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文龙
【考情分析】
一、赋分——稳中有升,变化凸显
在2016年的各套高考语文试题中,古代诗歌阅读平均赋分11分。北京卷赋分最高,高达18分;江苏卷其次,分值为14分;天津卷、山东卷、浙江卷在平均分值以下,其中,浙江卷低至7分。但从总的情况来看,较之往年,所有试卷的古代诗歌阅读分值都有提高。尤其是北京卷与江苏卷。
二、选材——唐宋两代,平分秋色
总体看来,命题者为彰显时代特点,突出命题重点,着力于对唐诗、宋词的考查。从命题文本上看,主体阅读文本,唐代的有李白《金陵望汉江》、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和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宋代的有曹翰《内宴奉诏作》、陆游《西村》、辛弃疾《八声甘州》和刘克庄《北来人二首》。此外,还选有元代孙周卿《水仙子·舟中》。
从涉及文本上看,联系阅读文本,唐代的有李商隐《齐宫词》、陈羽《从军行》、王勃《滕王阁诗》、李白《行路难(其一)》和杜甫《登高》;宋代的有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和陆游《书愤》。此外,还选有李煜的《浪淘沙令·窗外雨潺潺》。
三、题材——三足鼎立,诗占鳌头
古代诗歌阅读文本中,共涉及诗、词、曲三种体裁。但在进行材料选择时,命题者总是优先考虑诗,而后词,再后曲。2016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的具体情况为:曲,只选择了元曲中孙周卿的《水仙子·舟中》;词,只考查了辛弃疾的《八声甘州》,在选择题中只涉及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和李煜的《浪淘沙令·窗外雨潺潺》;剩下的全是诗歌,多至16首。
四、题型——主观引领,客观渐现
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的是考生对诗歌形象、意境、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艺术等的认知与鉴赏,最适宜个性化表达,最能体现欣赏水平;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能最大限度地测试出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命题者总是乐于选用主观题的考查方式,给考生以更大的表达空间。为此,2016年的古代诗歌阅读中,主观题型约占83%,基本呈引领状态。客观题型亦可发挥其认知识别优势,再现考生的认知水平。在这一方面,北京卷多年来始终坚持客观题的命题形式;其他省市偶尔有在选择题中考查古代诗歌阅读的尝试,如浙江卷。
五、内容——考点集中,重点突出
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大而言之就是两点:一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一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诗歌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现实意义。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诗歌运用的语言艺术,领会诗歌语言的风格特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对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对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从近年来高考对古代诗歌阅读的考查情况来看,该类试题一般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出现。
从考查的侧重点上看,有以下四种类型:
1.鉴赏形象型。多要求概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的特征,或揭示刻画这一形象的意义。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李白《金陵望汉江》第8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作者在诗中著力景象的描写,意在为诗歌下文的颂扬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主旨。
2.鉴赏语言型。包括鉴赏“炼字”艺术和鉴赏语言风格两种题型。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曹翰《内宴奉诏作》,考查炼字,题型新颖别致。2016年天津卷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也考查炼字,侧重于表达效果的考查。
3.鉴赏表达技巧型。多要求考生鉴赏某句诗(词)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以及运用该技巧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Ⅱ卷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对铺垫进行考查,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2016年北京卷第15题与第16题,从不同角度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2016年山东卷、浙江卷都是从修辞角度考查表达技巧的。
4.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型。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李白《金陵望汉江》第9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六、考查手段——对比切入,探究求异
1.景象对比。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李白《金陵望汉江》: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题目: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题目要求分析前四句所描写的景象,考生应抓住“回”“九龙盘”“横溃”“飞迅湍”等词,突出江流万里直下、气势浩大的特点,在暗喻六朝、三吴乱政的同时,与李唐政治太平的景象形成对比,用意在于为下文蓄势。
2.数形对比。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Ⅱ卷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题目: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一洗万古凡马空”主要通过对比表现曹霸画的马形象逼真。分析时,可从数量和形象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在对比中得出答案。即“一马”和“万马”的对比,“真龙”和“凡马”的对比。通过对比,表现曹霸高超的画工。
3.探究对比。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曹翰《内宴奉诏作》: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尝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题目: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这道题目考查诗歌的词语辨析,实际上正是炼字型试题。考生必须明确:一切词语的运用,都是为塑造形象、表情达意服务的。“健”与“弱”,“明”与“昏”,是两对语境反义词,放在诗中看似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可一进入诗歌语境,两种炼字却异曲同工。既可直接答“健”“明”好,也可答“弱”“昏”好。解答此题,要先明确态度,做出选择,然后阐明理由,即所选择的词语在描述内容、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观点一:“健”“明”好。“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表现出作者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了自己老之将至。
观点二:“弱”“昏”好。“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能够去冲锋陷阵;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4.求异对比。
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曹翰《内宴奉诏作》(诗歌内容见上面的“探究对比”条)。
题目:这首诗与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是题材相似,不同点是情感基调不同。命题者要求考生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意在考查考生的求异思维,在同中求异。理解诗歌主题的关键在于读懂诗歌,读懂诗歌的关键在于能够从意象的角度出发,并结合诗歌的情感(关键词)来理解。这道题目的难点在于进行课内外诗歌对比鉴赏。诗、词的比较鉴赏,重点在于对同一题材的不同情感的比较上,而考生一定要熟悉课内诗歌。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5.用典对比。
2016年江苏卷辛弃疾《八声甘州》: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题目: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上阕通过两组典故的对比,叙述了李广将军的事迹。第一组:灞陵尉和司马迁对李广将军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第二组:“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与“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形成对比。李广将军胆识过人,却也只能被黜归田。这些都为下阕抒发感情奠定了基调。分析之后,答案清晰:第一问:灞陵醉尉呵止李广;李广射“虎”;李广功高未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6.同题对比。
2016年浙江卷刘克庄《北来人二首》: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题目: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题目要求从叙事角度比较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必须在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础上,紧扣题目进行思考。首先要明确叙事特色主要指哪些方面,表达技巧、叙事人称、叙事效果等都应该考虑。首先从“北来人”的角度来叙事,显得真实自然;再者采用对比手法寄托了诗人为国事而忧的心情;最后,叙事达到抒情的效果。
这样,答案就可以这样来表述: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亡之苦。以“北來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出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真题回放】
(2016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对诗句的赏析,应把握细节,只有准确把握诗意才能准确赏析诗句。A项,考查的是对诗歌整体的理解;B项,考查的是对关键词句的理解;C、D两项,考查的是对句意的理解。从尾联可以看出,A项中“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是诗人写作此诗的时间,从首联可以看出“叩门求浆”的时间是“往岁”,具体是什么时段就无从得知了。
【参考答案】A
2.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面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注意审题,特别是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点,据点回答。所谓“声色兼备”实为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写作手法。A项是以听觉写音乐声,没有以视觉写色;C项是以视觉写色,由诗句中的“争白”“放红”可知,诗句写的是春天到来的生机,没有以听觉写声;D项,“酸软”是以味觉写味,“分绿”是以视觉写色,没有以听觉写声;B项,上句“横笛闻声”是以听觉写声,下句“红旗直上”是以视觉写色,故本题答案是B项。
【参考答案】B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必须认真分析两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描写的对象及其特点等,进而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游山西村》的前三联写了乡民的热情好客,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民风的淳朴和临近节日时热闹的气氛;尾联写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依恋和对重游的期待。整首诗赞扬了乡民的淳朴、好客,表达了诗人对山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西村》一诗记叙了陆游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重游乱山深处的西村,并回忆过去曾经到此处“叩门求浆”的经历,表达了对西村“高柳簇桥”“数家临水”的幽静环境的喜爱和赞美,赞美西村仿佛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参考答案】相同点:都描写了幽静偏远、山环水绕的山村自然风光,村庄的地理位置都较偏远,或是“山重水复”,或是“乱山深处”;村庄或是高柳茂林,或是柳暗花明,清幽、恬静,表现了作者对山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西村》侧重于对自然风光的描写,通过“风送幽禽语”和“苔侵醉墨痕”表现山村风光的幽静;《游山西村》除描写自然风光外,更侧重描写山村人情和古风民俗,通过对“箫鼓追随”的春社情景和“衣冠简朴”的民风的描写,表现山村生活的淳朴和作者的喜爱之情。《西村》通过“往岁”和“今昔”的对比表现世事的变幻,同时通过回忆往昔“叩门求浆”的美好经历,表现出对过往经历的无限回味;《游山西村》侧重描写今日之景,同时蕴含着逆境中往往包含着无限希望的哲理。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陆游在诗中称西村为“小桃源”,使人联想到《桃花源记》,其中有: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②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 , ”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
③《西村》是一首律诗,中间两联是对仗的。杜甫《登高》中也有两联是对仗的,请写出其中一联: , 。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备考时,考生务必“瞻前顾后”,否则,即便记住了,也无法联想相关诗句。要懂得诗中联句的称谓,掌握诗歌对仗的特点。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一般而言,绝句的尾联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对仗。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在识记的基础上准确填写。
【参考答案】①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②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③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或: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误区警示】
1.切忌忽视细节,以局部代整体,以偏概全。
2.弄清概念,满足条件,然后作答。
3.看清题目要求,寻找比较角度,切勿主观臆断。
4.切合题意,准确书写。注意“旷”“俨”“阡”“洲”“渡”“萧”“作”等易错字的书写,注意形近字的区分。
【命题预测】
一、赋分基本稳定
古代詩歌阅读板块的赋分,全国卷基本稳定在11分左右;受北京卷及全国卷影响,其他省市在这一板块的赋分也将逐渐增加。
二、选材偏重唐宋
阅读文本的选择,在命题者心中始终呈现二元状态。一是因考点选材。通常考虑四个因素:各朝代的典型体裁,如唐诗、宋词、元曲;名家名作、名家非名作、名作非名家。二是因材料设定考点。原则上,命题者出于对历年试题的延续性与排除性考虑,一般多会因考点选材,且更侧重考查名家非名作。有时为避免学校押题,命题者有意选择非名家的典型作品来命题;有时有逆时代典型倾向,如有意避开宋词考宋诗,避开元曲考元诗;有时甚至有时代上移或下延的倾向,如对魏晋南北朝诗的考查,对明清诗的考查。
因此,多读些名家诗作,诸如陶渊明、曹植、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陈子昂、韩愈、苏轼、辛弃疾、欧阳修、王安石、周邦彦、范仲淹、晏殊、马致远、郑光祖、曹雪芹等名家的作品,或许可以悟出诗歌阅读与鉴赏的技巧。
三、修辞渐成热点
对修辞的考查,近三年来渐成热点,越来越多的命题者看好语言考查中的潜在命题因子。复习时,考生宜在对偶、用典、拟人、比喻、夸张、化用、对比等修辞上多下工夫。
四、炼字常考弥新
历代诗家,都重视炼字。命题者多从历代文本中选取材料,以便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
五、情感偏重基调
对思想感情的考查,虽为常考考点,但也会有新的侧重。其中对情感基调的考查,渐入命题者的视野。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命题角度,考生宜多关注积极、健康、向上的佳作,以报国情怀为重要关注点。
六、名句重在鉴赏
与以往不同的是,名句鉴赏已成为古代诗歌阅读中的重要题目,并渐成热点;不但出现在客观题中,更出现在主观题中。考生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熟悉答题角度,明确欣赏层面。
七、形象偶有涉及
除单个意象外,还应稍加注意群意象。特别要注意对群意象的整体把握及描述。
八、手法不离其宗
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虽常考但常新。目前的考查已不再是简单回答使用何种手法或技巧,而是重在考查对表达效果的分析。
九、对比阅读逐渐升温
纵观2016年的高考试题,对比阅读已逐渐普及,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设题手段,考生应多加关注。
十、探究渐成亮点
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能力。在古代诗歌阅读中,探究能力的考查角度很多,可以是对炼字的评判,可以是对版本优劣的鉴定,可以是对主旨的分析,可以是对思想的评析,可以是对艺术特色的鉴赏,等等。
【备考指要】
从题材上看,在2017年的高考命题中,唐宋诗词仍将为文本选择的主流方向,但考生也不能忽视对元曲、明清诗词的备考。
一、掌握常见常考意象,熟悉表达用语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折柳表惜别,由于“柳”是“留”的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芳草,常用来比喻离恨。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梧桐,和芭蕉表达的感情差不多,多表示一种凄苦之情。梅花,常用来象征高洁的人格。松柏,常用来象征孤高的品格。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古人常以蝉来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景物形象(意象),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理解诗歌的景物形象(意象)的特点时,考生要注意两点:一是意象的色彩(明艳、清丽、素雅、黑冷等)。从意象的色彩方面感受作者的情感。二是意象组合的特点。从意象的组合方式上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如动静组合、虚实组合、点面组合等。
鉴赏诗歌形象、意境类题目的常見答题方式:
1.鉴赏诗歌形象。
(1)找出诗(词)人描绘形象的语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内涵。(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词)人为什么要塑造这一形象。
2.体会意境。客观景物+主观感受+意境特点+表达效果。
(1)找出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词)人描写的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句,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4)分析诗(词)人所描写的画面表达了诗(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
二、了解常见语言特色,掌握叙述角度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采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但平淡不等于平铺直叙,用语返璞归真,极见作者之真功夫。绚丽,其特点是有华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明快,其特点是直接、明朗、爽快。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揣摩。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豪放,其特点是语言富有激情,意境开阔壮丽,气势恢宏。婉约,其特点是语言缠绵悱恻,意境凄凉哀怨。隽永,其特点是语言典雅绮丽,内涵耐人寻味。沉郁顿挫,其特点是语言雄浑,作者心忧天下,壮怀激烈。
鉴赏诗歌语言类题目,常见的答题方式:
鉴赏诗歌语言类题目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鉴赏整首诗歌的语言风格,第二类是分析诗歌中哪个字用得巧妙。
解答第一类题目时,考生最好能熟悉诗歌的作者, 因为作者不同,其语言风格不同。答题技巧: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结合诗歌中的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阐述诗歌表达了诗(词)人怎样的感情。
解答第二类题目时,首先,考生要在规定的区间内找到用得巧妙的那个字。其次,考生要结合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最后,考生要把运用这个字所收到的表达效果概括出来。
三、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
联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形成典型。
想象,在已有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衬托,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对比或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怀古类诗歌常用这种手法。
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词)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心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词)句的目的是深化诗歌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指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感情和深刻寓意。
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两种。
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进行动态、静态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形成一种情趣。
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描写的是正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一般情况下,作者在写作时,会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起来。
古代诗歌阅读中的易混艺术手法辨析:
1.对比和衬托。
对比主要强调事物间的差异,所列举的事物是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
衬托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所列举的事物有主有次,并非平等、并列关系。
2.正衬和反衬。
正衬,指用相同性质的事物来衬托。
反衬,一般分为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两种。
考生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审视整首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
2.从诗歌的结构入手,厘清诗歌的思路,辨析其表现手法。
3.纵览全篇,多角度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即从表达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技巧等方面去综合分析。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其中抒情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歌中所起到的效果。
2.表现手法(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烘托、抑扬、联想、想象、托物言志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所起到的效果。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排比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所起到的效果。
4.行文结构(起承转合、伏笔铺垫、过渡照应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行文结构在诗歌中所起到的效果。
5.材料取舍(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繁简有致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这种材料取舍的方法在诗歌中所起到的效果。
四、明确常见思想情感,归纳叙述类型
1.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2)反映离乱的痛苦;(3)同情人民的疾苦;(4)擔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2.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2)保家卫国的决心;(3)报国无门的悲伤;(4)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5)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2)思亲念友;(3)边关思乡;(4)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2)昔盛今衰的感慨;(3)借古讽今的情怀;(4)青春易逝的伤感;(5)仕途失意的苦闷;(6)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恋;(2)情深意长的勉励;(3)坦陈心志的告白。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时,必须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善于由此及彼、由浅入深揣摩思考,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鉴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时,理解要全面,评价要准确、恰当。
鉴赏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题目,常见的答题技巧: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把握诗歌的情感,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分析诗(词)句的含义,从中概括出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从分析用典入手,评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答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题材方面,要注意分析同中之异。相同题材的诗歌,其主旨和思想内容却不尽相同,所以考生要注意从形象、关键句等方面分析其同中之异。
2.意象方面,要注意具体分析。意象和形象不同,很多意象只是以一个单纯的形象存在,而不具有特殊意义。
3.思想感情方面,注意不要以偏概全。某一个字或者某一句诗(词)透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一定就是这首诗歌的整体的思想感情。
4.知人论世方面,考生要注意:一是具体诗歌具体分析。同一时代背景下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尽相同;同一个诗(词)人,也会写出体现不同思想感情的诗歌。二是关注著名诗(词)人的非主流作品,也要关注非主流诗人的典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