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志,邓 镛
(重庆师范大学 社会工作系,重庆 400047)
论我国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及培育策略
刘斌志,邓 镛
(重庆师范大学 社会工作系,重庆 400047)
我国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内容和水平取得了一定发展,但面临着诸多职业困境和阻力,其核心能力亟待提升。研究发现,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可以表现为尊重学生多样性、自我反思与成长、温柔坚持并等待、跨文化和跨学科、政策分析与倡导、项目设计与管理、建立并维持关系、动态性系统评估、团队协作和整合等九个方面的核心能力。学校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从宏观上要加强国家党政方针和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中观上要通过专业教育和在职培训提高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微观上要求学校社会工作者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学校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培育策略
学校社会工作是指政府、社会各方面力量或私人经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体系中全体学生,特别是为处境困难学生提供的专业服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或者学校解决所遇到的某些问题,调整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以实现教育目的乃至若干社会目标。[1]其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和一种直接作用于社会的实践活动,在实际的专业和职业活动中,需要学校社会工作者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
学校社会工作者指的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正规或者非正规教育体系中的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的学生提供社会福利、心理咨询、生涯规划、学业发展、能力提升、人格完善等专业服务的专门人才。目前,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者主要由两部分人构成,一部分是由社会工作、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毕业且由政府聘请到学校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另一部分则是转岗学校社会工作者,即原来的学校工作者如班主任、辅导员、教导处或德育处的工作者等人员通过专业系统的职业水平培训并获得执业资格转岗而来。
(一)学校社会工作者发展的条件与契机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巨大的社会变迁使得处于学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面临许多冲击和适应性问题,传统的学生教育观念和工作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当下青少年所面临的问题。而学校社会工作所提倡的“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学生—学校—家庭—社区”的工作模式,专业的工作方法和“人在情境中”的独特视角,使得学校社会工作融入教育领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助推力。2011年10月,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在学校等事业单位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这一举措吸引了大量致力于教育领域和社会工作领域的人才加入学校社会工作者的队伍,积极探索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近年来,我国先后在上海、深圳、北京、四川广元和德阳等多个城市开展了学校社会工作的试点探索。2002年5月,上海浦东38所学校开始试行“一校一社工”的学校社会工作制度,以期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有益补充。2007年,深圳市出台《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及七个配套文件(简称“1+7”文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设置社工岗位,包括政府职能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推进社会工作试点工作,其中一部分社会工作者经过专业培训后进入各中小学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2]在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大浪潮之下,打工子弟学校受到了关注,进而使得致力于打工子弟学校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应运而生。此外,汶川地震之后,关于震后青少年心理和教育等问题也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为此,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联合发起和举办了一个灾后志愿者服务项目“希望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在四川广元和德阳两个城市开展了震后灾区学校社会工作试点探索。[3]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试点探索情况来看,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逐渐被学生、家长和学校等接纳和认同。这些试点工作不但积累了本土化经验,还培养和锻炼了大批优秀的学校社会工作领军人才,为我国学校社会工作者队伍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和支撑力。
(二)学校社会工作者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学校社会工作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拥有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我国,由于缺乏国家政策方针的引导和支持、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不重视、受传统学生工作模式的制约、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与实践脱节、缺乏相应的在职培训机制、学校社会工作者自身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发展常常面临困境。首先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困境。林胜义认为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学校扮演着发现者、治疗者、教导者、促成者、合作者、倡导者、联络者的角色[4]。当前,我国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传统上由班主任、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或者是学校教导处、德育处等部门的工作者代替或者部分代替,加上学校社会工作的宣传不到位、学校领导的不重视、传统学生工作模式的路径依赖以及学校社会工作者自身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位有所混淆等原因,学校社会工作者专业形象和专业地位没有得到明确定义,由此导致学校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常常面临角色冲突,扮演着“透明人”“杂务工”等尴尬角色。一是表现为学校社会工作者与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的角色交叉[5];二是表现为学校社会工作者与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冲突[6];三是学校社会工作者与教育行政管理者之间的配合[7]。其次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困境。虽然国家相关文件明确了学校等事业单位要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并且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但我国学校社会工作者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职业困境,具体表现为就业率低、流失率高、工作内容行政化、角色冲突、归属感低、职业倦怠、社会大众认知度低、职业晋升空间小、薪资待遇低、专业能力提升慢、岗前培训机会少、专业督导缺乏、岗位设置模糊等[8]。再次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困境。从目前我国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构成来看,大部分是由社会工作、社会学、心理学专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组成,还有一部分是学校原教职工转岗而成。前者缺乏相应的督导,不能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后者不具备专业教育背景,缺乏专业价值理念、知识和技能。短期的转岗培训与督导对于专业核心能力的建构与提升虽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要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还需要学校社会工作者深入学习和反思,不断提高专业核心能力。
(三)学校社会工作者发展的关键因素
著名学者Krueger(1997)在《社会工作的终结》一文中指出,未来一百年,如果社会工作专业不能切实地追求有效的助人技巧,以及建立一个以行动知识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在不断变动的时代中寻找到新的社会使命,则社会工作或将消失于世。[9]由此可见,若社会工作者不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来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问题,将会被社会淘汰。当前,虽然我国学校社会工作者队伍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但却面临着角色困境、职业困境、核心能力缺乏等难题,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提炼并培育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与关键,更是学校社会工作赢得社会认可并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对策。
社会工作核心能力是处于优势地位的、其他非专业人员无法在短期靠简单模仿获得的、从事社会工作所必需的各种专业素养和实务技能[10]。而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则是指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系统学习和服务实践所形成的、在专业服务过程中所体现的其他专业人士所无法模仿和超越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竞争力、优势和强项。目前,英美国家的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以及我国台湾大学、台北大学、北京大学等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进行了论述。综合相关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能力,还是作为其中一个实务领域的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都是由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知识和技巧三大模块构成[11]。
(一)关于价值方面的核心能力
著名社会工作专家布特雷姆(Butym,Z.T.)在其著作《社会工作本质》一书中提出社会工作的三个假设:一是对人的尊重;二是相信人有独特的个性;三是坚持人有自我改变、成长和不断进步的潜能[12]。对于这些基本假设的坚持与演绎,对于在教育领域开展服务的学校社会工作者而言,不仅是需要遵循的基本理念,更是体现服务效能的核心要素。关于价值方面的能力,既是学校社会工作者内心价值的伦理守则,也是其外在的实务操作技巧:
一是尊重学生多样性的能力。开展学校社会工作,首先要能够理解学生。理解的前提是了解,了解学生这一青少年群体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生活和发展脉络并深受其自身环境的影响。其次要理解青少年所面对的困难或问题的多样性,尤其是不同青少年面临同类问题后作出不同应对方式的背后原因,这些因素是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所揭示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的诸多要素,社会工作者需要对这些不同要素加以了解。再次,在理解了学生不同问题及其应对之后,还需要深入了解学生及其相关利益人的不同诉求,从而敏锐地发现服务对象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生理、安全、归属、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后学校社会工作者应该充分结合不同家庭、学校、社区、民族、性别、年龄、宗教信仰等因素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采取不同的干预理论与应对策略。
二是自我反思与成长的能力。社会工作的本质在于其对于个体权利的关注以及对于社会公正的追求,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深入社会机理并理解弱势群体的需要,最终实现自我的专业成长[13]。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者应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全面的分析解读能力,在服务过程中深入了解和解读服务对象,特别是处境困难的学生,倾听他们的声音,发现他们的需要,理解他们的处境,挖掘他们的优势,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并反思如何通过专业知识和技巧来促进目标的达成。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同样,学校社会工作者也要不断反思自身专业价值、现有教育体制、传统教育理念、学校主流价值、专业霸权理论、固态工作模式以及现存教育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总结以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实现服务目标。
三是温柔坚持并等待的能力。作为学校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坚信青少年学生是有无限活力,能够自我改变并不断成长进步的,还要给予其追求个性化发展的权利和机会,更要相信老师、家长以及社区有意愿和能力协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尤其是相信学校具备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能够提供温暖和支持,朋辈群体能够积极地给予支持和关心。有鉴于此理念,学校社会工作者非常注重温柔地坚持,坚持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对社区以及对学生的服务,并不期待这些服务立即能够取得成效,反而给予青少年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等待青少年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时机。
(二)关于知识方面的核心能力
学校社会工作者角色的发挥,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不仅包括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政策知识和技术知识,更要将这些知识转化为社会工作服务角色扮演的能力。具体来说,学校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以下发挥专业知识的能力:
一是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能力。学校社会工作者服务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者一方面需要掌握社会工作相关的知识理论,如社会工作伦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自我认识与人际沟通技巧等知识;另一方面还应特别注重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了解和掌握不同区域、民族、宗教、性别、年龄等因素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除此之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
二是政策分析与倡导的能力。在学校中,一些弱势群体如经济困难学生及家长、未婚先孕的少女、中途辍学的学生、身心残障学生等常常因为缺乏维权能力,导致自己的基本权益被忽视或者剥夺。学校社会工作者横跨教育系统和社会福利系统,一方面必须具有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够对当前的教育政策、教育理念、学校体系、教育环境现状、常见学生问题、学生家长特质、社区环境、学校行政组织架构等知识有所掌握;另一方面,在面对权利与资源不均衡的时候,学校社会工作者应发挥社会正义,运用赋权和倡导的策略,维护青少年学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从而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福利水平[14]。
三是项目设计与管理的能力。当前,项目化运作已经成为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以下项目管理的能力:第一,项目策划能力,要求学校社会工作者能够对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学校制度、政策体系、社区资源、青少年成长状况等有全面的了解,有针对性和创新性地设计服务方案。第二,项目计划书写作能力,包括熟悉项目计划书的撰写规范、方法和技巧。第三,项目文档处理能力,即将不同的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和归档,并从文字材料中总结出理论和实务的经验。第四,项目运行能力,即项目的实施、协调、统筹与评估的能力,确保项目的成效。第五,经费与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即掌握一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能力,包括人财物的统筹规划。
(三)关于技巧方面的核心能力
技巧指的是社会工作者,经由知识的批判性分析和反省后所形成的介入技巧。慈济大学社会工作系学者黄娟如强调,学校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技术包含:方案发展及管理的技术、社会工作方法及技术、学校社会工作临床方法。此外,还强调学校社会工作者应具有针对个别性的校园需求研发以学校为基础或与学校链接的专业服务计划能力、动态性评估跨生态系统的能力、调节及解决冲突策略的能力[15]。基于以上观点,总结出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在技巧方面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并维持关系的能力。良好专业关系的建立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以下技能:第一,维持良好的美誉度和声誉度。学校社会工作者应展示出开放、合作、积极的工作态度和专业、高质量的工作实效,让教育体系内的行政管理者、学生及其家长、其他专业人员感到值得信任。第二,面谈的技巧。学校社会工作者在面谈时候必须熟练运用同感、真诚、温暖与尊重、积极、倾听等技巧,对案主持接纳和非批判的态度,并尊重案主的个别化和独特性,让服务对象真诚地感受到温暖和希望。第三,自我觉察的能力。学校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要不断反思,能够及时地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和偏见,防止出现移情、反移情以及家长作风等现象。
二是动态性系统评估的能力。面对青少年学生的问题,学校社会工作者应该能够动态地开展生态系统评估,至少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如Cree和Wallace(2005)所述强调临床评估和危机评估,针对立即性危机及问题情景收集、观察及记录,了解危机问题聚焦点所在[16]。第二个阶段则强调人与环境互动现状评估,强调学生问题的心灵和环境特质。第三阶段是透过家庭访视及会谈了解家庭结构、成员互动及发展历史,针对个案问题的根源介入,其中,长期驻校运作模式比较能针对案主个案问题进行较深入的生态环境评估及介入[17]。
三是团队协作和整合的能力。社会工作的核心在于“社会”二字,即通过社会的资源专业地解决社会的问题。同样,学校社会工作者必须能够开展资源的链接与整合,包括:第一,促进校际系统间的合作。学校社会工作者进入校园不能完全取代既有的学生工作体系,必须透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通过学校心理咨询教师、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德育处、后勤处、教务处等多元团队的协作来共同实现服务目标。第二,促进家、校、社系统间的合作。学校社会工作者应该走出学校,深入到服务对象的家庭、同辈群体及其所在社区,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的需求,增强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的能力,保持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良好沟通,协助家长了解学生的教育需要。第三,促进不同专业人士之间的合作。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是以政府或者基金会购买服务,社会服务组织提供服务的形式来促进教育体系的福利化,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者不仅要与服务发包方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各社会服务机构的同工之间、教育体系之内的不同专业人士之间,也要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定期开展研讨会,交流学习,共同成长,以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学校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涉及多个层面,不仅需要国家党政方针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而且需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制、整合教育资源,还需要学校社会工作者博学善用,不断反思成长,提高自身的核心能力。
(一)宏观层面的政策倡导
首先,要制定学校社会工作核心能力培育机制。学校社会工作核心能力的构建,涉及组织部、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财政部等部门,需要组织各部门制定一个关于学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核心能力提升的规划,就其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相关经费、教育培训、职业评价、岗位开发、人才使用、评估奖励以及具体负责部门作出总体部署,提高学校社会工作的知晓度,重视学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具体推动,从上到下,层层落实,以全面推动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发展和人才培养。
其次,要构建学校社会工作核心能力培育体系。一是要结合西方国家的丰富经验和本土情况不断细化和完善构建学校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指标体系。二是要围绕学校社会工作的核心能力指标共同开发学校社会工作核心能力培育课程和教材。三是要建立学校社会工作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拓展学校社会工作核心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鼓励高校教师和一线学校社会工作者进修学习。
再次,要建立学校社会工作者就业保障制度。人社部和教育部应联合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职称、资格评定、运行管理、绩效考核及监管、薪酬等制度,实行学校社会工作注册制度,保障学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鼓励学校在选拔录用学校团委老师、辅导老师等学生工作岗位时,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用具有专业教育背景和丰富学校社会工作经验的社会工作者。财政部和学校各级领导应重视学校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建设的经费投入。
(二)中观层面的服务创新
首先,要构建核心能力为本的教育模式来提升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作为核心能力培养的主体,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要做到:一是更新培育理念,依据社会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需求,通过采取积极的教育策略来促进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学习模式的建构者,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完善课程规划体系,并建构学校社会工者核心能力考评体系。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实行“课堂教学、实务教学、开放式教学”的教学模式,采用参与式教学,通过课堂讨论、分组演练、网络授课等方式来引导和传授知识,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掌握实务技巧,通过引导学生组建成长小组、开展志愿者服务的方式以及通过布置作业、兴趣引导、举办学术讲座和学术专栏、鼓励创办学生学术社团和学术沙龙、参与实务性调查和研究活动等方式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18]。三是规范课程规划,针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师资队伍等因素,设置囊括学校社会工作价值理论、专业知识、实务技巧等方面的学校社会工作核心能力培育课程体系,强调通过必修课程夯实专业核心能力,通过选修课程培养核心能力,通过拓展课程延伸和巩固核心能力[19]。
其次,要构建以学校为本的培育模式来提升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当前,我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很大一部分上是不具备学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的,无法获得完整且系统的专业核心能力的培训。构建以学校为本的培育模式不但能够弥补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教育方面的欠缺,还能根据学校现状和学校社工的职业现状来提供有目的、有方向、有效率的核心能力培育模式。具体来说,一是要确立岗前培训机制。学校或者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应该对学校社会工作者就当前的教育政策、教育理念、学校体系、教育环境现状、目前常见的学生问题及学校、学生家长特质、社区环境、学校行政组织架构、服务内容、服务范围、服务理念、合作团队的任务分工、实务技巧、核心知识体系等内容进行培训,增强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知和岗位认知能力,进而提高其职业规划与发展的能力。二是要完善学校社会工作的岗位设置。当前,学校社会工作主要以政府或者基金会购买社工服务的形式来开展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学校中常常处于边缘地位,容易被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们忽略。因此,可以考虑将学校社会工作者纳入学校编制体系内或者是在教育行政部门下设置学校社会工作处,以减少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冲突和低归属感。此外,学校应该就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范围、服务理念、隶属部门、福利条件、晋升机制、考核机制等进行详细的说明。三是要完善学校社会工作的督导制度。一方面,学校或者社会工作机构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学校社会工作经验的社会工作者或者高校教师进行专业督导,以提高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具体督导内容包括:学校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开展中所面临的价值取向、服务理念、专业态度的问题;有关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有关项目管理和运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关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的流程和注意事项的知识;有关社区资源、教育资源、社会福利资源的整合和链接的技能;对学校社会工作者执行有关工作计划、工作安排、工作分配、工作指导和工作绩效等方面进行管理;学校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心理状况、情绪疏导和压力应对、职业规划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引导学校社会工作者内部之间形成督导小组,定期举办素质拓展活动和交流会,就实际服务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探讨,分享各自心得,不断总结经验,以提高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反思成长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微观层面的专业发展
学校社会工作者自身是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从学校社会工作者自身的角度出发,要求学校社会工作者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首先,“博学之”就是要求学校社会工作者广泛学习有关学校社会工作的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增加对不同民族、区域、宗教、性别、年龄、家庭等多元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了解和认知,了解学生在多元文化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性,用包容和发展的博大胸怀去看待学生。加强对教育政策、社区资源、福利资源以及学校资源等资源的了解和挖掘,以便整合相关资源,为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等服务对象提供咨询服务,进行资源链接。增加对有关特殊弱势群体如心智不全、肢体残疾、情绪障碍和行为偏差等群体的了解,加强特殊技能的学习,如手语、康复技术、心理测量、创造性艺术治疗、沙盘技术等,以有效协助具有特殊学需要的学生。
其次,“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就是要求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对周围的事物保持一颗好奇心,能够敏锐地发现服务对象的困难和需求,对教育不公平现象具有洞察能力。对自己所学所知保持一颗怀疑的态度,不断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是否发生偏移,所运用的知识和技巧是否能够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现有的政策制度和教育体系是否能够促成学生良好社会化,现有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技巧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在服务过程中要不断反思不足、总结经验。
最后,“笃行之”就是指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对学校社会工作保持热情和信心,将价值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并且坚持不懈。将所学所知、所思所想应用到实际服务之中,在吸收借鉴西方学校社会工作经验的同时,结合本土的实际情况开展服务。在面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时候要敢于为弱势群体发声,进行权益倡导和资源链接。要积极参与社区的发展,与学校领导共商对策,走进学生的家庭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做“学生—家长—学校—社区”之间的联络者,共同促进教育和福利的良好结合。
[1]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288.
[2] 苗艳梅,杨倩.浅析当前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冲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5):128-129.
[3] 史柏年.学校社会工作:从项目试点到制度建设——以四川希望学校社会工作实践为例[J].学海,2012(1):90.
[4] 林胜义.学校社会工作[M].台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4:56-57.
[5] 韩闻芳.论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心理咨询的异同[J].社会心理科学,2014(22):60-63.
[6] 易刚,蔡若佳,曾雅丽.学校社会工作嵌入:高校辅导员功能拓展与角色重塑[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1):63-67.
[7] 王新文.学校社会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比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11):28-29.
[8] 王宇宁.社会支持视角下社会工作职业困境研究——以深圳市学校社会工作者为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25-26.
[9] 沈黎,刘斌志.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教育——基于本土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建构的视角[J].社会工作(实务版),2011(5):4-7.
[10] 尹广文.社会工作核心能力培养和专业教育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5(1):102.
[11] 刘斌志.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J].教育评论,2013(5):33-35.
[12]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34-35
[13] 刘斌志.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J].教育评论,2013(5):33-35.
[14] 黄娟如.学校社会工作进入校园应有的专业能力、态度与预防[J].社区发展季刊,2011(135):133-142.
[15] 陈鹿欣.台湾社工大学毕业生专业胜任能力完备性与机构实习成效之研究[J].复兴岗学报,2008(96):155-186.
[16] 黄娟如.学校社会工作进入校园应有的专业能力、态度与预防[J].社区发展季刊,2011(135):133-142.
[17]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302-306.
[18] 孙静琴.论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构建[J].社会工作,2009(2):19-21.
[19] 刘斌志.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及其培养[J].教育评论,2013(5):33-35.
(责任编校:杨 睿)
On Core Capacity and Cultivation Strategy for School Social Workers of China
LIU Bin-zhi, DENG Yong
(DepartmentofSocialWork,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400047,China)
The school social work service contents and level makes certain progress but faces many predicaments and obstacles and its core capacity must be improved.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core capacity of school social workers is expressed in such nine aspects as respecting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students, self-reflection and growth, flexibly sticking and waiting, inter-culture and inter-discipline, policy analysis and advocating, item design and management, establishment and maintaining relation, dynamic system evaluation, and team 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school social worker core capacity should consolidate the guidance and support of national and the Party’s policies and guideline in macro-level. In middle-level, the core capacity of school social workers can be improved by specialized education and on duty training. In micro-level, school social workers should learn a lot, self examine, carefully think, clearly distinguish the wrong and the correct, and practice.
school social worker; core capacity; cultivating strategy
2016-09-28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改项目(163051)“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指标构建及其主干课课程标准研制”
刘斌志(1980—),男,江西鹰潭人;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主要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 邓镛(1995—),女,四川泸州人;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实验室研究助理。
10.3969/j.issn.1672- 0598.2017.02.009
C916
A
1672- 0598(2017)02- 0069-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