众正确的行为;反之,错误的、偏颇的以及虚假新闻就会影响受众正常的认知能力,受到虚假新闻的影响,直接导致受众发生错误的行为,最严重的状况就是直接导致受众出现集合和盲从行为。因此,对虚假新闻传播的原因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1 虚假新闻传播产生的原因分析

新时期背景下,媒介融合已经成为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同时由于受到社会紧经济发展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占据了一些人的头脑,特别是新闻传播媒介,在竞争较为激烈的今天,为了提升媒体的知名度,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对传播的信息不加以证实,甚至还编造虚假新闻来博取人们的关注,从而导致了虚假新闻的出现和传播。总的来说,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思想浮动、作风浮躁

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过于注重效率,这就导致一些新闻工作者缺乏扎实工作态度和优良的工作作风[1]。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重写轻采的现象,对于很多事件,新闻工作者不第一时间深入现场通过采访获取更多真实的信息,而是一味地为了追求新闻的时效性主观或是片面地编写新闻,导致新闻报道失实。同时,很多传播媒介为了凸显出在某一件事情上有独到的见解,常常对客观事实进行强化或弱化,导致新闻信息的失真。

1.2 追求利益,动机不纯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新闻工作者为了个人利益,比如和某些商家达成一致,编造虚假新闻宣传商家或是其他目的,蒙骗受众,记者从中获利。再如,新闻记者和某些单位的关系较好,常常是报喜不报忧,经常搞有偿新闻,与当事人炮制搬弄是非、颠倒黑白的新闻,从而导致新闻信息的失真,而新闻工作者在其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和知名度。

1.3 对新闻事件添枝加叶

当前,新闻工作队伍的素质良莠不齐,除了有专职的记者之外,还有部分兼职记者。一些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新闻记者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为了体现自己职业优越感而忽视了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束缚,在抓住了受众好奇心理和猎奇心理的特点下,经常为新闻信息添枝加叶,给受众错误的信息引导,从而导致虚假信息盛行。

2 虚假新闻传播对受众行为的危害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人们的认知是决定其行为的主要因素。也就是人在认知过程中接收到什么样的信息,对受众的行为具有决定和引导作用。而人类认知是后天生活不断学习的过程。新闻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还给受众的环境施加了影响,虚假的信息会导致受众接收到错误的信息,引导受众错误的认识,进而导致受众的行为失范。

2.1 虚假新闻传播导致受众的行为错误

首先,是受众的观察学习方向出现错误。人们的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认知的过程,在通过认知和学习中获取的知识指导人们的行为。在虚假新闻传播的背景下,虚假新闻营造的环境会给人们传播错误的信息,导致人们的观察和学习方向错误[2]。比如大蒜并没有抗癌作用,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在新闻信息的渲染和大肆传播下,大蒜具有抗癌的功能人人尽知,就会给受众传递一个错误的信息:多吃蒜,少得癌。从而引导受众在生活中怎样吃蒜,吃多少,而不是想着锻炼身体,增强自身的身体抵抗力[3]。这就是典型的错误虚假信息对受众的观察学习方向错误。其次,行为错误。大众传媒经过“议程设置”机遇受众有意暗示,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受众关注这些议题,在受众长期受到暗示之后,就会不自觉地模仿和学习,即“暗示—感染—模仿”。因此,虚假新闻的暗示往往会对人们起到激励和煽动的作用,让受众的行为和正确的方向相背离。

2.2 虚假新闻引起的受众盲从行为

盲从行为类似于羊群效应,是人们心中普遍的从众心理,也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寻求安全感的主要方式。在虚假信息的传播导向下,让一部分受众有了错误的认知,其他个体在这一部分人的言论、行为的影响下,为了能够体现出自己的合群,同时受到群体的压力,就会不断调整自身的言论和行为,使自己融入到群体中。这种行为通常就被称之为盲从行为,也称“随大流”。同时,受到虚假信息被广大受众认可和接受的这一事实,在环境中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受众为了保持环境和心理的一致性,往往就会跟随多数人的行为和态度,出现从众现象。

2.3 虚假新闻传播导致受众的集合行为

所谓的集合行为就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集合现象。比如因为各种人为或是自然灾害导致的群众骚乱,除某些原因出现的游行示威、种族冲突等。虚假新闻的传播也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通常这类新闻具有较强的心理攻击性和煽动性,具备三个条件,即:结构性压力、触发形式回见以及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以此来诱导人们的认知[4]。比如MH370马航事件,很多新闻媒体为了抢占头条,在没有官方消息发布之前,经过媒体的无端猜测,散步未经证实的新闻,从而引起惊慌,出现一系列的受众集合、声讨现象,导致真实有效的新闻被淹没。

3 防止产生虚假新闻的措施

首先,新闻单位要不断提高新闻工作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人文修养,加强工作人员作风的态度,构建一支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的新闻队伍,为新闻信息的真实传播奠定基础。

其次,充分行駛把关人的职能。在新闻采访、编辑、校对以及发表等环节都要对新闻消息进行严格把关,对受众负责,对新闻媒体负责。特别是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等虚假新闻的高发区域要加强监督和把关[5]。

最后,加强立法。相关职能部门要不断针对虚假新闻加大立法,对虚假新闻要加大打击力度,通过法制手段不断净化新闻传播环境,保障新闻传播的良好发展。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虚假新闻对受众以及社会是有害无益的。相关新闻工作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夯实工作基础,相关职能部门充分行使自身的权利,最大限度地杜绝虚假新闻的出现和传播。

参考文献

[1]刘自雄,任科.现代性、后现代性与虚假新闻——关于虚假新闻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8):38-41.

[2]杨雪梅.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对媒体杜绝虚假新闻、树立媒体公信力的思考[J].中国地市报人,2013(8):79-80.

[3]郝雨,程媛媛.新闻真实的软性杀手——“类虚假新闻”的学术分析与批判[J].当代传播,2008(4):8-12.

[4]李梅.传播心理学视野下假新闻传播特点及应对策略[J].中国报业,2015(2):71-72.

[5]陈威,李晓菜,王洁婷.微博虚假新闻的原因及治理——基于网络自媒体传播的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5(6):1-3.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
刍议提升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效果的对策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探索
新闻类微信公众号的新闻传播价值探析
新闻传播网络化的新途径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困境与革新路径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