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装备发展应立足“行远致深”
近期,渔业装备建造市场和相关话题非常“火爆”,在主流船型市场复苏缓慢的情况下,船企不得不另辟蹊径,打起非主流船型的“主意”。
中国是渔业大国,但渔业装备相对落后,尤其是渔船装备落后,主要表现在木质渔船多、能耗高、安全隐患较多、缺少标准化船型、玻璃钢渔船数量偏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改变渔业装备尤其是渔船装备整体落后的问题,农业部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推进渔业装备升级改造、渔船标准化建设,更新淘汰高耗能老旧渔船,发展玻璃钢渔船,以及推广应用渔船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工作。但是,自1994年以来,高强度捕捞造成我国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现已面临“竭泽而渔”。基于这一现实,我国渔业捕捞的出路在哪里呢?唯一的答案只能是前往深海远洋“觅食”,换句时髦的话就是“走出去”,而实施渔业捕捞“走出去”战略就需要渔业装备作基础。根据相关资料测算,我国适合新型渔场养殖的海域约为16万平方公里。仅以南海为例,海域水深为45—100米、且适合开展深远海渔业养殖的海域面积约为6万平方公里,未来可形成约1800亿元人民币的渔业装备市场,这条信息就值得船企瞄准深海远洋来筹划渔业装备发展。
首先,船企应加强深海远洋捕捞、运输、加工船舶研发建造。近期的几则消息,透露出国家和企业对此已予以重视的信号,也令渔业装备制造企业同行们振奋。8月14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江苏深蓝远洋渔业有限公司、上海和创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三方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将在南极磷虾船、冷藏运输船、渔业资源调查船等方面展开合作。8月15日,由浙江欣海船舶设计研究院设计,舟山市蓬莱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建造的我国首艘超低温金枪鱼冷藏运输船“平太荣冷1”号前往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捕捞作业区作业,意味着舟山从“海上牧场”到后方市场的绿色通道被打通,已形成了一条包括捕捞、运输、生产加工和消费的金枪鱼全产业链。9月23日,国内吨位最大的3000吨级海洋渔业综合科学调查船在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开工。该船建成后,将填补我国在远洋海域缺乏渔业科学调查能力的空白,极大地提升我国海洋渔业的科技水平,更好维护国家海洋渔业权益。
其次,船企应努力抢占高端渔业养殖装备市场的制高点。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深远海养殖平台的制造能力,设计能力也取得了进步。例如,在深远海网箱式养殖平台方面,今年6月,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交付了全球第一座全自动半潜式深远海渔业养殖平台,并且获得了多笔订单。在养殖工船方面,大连阿波罗海事服务有限公司牵头论证的由散货船改装养殖工船的总体方案设计获得了DNV GL原则性认可证书(AIP)。而我国首艘由日照港达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改装的养殖工船也在山东省成功交付。但从高端渔业装备设计建造能力来看,我国相关研发设计工作刚刚起步,本土化配套能力不足,核心装备和系统还依赖进口。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欲使渔业装备上台阶,国家应大力支持深远海渔业捕捞、养殖装备研发,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使船企尽快形成自主设计能力、产业化能力。而有关船企则应以深远海渔业资源为目标,瞄准相关重点船型实现突破,使我国逐步形成新型渔业资源调查装备、渔业养殖装备、渔业捕捞装备、渔获加工装备与系列渔业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可以说,未来市场前景极为广阔,可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