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点”,精准施训

2017-03-27 22:46梁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梁平国培研修

□文/梁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唐 明

立足“三点”,精准施训

□文/梁平区教师进修学校 唐 明

2015年,我区有幸成为重庆市首批 “国培计划”项目县之一,我区紧抓“国培计划”重心下移这一历史契机,两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探索一条适合乡村教师发展的培训新路径。自启动实施以来,各级、各地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开局良好,其培训覆盖范围广,培训模式机制新,培训效果影响好,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协同实施高起点

申报成功后,我们16个项目区县都是在探索中不断地寻求突破和创新。本着“依托高等院校,借力优质资源,聘请专家指导”的原则,高起点谋划,与做专业培训的对接机构协同实施,在探索中不断地寻求突破和创新,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力争把“送教下乡”培训做亮做强,做成品牌。与协同机构本着“组织共建、资源共享、课程共建、责任共担、管理共同、模式共创”的原则开展送教下乡培训活动。整个培训活动得到各高等院校的大力支持,无论是确定培训主题,还是制定培训方案等,各环节都在首席专家的全程参与指导完成,他们还带领主城区的一大批学科名教师、骨干教师到梁平做示范课和专题指导。培训专家指导和借力主城资源,让我们的培训不但有理论支撑,还有创新的方式,而且收效明显,教师喜欢。

在市国培办的专业指导下,在协同机构的全力支持下,我们的国培工作取得了一点点成效。16年元月,梁平区教工委书记唐诗雷代表项目区县去北京教育部高研班作了专题发言,介绍梁平国培送教下乡培训的经验做法;8月,人民网对梁平经验作了专题报道;12月,梁平送教下乡培训经验又在重庆晨报作了专栏报道。送教下乡培训让很多中小学校长及老师们感受到了一种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高起点而接地气的培训,市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了家门口,很多校长提前预约申请将送教下乡培训点设在他们学校,全区各学校形成了“被动卷入—主动培训”的可喜局面。

二、精准落地抓重点

为了让培训真正做到有效、高效,我们对各环节做了细致的研究,抓住重点,精准施训。回顾两年的“送教下乡”培训,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尝试:认准一个目标,确保两个到位,强化三项建设,实现四个转向,创新五步模式。

认准一个目标

项目实施时,我们认真研读《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实施指南》《送教下乡培训课程设置指南》,紧紧抓住“聚焦课堂教学行为” “开展主题培训”“催生校本研修常态”三个关键词,反复研讨、仔细推敲,拟定培训实施方案,紧扣“诊断示范—研课磨课-成果展示—总结提升”四环,实现“五到位”培训,即服务到村校,送培到课堂,指导到现场,支持到校本,聚焦到个人。我们认为,只有方向把握正确,培训才能精准实施。

确保两个到位

一是服务到位

培训实施前,我们先后开好三个会。

项目启动会。会上要求各项目学校成立领导小组,校(园)长亲自抓国培,做好项目的组织、管理与实施,建立奖惩与激励机制,引导学员全员参训,有效学习。制定本校的管理制度、政策支持、条件保障,建立项目问责制,明确责任分工。发挥国培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管理工作会。一是按照国培办的安排,配齐相关工作人员;二是提前检查好会场的布置,功能设备的使用等具体事宜,保证课堂正常运行;三是保证上课课件、相关资料及反馈信息的畅通;四是做好学员食宿、交通、医疗等后勤保障,为学员提供最优质的管理服务。

专家培训会。一是项目负责人带领项目设计团队深入基层学校广泛调研,全方位掌握情况,了解学员需求,合理布局培训点,将工学矛盾降至最低点;二是组织学科教研员,区级培训团队根据学情研讨预设培训主题,形成初步的培训方案,并与市级首席专家一起深入研讨,反复修改,形成颇具操作性的实施方案,确保培训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三是对专家团队进行专业培训,解读培训方案,落实指导任务,规范培训流程,考评指导效度,学习评优细则,让每个指导教师明白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

二是指导到位

为了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区按照10:1的比例给每十名学员配一名指导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指导老师对本组学员的备课上课、教学设计、教学论文作专业、认真、细致的指导,并参与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在线答疑,帮助学员解决教学中的困惑。

另外,我们还多方协调,千方百计把在高校或培训院校培训的学科骨干班、置换脱产班的学员,请到梁平来参与指导,让全市的专家团队与我们的乡村教师面对面研讨,汇聚各区县的专家资源,送到学员面前,提高指导效果。15年,我们将渝中区小学语文市级培训团队50名学员请到梁平,并分散到16个教学点,对学员进行五天的实时课堂跟踪研讨,一对一帮扶指导。每名市级培训者分别听五名学员的初建课,并逐一点评;然后再由培训团队为学员上示范课,作专题讲座;市级培训者同学员共同备课,修改教案,形成说课稿,转战三地,逐级提升,整个活动安排让双方都无法扮演南郭先生。不管是专家指导老师还是学员,都得到共同提升,我们深切感受到,这种链式传动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我们把这项活动称为“燃梦行动”。

16年,我们又将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的初中英语市级培训者团队的50名学员及二师的初中语文区县级培训者团队的50名学员都请到梁平参与我们的研课磨课活动,形成“培训者带动骨干教师,骨干教师辐射乡村教师”的链式培训体系。

着力三项建设

一是基地建设

培训机构建设

针对我区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分离,教师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教学研究缺乏助推力等问题,我区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助推教育内涵发展”为目标,2015年将县教师进修校、教育科学研究所进行整合,将教科所人员、编制、职能职责划入“梁平县教师进修学校”。整合后的“梁平区教师进修学校”集师资培训、教学研究、质量监测、督导评估、学历教育和社区教育为一体,着力探索“管理统一、资源共享、信息贯通、研训教一体”,努力打造县域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新高地,形成上联高等院校、下联中小学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由于老城扩建受限,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2018年9月,教师进修校将整体搬迁至新城,并设自己的附属小学——泰和路小学,规划用地45亩。建立了办公楼、综合楼、教学楼、学员接待中心、学术报告厅等,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新校区建设正在大力实施中。

基地学校建设

送教下乡培训的基地建设重在镇乡,要把优质资源送到乡村教师家门口,我们按照“导向性、公平性、均衡性”三原则及地域分布等方面的因素选取了福禄中学、文化镇中、回龙镇中、聚奎镇中、合兴初中、屏锦三小、仁贤镇小、蟠龙镇小、碧山镇小、石安镇小十所有代表性、示范性的学校作为我们培训培训者和指导老师深入一线诊断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摄影:聂巧鸿的基地学校。基地学校既要有优势学科建设,又要有校本研修引领、示范作用,并且愿意积极承担培训相关的后勤保障工作。经教委审查、认定后统一挂牌——“梁平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并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对不达标和复检不合格学校取消资格。

二是制度建设

我们注重培训管理的精细化,为了“让学员端正态度,让指导教师和管理教师理清思路,让项目学校建立了制度”,我区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和《梁平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两个纲领性文件。为了保证“国培计划”项目县,向乡村教师创新实验区迈进,我区还拟定了《“国培计划”培训项目实施细则》《“国培计划”工作团队管理职责》、《“国培计划”学员管理制度》《“国培计划”学员选派细则》《“国培计划”学员考核细则》《“国培计划”学员奖惩细则》《“国培计划”培养跟踪细则》等管理办法和配套措施。

三是团队建设

被市教委认定为项目区县后,我区立即行动,迅速组建了三个团队,加强组织保障。

领导团队:成立了由管学副区长任组长、各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方向把握、机制构建、统筹协调、保障落实;由教委人事科和进修校等相关部门组成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实施培训工作。

管理团队:专门成立了由进修校校长担任办公室主任,教委组织人事科科长担任副主任,采取“1+2”模式,即1名教育行政部门人员、2名研训机构人员组成的“国培计划”项目区县办公室,负责项目调研设计、管理运作、监控落实、问效评价等。

专家团队:按照高校、教研员与一线骨干教师相结合;本土专家与外地专家相结合的方式挑选了能上课、能诊断、能培训、能研发“四能”优秀学科教师,按照“集中培训——统一认定——颁发证书——参与培训”的流程开展活动。

三个团队促使“国培”工作领导到位、管理到位、指导到位,形成合力保证了培训工作环环紧扣,有序高效地开展。

实现四个转向

我们在调研中还了解到:乡村教师普遍希望培训方式变“解释问题”式培训为“解决问题”式培训,即空洞的理论培训转向操作性的实践培训。于是我们做到“四个转向”:一是从大讲座转向小课堂,每班不超过50名学员,实施小班化教学;二是从散打式培训转向主题式培训,每年的“送教下乡”培训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找准问题,提炼出培训主题;三是从上至下的方案设计转向上下联动的方案设计,根据调研情况,我们将初步拟订的培训方案分别与一线教师、校(园)长、协同机构进行磋商,使培训方案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四是从单一的“输血”转向多元的“造血”,在培训中,我们坚持做到“四实”:将培训内容的落地与生根做实、将培训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做实、将培训成果的转化与激励做实、将培训后续的跟踪与关注做实。促进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多方面得到成长,促使他们多元自我“造血”。

创新五步模式

在实施项目时,我们严格按照市国培办《实施指南》中的“三段四环”完成了规定动作,走实三段,做细四环。又结合区域实际,添加了一些创新动作,即送教下乡培训五步棋:全面诊断、确定主题——名师示范,带动引领——研课磨课,锻造技能——成果展示,树立信心——总结提升,助推校本。做到了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求创新。

一是全面诊断,确定主题

教师培训的实施就是寻找“过敏源”,找到“真需求”,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于是我们高度重视对被培训学员的问题诊断,三年来,我们对培训对象通过课堂观察、师生访谈、工具测评等方式进行全员诊断,找准他们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判断问题生成的原因,多次开专题研讨会提炼培训主题。

二是名师示范,带动引领

对于乡村教师而言,最需要的是行为示范,上给我看,效果好我就想学,说给我听,听得懂我就试;教我做,做得到我今后就用。所以在培训中,我们为学员提供的是最接地气的示范——区内优秀教师示范与市级优秀教师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课后,名师结合课例进行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的阐释,分析课堂教学中的学科原理,教育理念、教学技巧。让培训对象处于真实的教学场景中,现场观摩,亲身体验。

三是研课磨课,锻造技能

在研课磨课环节,我们采取全员参与,一课三研、一课三磨的方式研出成果,磨出精品。研课采用导师根据培训主题指定课题,分班分组同课异构和异课同构的方式进行,学员在比较中自省自悟,在导师的点拨中拔节生长。磨课实行小组导师负责制,采用学员独立备课、小组轮流说课、组内抽签上课的方式激发学员内驱力,最大限度扩大学员磨课参与面,力改他人上课与己无关的校本研修的低效局面。导师精心组织小组讨论,指导改进,力求学员通过“初建定点,重建改组,再建优化”达到螺旋上升,让每一名学员都投入其中,收获其中,磨出精品,生成有价值的本土资源。

四是成果展示,树立信心

我们将课堂精品、理论成果、校本研修分类展示,每位学员课堂展示必选,其它自选。学员课堂展示采取校、片、区三级赛课活动形式,即每位学员参加学校的赛课,评出一等奖参加片区赛;片区赛出的一等奖参加区“国培”办举行的决赛。设区级一、二、三等奖,与评优评先、职称评聘挂钩,让每一名学员都能赢得展示的机会,体验收获的喜悦,让每堂课都变成课例或案例资源。国培故事展播、优秀教学设计展示、校本研修日志等其它各类展示,学员任选一至二项参与评奖,让每位学员都有获奖机会,留下生动的成长印记,树立乡村教师自信心,促使他们拔节成长。

五是总结提升,助推校本

我们注重分类总结,理论提升,成果提炼,生成资源。培训学员、培训团队、培训机构将培训过程中的媒体、电子、文字、图片资源归类总结,形成资源包,服务后续培训,召开培训颁奖总结大会,推广培训成果。

此外,校本研修和教师自我研修也不再是表面文章,不管是培训还是研修,只要能通过考核,我们一视同仁,建立统一的学分银行,认证教师每年的学分。学分与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年度考核、评职评优、调动交流挂钩,并纳入学校绩效考核和办学水平督导评估。

三、三动三提做亮点

一是项目联动,提效益

我区作为“国培”项目区县已经进入第三年了,在实施中我们在不断思考与总结,发现五大类项目由于承办机构不同,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人员及培训资源等都存在相互交叉、重叠现象,没有很好的优化和整合,导致很多学员多头培训,不勘重负,工学矛盾十分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今年准备将“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送教下乡培训、教师网络研修、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乡村校园长培训”五大类的10个子项目进行整合实施,提升培训效能:将教师培训团队成员自主研修、工作坊坊主自主研修与送教下乡指导研课磨课整合;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线下集中培训与各学校校本研修的展示环节整合;将网络研修的线上学习与送教下乡训后的跟踪问效及答疑解惑整合;将送教下乡的调研诊断与上年项目的追踪问效进行整合。

五类项目一体化设计,实行经费统筹、方式融合、资源共享、协同开展,采取人员互通、方式互融、任务互认等有效方式,达到市级培训、区县级培训、校本研修和教师自主研修形成高度协调,高度统一,切实解决资源浪费,重复培训,压力过大,工学矛盾问题。科学规划不同学科、不同年段、不同学区的覆盖计划,确保我区乡村中小学义务教育教师的全覆盖,形成梁平本土特色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这样整合起来,对乡村教师进行全覆盖、零距离的专业化培训,生成他们成长的核心能力源,提升他们自我专业发展的幸福感,增强他们热爱乡村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课题推动,提品牌

在送教下乡培训中,我们也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在培训中有的参训学员的积极性不高、有的聘请专家讲的不到位、有的管理老师按部就班管理不创新等;培训课程单一、缺乏针对性;多关注的是乡村教师的课堂技能提升,其他人文素养、学科素养关注不够等。所以我们也困惑,也在思辨,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只有把这些问题当成课题来研究,才会让我们的培训更加专业化,才会让我们的培训更具理论高度,才能做出我们梁平的培训品牌。

为了调动培训相关人员积极性,2016年1月,我们向云阳教师进修学院申报了教育部规划课题“西部贫困地区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的子课题《基于积分制评价下的教师培训评价策略研究》,用积分来衡量在培训过程中涉及的培训对象、培训者、培训管理者的综合表现,然后再把各种奖励、福利与积分挂钩,从而达到激励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该课题准备下个月结题。

为了让培训更专业、更系统,操作性、借鉴性更强,2016年底,我们向市课题规划院申报了《基于专业发展的乡村教师培训系统设计与构建》课题,将针对乡村教师培训项目进行系统设计、整体建构以确保项目“接地气”“通人气”,并通过对乡村教师现实需求深入研究,围绕基于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乡村教师课堂教学问题,为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乡村教师培训项目系统的设计与构建提供样本。

为了解决培训课程问题,2017年暑假,我们向市继教中心申报了《基于教师核心素养的“送教下乡培训”课程体系建构研究》专项重点课题。以乡村教师的需求为导向,基于乡村教师的核心素养要素和教育教学实际,围绕乡村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紧扣四环,构建以实践课程为核心,理论课程为支撑,开放课程作延伸的结构多元、资源开放、内容浅显、形式互动、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培训课程体系,从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主体、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建构,着力提高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专业学习力、创新动力和提升乡村教师人文综合素养,为有效实施送教下乡培训和校本研修项目提供课程资源保障。

三是跟踪驱动,提质量

很多培训结束后,组织者又去忙其他项目了,学员也好像完成了任务,把学到的置之脑后。为避免出现学员训后不动的现象,保证培训效果的长效性与持续性,我们一是安排了学员在培训期间的优化教案“回校展示”,实现“培训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校——辐射一片”的培训理念,将培训效益达到最大化。二是送教后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教给学员带回,在校本研修中继续研究,以便下次来校后商讨解决。三是把校本研训作为问题的生成地,在下一轮“送教下乡”活动前从中获得目标、预设方法、准备方案。优化乡村学校校本研修机制,建立持续的长久的乡村学校“内生”发展机制。

区国培办次年组织考核小组进行跟踪问效,又从中发现坚持自我学习、持续提升的优秀学员,把他们作为次年派出去参加乡村教师访名校的对象,并把名单上报教委组织人事科备案,作为青年干部提拔对象,既巩固了国培成果,又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猜你喜欢
梁平国培研修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中华蜜蜂为梁平柚授粉的效果及梁平柚蜂蜜品质研究
教育路漫漫 且行且用心——乡村校长第六期国培(郑州之行)学习感悟
昆士兰大学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The Color Purple
扬州大学国培计划阶段成果剪影
诗人访谈
领会国培计划精神 提升教师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