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卿 凌
做一个会写论文的教师
□文/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卿 凌
角色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更应具有一种明眼人的心态,具有一种强大的分析与判断思维能力,具有对教育焦点和教育趋势变化的敏锐度。而这一切的思想代言,必须通过书写表达和传递。当然,浅层次意义的课堂实录没有更大的逻辑说服力,论文才是思想精华更纯粹更直观的呈现。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出口成章,却不会写论文,或者写出来的文章不被自己和他人认为是论文,问题出在哪里?论文应该怎么写?我们不妨来剖析一番。
选题不当。很多教师表达急切,意欲在很短的时间呈现有力度、有深度的内容。却忽略了如何选择一个正确的选题。通常,选题过大,与平时工作不搭调,似乎处处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但却不知道从何说,动笔无法掌控。即使硬着头皮凑出一篇文章,也很难看出所要表达的主旨和实质性的意义。
论点陈旧。有的教师论文题目不够新颖,正文的论点相对太寻常,往往不能给编辑灵光闪现的感觉,他们习惯用固定思维去分析论证,却忽略了论文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即与众不同的创新点。
立意太浅。有的教师善于总结工作。但只是停留在总结的层面。常常试图想用几张课堂上的照片和几段师生对话就呈现一篇论文;或者就用一个简单的教案或者导学单;或者是随意的几句教学随笔;或者是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汇总,甚至没有深入的分析具体数据、为什么会出现相应问题、如何应对出现的问题。
文不对题。偏离是读完此类文章的统一感受。明明一个很焦点、很中心的题目,内容却越写越偏,表达另外一个意思,两者完全不搭边,或者仅仅有一丝微妙的联系,不能进一步有效的验证核心元素,更不切合主题,完全是南辕北辙。甚至有的人偏题得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盲目套用。众所周知,一篇论文中如果有理论支撑则会显得更丰满立体。正因为如此,有的教师恨不得每一篇论文都用上各种新颖的理论,一旦从媒体或者书籍上得知某种最新理论,喜不自禁,立刻进行移用。观点生涩,套用盲目。很可能他自己对这个理论都没有研究透彻,只是浮于一些浅层的概念性的字句提炼和认知,不能深入的结合具体的研究和具体的内容进行有效论证了。
不善提炼。有的教师实战经验丰富,教学技能充分,学生也很喜欢,实际教学口碑相传。但就是不善于提炼总结。对他们来说,工作就是扎扎实实的工作,但如何将工作中一些非常精彩的东西挖掘出来,提炼出来,他们就会感觉到力不从心。还有的时候,明明几句简短的话可以总结观点,此类教师却会喋喋不休的围绕一个问题总结半天。有的时候,案例并不是论文,两者要完全区别开来。
随意组合。有的教师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论文里出现相应的主题,越多越好,必定精彩纷呈。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东拼西凑的内容,即使主题是一个大的方向,但细看还是有很多不吻合之处,甚至漏洞很大。还有的教师认为,文章中出现名人名言,就会显得论文整体格调高大上,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很多人看到的只是你论文中的闪光点,而不是已经形成的名人名言。
逻辑混乱。有的教师善于感性思维,论文的逻辑架构不够完善,各层级之间主次不分,既不能进行逻辑推理,又不能进行逻辑佐证。整篇文章的表达常常会出现意识含混不清的状态,有时候口水话太多,表达了很多不相关的内容才正式切入主题。甚至,段落与段落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各自为营。
空泛不适。有的教师表达空泛,夸夸其谈,看完通篇内容仿佛看不到他具体想表达什么。他们的论文没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和实践,没有结合学生,显得内容很轻。即使文章中出现了数据,但仔细一看,数据却和实际的内容关联不大,要么数据太大,要么数据无关,这也是空泛的一种具体表现。
格式不符。论文有标准的格式要求,各层级的观点用什么符号进行表达都有固定风格。有的教师喜欢自由表达,甚至时常随意的在一个词组一句话后面用括号进行内容解释。有时候为了表达一种旁征博引的思想,呈现了很多参考文献。但表达出来,参考文献千奇百怪,还不如不要。有的论文要求摘要和关键词,因此,有的教师会随意从文章中摘抄一段进行表达,显然不合适,此部分的内容应该是精心构建,细致准备。
从研究的角度出发,一篇好的论文,其实就是一个研究的成果呈现,因此,它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选题具体,新颖独特。问题要小而精,切口忌大,难研究难操作难写。切口忌太小,不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缺乏参考性。问题的选择要有创新性,要有推广性和可借鉴性。一定要在寻常工作中发现不寻常的亮点,进行深挖和剖析。
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常见的论文是经验提炼或者一个理论加一个案例,仔细分析还是略显单薄,如果在一篇论文中多角度呈现多种研究方法,灵活穿插,综合运用表达,一定会出现夺人眼球的精彩效果。
创新举措,生成智慧。通常一线教师很常用的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因此,在行动中进行创新也是很独特的方式。以某小学为例,他们让学生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细节,并记录细节,从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记忆童年,提高作文的表达方式。
正视理论,提升实践。教师的论文最好将理论与论文进行有效的结合与表达。理论不能与论文没有任何关系,论文的研究内容要成为理论的有力佐证,两者互相协调。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就显得更有行动力和说服力。
实践效果,实证体现。真正的研究一定要通过实践研究,如提升教师内涵的课题就需要进行前后数据分析和对比,实例剖析,动态跟进,深入探究。这样的论文才观点充分,证据鲜明,才更一目了然有说服力。
题目要恰当。写论文之前一定反复思考更适合论文表达的题目,不能太大,要吻合、贴切、要突出亮点突出创新点,也不能太长,尽量不要有副标题,不要太多复杂的符号,用简短清晰的文字表达观点。
注重结构,完整适度。不同杂志要求不同。有的只需要一千多字。有的要求略多。通常情况三千字左右比较适合。论文不能赘述,也不要太短。写论文的所有环节,要充分考虑通篇文章的布局,避免头重脚轻,也避免各种奇怪布局。一个主题,几个论点。表达过程尽量工整,通篇结构清晰、一目了然。
当然,错别字更要检查,常用格式需要遵守。
写作一篇论文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再次成长的过程。这来源于教学中的不断积累,来源于各种理论知识的叠加,来源于实际教学过程反思中的灵感忽闪。教师要有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心态和状态,要有一种灵魂积极自我苏醒的状态,要有一种自我认知、自我辨析的能力,要有对比判断、探寻诧异的敏锐。
工作可以促成论文的生成,论文可以促进工作的有效开展。教师应该在工作和学习中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学术定位,形成体现自己风格的论文。
论文的形成需要谋篇布局,一旦结构性的提纲浮出水面,往里面加骨肉就更加容易。
教师要有一种以点散面的拓展能力。教师可以在工作中挖掘出很多相关点,形成线,扩大到面,甚至立体呈现。
实际上,只要用心去思考,去发现,就会轻易察觉论文是一个系统,围绕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一个点,就可以形成系列的论文,各论文之间互相佐证,形成一个可执行推广的系统。
同样,论文的形成并不意味着一个研究点的终结,恰好相反,它意味着一个系列层次更加清晰,脉络更加鲜明。
在生活中要有一种用于探索的心态,善于发现的眼睛。在职业状态和非职业状态都要保持敏锐。在参观访问其他学校时要思考和对比,阅读教育杂志和资料时要关注,在寻常的教学、座谈、对话、访谈中要随时探究。很可能某一个时间点一个词进入视线,或者某个教学片段进入视线,大脑就产生连锁反应,进行一系列的思维联想和教学行动计划,内心的兴奋感和期待感促使行动执行。
关注教育政策和热门话题,如:基础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内涵与实施。关注课程教学改革。如:学本式卓越课堂。关注学校德育互动。如: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关注家庭教育问题。如:亲子教育对教学的影响。
总之,写论文并不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它更应该是一种理性、科学的表达风格。教学中的严谨和高效通过论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在思辨中产生更多的灵感,促进教师生命的深层次拓展。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专项课题(渝教[2015]6号)《学本式教师培训资源开发研究》(重点课题,批准号:2015-JC-054)、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专项课题(渝教[2016]11号《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培训的实践研究(重点课题,批准号:2016-07-008成果之一。作者系课题组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