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记叙类作文精巧构思探秘

2017-03-28 13:10姜有荣
试题与研究·高考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外公外婆作文

姜有荣

高考记叙类作文要想脱颖而出,在构思上一定要有过人之处。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里徘徊了。下面我谨以2016年高考中涌现出来的拔尖之作为例,探究记叙类作文的精巧构思技法,以期為广大高中生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一、一线串珠法

“流水账”是记叙类作文写作的大忌,究其因,主要是作者缺少连缀典型事件的功力。如果作者能在文章“明晰的发展脉络”这根红线上,巧妙地缀上几颗闪亮的“珍珠(事件)”,就能逐层拓展文章丰厚的内涵,使文章迸射出强劲的纵向穿透力。

山东一考生的《今天去远行》,通过“行囊”中的各种物品勾起自己对生命历程中“爱”的回忆,表现了自己对“人生行囊”的看法。作者在“行囊”这根红线上,巧妙地缀上了“我”人生历程中四颗“沐爱”事件的“珍珠”:一是织毛衣(妈妈的爱),二是找弓箭上的小铁钉(爸爸的爱),三是撕书折纸飞机(姐姐的爱),四是玩玻璃球(伙伴的爱)。请看第三、四颗“珍珠”:

远行第三站,走着走着便饿了,我好期待,接下来在行囊里我将找到什么呢?一块石头?一辆玩具车?竟然是纸飞机——一架用课本折叠成的纸飞机。我恍然记起自己所犯下的过错。我仍然记得姐姐因焦急而流下的泪水。她埋怨母亲随意放置她的学习用品,埋怨父亲只顾着看电视而不帮她找一下课本,却一点也不怀疑她的弟弟,她甚至害怕自己的声音太大吵醒了他——那个将她的课本当作纸折飞机来玩的人。我沉默了。姐姐的爱鼓舞我继续前行。

远行第四站,走着走着便困了,我放下行囊,摸了一下自己的脸,忽然,一个亮晶晶的玻璃球从背包中滚了出来。我拾起来对着太阳看了一下,仿佛有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看看吧,是不是很特别?”的确十分特别,几种颜色交织在一起,好像一簇斑斓的花朵,但为什么我的心好像被针扎了一样呢?我猛然回忆起和他玩耍时的情景,有时徜徉在河边的小坎上,有时躲在桑树林里,有时被邻居追着从村东头跑到村西头,直到那天他父亲将他带走。这颗玻璃球承载了我们俩儿时的记忆。我低下了头。伙伴的爱鼓舞我继续前行。

四颗事件的“珍珠”恰似小品中的四个包袱,不仅摇曳着“事趣”,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而且不断用“爱鼓舞我继续前行”来给力自己的远行,给人以“人生有爱不觉寒”的浓浓暖意。

二、设计悬念法

电影“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对“悬念”有一句经典的诠释:“我在影片中放置的定时炸弹,它一刻不爆炸,观众的心就一刻放不下来。”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如果作者能在记叙类作文中巧妙地设计出扣人心弦的悬念,就可以使读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神奇的构思效果。

山东一考生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正是采用设计悬念法,一下子揪住了阅卷老师的心。

当考试还剩五十分钟时,我决定写作文,不知是否是我过于“轻敌”,连续读了几遍竟没读懂题目,心中顿时警铃大作,这时才感到脑中积累的素材如此之少。写“陈寅恪不慕学位,一心向学”?不行。想写“刘文典之后再无狂徒”,却发现与材料无关联。想写“钱钟书为专心写作而拒客”,却发现与材料更是没有关系。

此时,我的手心已是满满的汗水,我终于体会到“热锅上的蚂蚁”是何种心情了,距离考试结束只有三十分钟了,我的大脑却依旧一片空白,这该如何是好!

(悬念由此而生,“‘我到底能不能顺利完成这篇高考作文”成了压在读者心头的一块沉甸甸的石头。)

这一刻,耳边“沙沙”的写字声似乎成了一声声“催命符”,我不禁再次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若是平时再多背几个人物素材就不会像现在这般狼狈不堪了。

(时间在一分一分地推移,读者的心也随着“我”的心在一点一点地收紧。)

一滴汗水从我的鼻间凝聚,我听见它“吧嗒”一声掉落在我的手背上,烫得我的手火辣辣地疼,似乎苍蝇也看出我的窘迫,趾高气扬地飞舞在我面前,嗡嗡地嘲笑着我的样子。

这时,距离考试结束还有十五分钟。

(只剩下最后十五分钟了,“我”还能赶得上吗?至此,悬念已推向极点,读者的心弦也绷紧到了极点。)

我急躁不安,作文还一动没动,又发现选择题还未涂,只好先放下这让人头痛的作文。

涂好卡后我突然想到,这个材料不就是告诉我们,虽然有些东西用不到,但仍要提前做好准备,更不用说那些会用到的东西了。这是告诉我们要做好一切准备,免得像我现在这样啊!

正当我要提笔时,传来了一声晴天之雷,考试结束了!

看着空荡荡的作文,我又叹了一声:“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当我们读到篇末800字处那句“书到用时方恨少啊”时,一定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为考生的机智和即兴的慧悟点赞。至此,长久以来压在读者心头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扣人心弦的悬念设计,使读者的心与作品中人物的心一起跳动,充分展现了悬念设计神奇的构思效果。

三、情节突变法

记叙类作文叙事的常规模式是“起因——经过——结果”,受其影响,许多学生的作文构思常常会落入平铺直叙的窠臼,使读者产生“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消极阅读心理。如果作者在构思的过程中,能跳出程式化的框框,别出心裁地设计出出人意料的突变式情节,就可以使文章腾挪跌宕、一波三折,从而激发起读者“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阅读快感。

天津一考生的《才子》通过场景描写对“才子”的阅读状况做了“展示”。第一种阅读是不求甚解式阅读,“才子”竟把浮奢谄媚的杜河南说成了雅士,把他用书装点门面说成了书香门第,甚至把《唐语林》的作者“王谠(dǎng)”错读成了“王谠(tǎng)”。第二种阅读是功利式阅读,“才子”竟想把周国平书上的妙语剽窃到自己的作文中,以骗取高分。如果按照程式化的情节设计,“才子”的显摆式表演已足,作者的反讽态度已明,也该收尾了,但是作者却匠心独运,设计出了的突变式结尾:

前两天,我刚上地铁,才子就迫不及待地开讲:

“你知道‘白银时代吗?”

“王小波的小说。读过。”

“不对。是俄罗斯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分为前期和后期的象征主义……然后是阿克梅主义、意象主义、未来主义……”才子舌绽莲花,我听得目瞪口呆。

“我最喜欢叶赛宁,他像时空中的一颗彗星,从地球闪过,留给人间一首首灿烂的诗篇,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男男女女……”

看起来,才子这次真动感情了。在高考前这么紧张的当口儿,他还能读这些跟考试关系不大的书,才子还真不简单。

人无完人,以前对他的“误解”,还是擦掉吧。

突变式情节设计昭示出“青春阅读,真喜欢才能动真情,动真情才能得真义”的深邃内涵,峰回路转,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四、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法

虽说日常生活信奉“平平淡淡才是真”,但记叙类作文写作的法则绝不是平淡,而是“文似看山不喜平”。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构思方法能使平淡的写作素材尺水兴澜,它通过情节的起伏、情感的波折,激荡起阅读心理的落差,从而产生震撼人心的构思效果。

江苏一考生的《不想再沉默》展示出了欲扬先抑手法的独特效果。文章开篇着力刻画了父亲表情之“冷”,表现了“我”与父亲的关系之“僵”:

父亲,十六年里,我很少看见他那满是沟壑的脸庞上泛起笑容。面对着他,我能感觉到的仅有威严与沉默。久而久之,在父子之间便多了一层隔膜——沉默。无论是对我成功的喜悦,还是对我失败的泪水,他那刻满沧桑的脸庞上,从未显露过一丝鼓励与安慰。

(此时,从情感倾向上来看,作者对父亲的态度是“抑”。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在“我”就要离开故乡到异乡求学时,父亲的表现发生了逆转。)

忍着夜的孤寂,我独自一人走出房间,却发现淡淡的灯光洒满了堂屋的角落。父亲房间的灯怎么没关?向前走去,开着细缝的房门内透着淡淡的光。目光随着光望去,我愣住了。那苍老的脸庞上,竟泛起阵阵银光,两道深深的泪渍嵌入其中。颤抖的双手紧紧攥着一张我旧时的照片。昏黄的灯光照亮他斑驳的双眸,微红的双眼里,溢满的早已不是沉默,而是热澄澄的爱……两行热泪落下,一个在门内,一个在门外。

……车站,父亲默默地收拾行装,我伫立在一旁。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可我并未在意,父亲的双手颤得厉害。要发车了,轰鸣的车笛声代我向小镇告别。我拿起行李,走向车。回首间,目光再一次凝滞。父亲早已泪眼婆娑,泪水涌出他的眼眶。我也忍不住了,冲上去一把抱住父亲。父亲那宽大的手掌紧紧抱住我,不忍心放我离去,早已泣不成声,眼里的沉默早已消失,只留惭愧、自责与不舍……朦胧的烟雨中缕缕情丝纷飞,洒落到海角天涯……最后,我们都没有再沉默!

从“表情之冷”到“内心之热”,从“压抑下的沉默”到“不经意、不矫情、不掩饰的宣泄”,“我”终于真切地感受到了父爱的硬度和温度。欲扬先抑手法的成功运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代中学生对亲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识和感受过程。

五、细节凸现法

人们常说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而细节则是人物的血肉。可见,细节在记叙类作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细节描写的成功,关键在于细。细节不细,人物便成了一个个活动的影子,事件便成了一幅幅“骨感”的线路图,主题也就成了没有血色的标签。这就要求我们抓住“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朱自清语),把它们巧妙地镶嵌到文章的构思之中,凸现出人物的神韵和文章的旨趣。

江苏一考生的《说不尽的唠叨》正是以精彩的细节描写来彰显情感的热力的:

走近些,看到外婆,摇着蒲扇,煮着中药。外婆缓缓地摇着蒲扇,扬起四周些许的草木灰。灰粒飘浮着,不见任何痕迹,还能留下什么呢?我静静地站着,默默地注视着,一动不动地承受着。

外婆时不时打开壶盖,看看里面灰黑的草药,微微沸腾的汤药,煮痛了外婆的眼与心。外婆从袋中掏出一块手帕,擦干眼泪,狠狠地攥紧。半晌,才放下壶盖,又拾起地上的蒲扇,一下一下,试图扇走缕缕不绝的煙雾,似乎要扇走被煮沸升腾的苦涩。

……

外婆轻轻地放下手中的东西,赶紧扶起外公,用孱弱的身子斜撑起外公的病体,将药一勺一勺地吹凉,递近,倾斜,送到外公的嘴边。外公费力地含着药,睁开了眼,深深地看了外婆一眼,嘴唇微微翕合,仿佛想说什么,手微微靠近外婆,想要去碰触……一碗见底,煮熬了一个清晨的药全洒在了外婆的前襟上。

那药散发着热气,这是屋里唯一的热气。此时,我才明白:最深的痛是无言的,最长的唠叨也是因为爱。

摇着蒲扇、扇走烟雾、斜撑起外公的病体、一勺一勺地吹凉、递近、倾斜……外婆对外公深深的“爱”,在这些细节中得以充分表现。外公的病情一天一天加重,外婆的内心也一天比一天痛苦,但为了抚慰外公那颗极度敏感、脆弱的心,她只能无言,只能将千言万语化作日常生活中这几个简单而熟练的动作。外婆“煮”的是对外公的真情,“喂”的是对外公的深情。大痛无言,作者正是通过对外婆煮药、喂药细节的刻画,将一位坚强、执着的老人形象烙印在了阅卷老师的内心深处。

六、哲理升华法

当前,高中生的记叙类作文写作还存在着“低幼化”的弊端,其立意高度还停滞在初中生甚至小学生的层面上,文章中缺少生活的体味、青春的思辨和时代的激情。为此,我们有必要在客观冷静叙述的基础上,升华出思想感情的火花、生活哲理的闪光、人生意义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尽显当代高中生的精神风采和思想品位。

江苏一考生的《沈三怪其人其事》以客观冷静的笔调叙述了沈三怪的两件小事:一是在困难时期没有油烧鸡就在鸡汤里放黄豆(说法是“黄豆里有油,油是黄豆榨的”),遭人嘲笑;二是用“洼”给儿子取名(说法是“洼地可以养鱼,可以长藕”),别人不解。两件小事后来竟还应验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知道饭店里常有黄豆炖鸡、黄豆烧甲鱼、黄豆烧猪蹄等名菜,还特地破费去品尝一番,感觉味道真不错。他们把这些名菜告诉村里的留守老人,老人们感叹,三怪要是早些在镇上开个黄豆烧鸡菜馆,早发大财了。

……众人都说“沈其洼”(大儿子叫“沈其高”)名字起得不好,独有一个高中生夸起得好,说是兄弟二人,一高一低,一显一隐,体现了多元互补的价值理念,他还举了习近平、习远平兄弟的例子来佐证。沈三怪听了很高兴,说是自己无意中跟上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理念”。

在此基础上,作者缘事生发,升华出生活的哲理,从而使文章闪耀着夺目的哲理光芒。

沈三怪还有许多这样的故事。他确实有些怪,做事的思维方法常常与众不同,有时几乎不近常理,但是拉开时空距离来看,又往往是合理的。其实,人需要像沈三怪那样,不囿于成见和定式,当别人精明过人的时候我不妨糊涂一点,当别人只看眼前的时候我不妨把目光投向远方,当别人已说的时候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倒要多说几句。

七、视角变换法

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地球人都知道”,没啥意思,你何不到秃子的“背面”看一看他脑后那一两根可贵的“青丝”呢?相信它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视角的变换,能够使文章的构思另辟蹊径,别开生面,“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平淡中显出“奇崛”来。

2016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之一是《神奇的书签》,当多数考生把视角对着“人”,大谈人借助书签阅读的时候,阅卷老师早已心生厌倦,而下文的作者却将视角转向了“书签”,写书签对书和读书之人的感受,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请看其中一个精彩片段:

我,是一枚书签,一枚神奇的书签。由竹子切下雕成,也透着修竹独有的芬芳。或许是在油墨中浸润了太久的缘故,将我拿在手中的人总会不由自主地静心,将身心托付在书中。

初来世间,我毛刺未脱。扎手的身体被放入一本《海国图志》中。我什么都不懂但却隐约感到从人手上传来的炙热。《天演论》《沉沦》《彷徨》……渐渐地,我身上的毛刺被磨去,我越发地看清了这布满硝烟的天空,看清了那双燃烧着希望的双瞳。一个时代下,一个民族在屈辱中守护着千年文明、奋身站起的形象印在了我身上。

……

我被长久地夹在一本杂志里,只能透过缝隙看见人们的目光流连在刺眼的屏幕上,手紧紧地握着冰凉的手机。他们越发地孤独,蜷缩在心中黑暗的角落里瑟瑟发抖。

长久地等待,长久地窥视,我终于看懂了人们的心,他们在年华中遗失了曾经的记忆,迷茫在无知的昏暗中。他们狡辩说他们可以看手机中的文字,却不懂得我较之它们更多了一份温度,多了一份记忆,多了风花雪月之外的家国天下、纸醉金迷之外的微言大义、醉生梦死之外的血气方刚。正因为他们缺失了对这个悠久文明的曾经的苦难辛酸的体察,才有怅惘与迷茫……

看罢,我们不能不惊叹于这枚书签的神奇——对作品有着深邃的见解,对读书之人有着深切的体察,对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漠视阅读的现象有着深沉的忧思。同时,我们更惊叹于作者构思的智慧——聚焦物,烛照人。

八、结构创新法

在写作高考记叙类作文时,如果我们能采用新颖别致的结构,无疑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高考记叙类作文常见的创新结构大致有以下几种:日记体结构、书信体结构、对话式结构、新闻报道结构、剧本结构等。写作结构的创新不是为新而新,而是选用一种最恰当的形式来表现文章的立意,从而收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构思效果。

天津一考生的《“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微信群聊天记录节选》采用的正是微信群聊天的对话结构,让人眼前顿时一亮:

微信群:读客群

成员:我爱读书、只看经典、看云、随意

聊天记录:

我爱读书:大家好!“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看云:这家伙,装哲人呢!

只看经典:不是装,是鹦鹉学舌呢。这是杨绛老太太的话。

随意:听说过。

……

我爱读书:我觉得还是要多读书。读书就是能提高人的修养,尤其是古圣先贤的书。通过读书,关于人生、关于自我、关于生活,有很多问题就能想通了。现在这个社会很浮躁,有些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都有些走火入魔了,这个时候,读书能降温祛火,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平静下来,生活就能常态化,自己就能做个正常人。

只看经典:前些日子,杨绛去世,很多人都在谈杨绛。我觉得这是个好事,最起码人们在思考她所说的人生哲理,至于能不能做到,那是另一回事儿。

随意:老太太100多岁了,她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我们年轻人难有她那样的心态。

我爱读书:对啊。不是说读谁的书就要成为谁。“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心中有杆秤,人生不走样。大家共勉之!

随意:说得好,我也是这样想的。

看云:其实,杨老太太在翻译及写作方面的成就还挺大的,在事业上,她也是执着追求的。内心淡定从容与对事业的追求并不矛盾。点赞吧!

对在当前新环境下应采取何种方式进行阅读的问题,人人都能谈出一套公理、常理、大道理,但作者借助微信群聊天的对话结构,调侃了现代人的浮躁病,阐释了阅读对修养身心的重要作用,结构别致,主题深刻,充分体现了作者构思的精巧,令阅卷者拍案称奇。

构思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相信广大高中生一定能从以上八种方法中获得启迪,从而在高考记叙类作文的写作中探究出更精巧、更给力的构思技法。

猜你喜欢
外公外婆作文
破耳兔
唠叨的外婆
外婆的钱
外公的节日
外婆回来了
外公的呼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