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莉
解读电影《追求幸福》之“追求”及其启示
●叶 莉
本文从分析电影《追求幸福》中核心词“追求”入手,解读主人公克里斯获得幸福的过程,提出获得幸福需要具备的能力:上下求索的决心、捍卫梦想的勇气、积极乐观的心态、善用头脑和把握机会的眼光,从而给求职中迷茫的大学生以启示。
《追求幸福》;追求;幸福能力
美国电影《追求幸福》(又译:当幸福来敲门)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主人公克里斯的奋斗历程向观众传递着正能量,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有关此片的文献中,多数研究者从文化模式上解读了该电影所传递的美国文化价值观,或从语言翻译角度对片名及其对白进行了精彩分析;文学爱好者则从亲情、友情等角度入手对电影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了赏析。本文在深刻理解制片者意图上,从英文片名“The Pursuit of Happy⁃ness”中的中心亮点词pursuit(追求)入手解读电影主题,赏析人物追求梦想,追求幸福的人生历程,为求职中迷茫的大学生以启示。
《追求幸福》是一部典型的励志片,它根据美国著名投资家克里斯·加纳的经历改编而成。电影叙述了上世纪80年代,一名生活在旧金山的黑人推销员克里斯·加纳每天奔波于一家又一家的医院,推销医疗扫描仪,本以为独家代理的骨密度扫描仪能给家人带来幸福,但昂贵的扫描仪让很多医院望而却步。日子过得如嚼蜡一样苦涩、拮据。妻子琳达终不忍生活的压力离他而去,留下儿子与他相依为命。扫描仪没卖出,克里斯没有了经济来源,面对不得不付的孩子的入托费、房租费、账单,克里斯陷入了巨大的经济困境中,最终不得不搬出公寓,流落街头,居无定所。尽管如此,克里斯并没气馁,他积极努力地寻找机会,获得了去一家著名股票投资公司实习的机会,克里斯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加倍工作,但这却是为期六个月没有薪水的实习,而且二十人中只能留下一人。无奈克里斯只好竭尽全力安排好工作与接送孩子的时间,同时还不得不带着孩子继续推销剩下的扫描仪。在生活的困境,工作的压力面前他并未退缩,为了梦想,为了儿子,克里斯咬紧牙关,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了唯一留下来的那个人。正式进入那家著名投资公司,最后成为了成功的投资家。
幸福是什么?理性主义认为:幸福是精神的愉悦;感性主义认为:幸福是追求感官的快乐。归结起来,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认为:“幸福是人生重大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所产生的愉悦状态。”[1]在西方,人们认为人类只有征服自然才能生存,“征服”贯穿于对幸福的追求之中,他们主张向外求索,努力争取,从而获得快乐幸福。[2]所以要幸福就必须具备追求幸福的能力,因为“幸福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有关幸福实现的主体条件或能力。它主要是指主体必须具有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品味人生意义的价值性条件。”[3]而电影主人公克里斯就是这样的榜样。
1.不问过程,努力求索
人人都渴望幸福,但幸福不是从头而降,是上下求索,不断追求的结果。电影片名The pursuit of Happyness中happyness这个有意的笔误与电影中的一个情节相互照应,道出了幸福的真谛 There’s an I in “happiness”.There’s no Y in“happiness”. It’s an I“幸福中有我,幸福中没有为什么?(谐音:英文中“Y”与why同音)。”沉浸在幸福中的是我,而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没有为什么,只有当“我”向努力求索,努力争取,不顾艰难,最终才能获得幸福。影片中克里斯说:“This is part of my life.This part is called running.”(这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就是“奔跑”。)克里斯奔跑着去赶车,奔跑着去追丢失的扫描仪,奔跑着去面试,奔跑着去排队,奔跑着去见客服……在不停的奔跑中,他奔向了幸福。“This is part of my life.This little part is called happiness.”(这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这小小部分,它就是“幸福”)真真切切地诠释了幸福的意义及获得幸福的过程。
2.怀揣梦想,捍卫梦想
对于生活窘困,连基本需求都不能完全满足的克里斯一家来说,幸福似乎遥不可及,但他深知自己必须不停去追梦,这是他的权利。影片中,克里斯站在人潮涌动的大街上,看到一张张发至内心的笑脸,不禁问:“为什么人人都快乐,我却不能这样呢?”当他看到一位开跑车、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时,主动上前搭讪:“嘿,老兄,请教你两个问题,你是做什么的?又是怎么做成的?”当得知当股票经纪人只要精通数字,会待人处世,而不一定需要大学文凭时,他内心充满希望,成为一个经纪人成了他的梦想。虽然他妻子对此嗤之以鼻,但他坚信他能成功并决定一试。正如社会学家的主张:“幸福是一种价值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必须是人自己创造并捍卫的。”[4]所以,克里斯告诉儿子:“如果你有梦想,就努力去捍卫它。不要让别人说你不行,即使我也不行”。而克里斯自己也凭着这样的信念闯过道道难关,最终实现梦想。
3.不怕折腾,智慧乐观
美国哈佛大学《幸福课》教授沙哈尔认为:“一个幸福的人会在总体上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使遇到挫折,也可以用积极的态度和眼光,在其中发现幸福,在过程中享受幸福。”[5]克里斯正是这样一个不怕困难,不怕折腾,而又能积极面对一切挫折的人,尽管他在追求幸福之路上,步履艰难。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令观众不得不为克里斯的坚强和乐观而动容。当他被房东赶出家门而不得已在地铁站里过夜时,他没有气馁,没有把绝望和无奈形之于色,而是把痛苦埋藏起来,陪伴儿子玩“时光机器”的游戏,巧妙地引导着儿子找一个山洞(实为公厕),躲避野兽,蜷缩在用卫生纸铺就的厕所地板上相互依靠。这时,这坚强的男人才默默留下了眼泪。但当新的一天到来时,他又信心满满开始了工作和奔波。
电影中处处是克里斯折腾的身影,而当他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奋斗,他不再感到迷茫,他问儿子:“你相信我吗?”正是这样的自信和乐观使他慢慢走出困窘,卖出了最后一台机器,也赢得了经纪人的位置。
4.积极主动,把握机会
如前所述,幸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幸福是靠人们去追求。“追求”道出了幸福获得的途径:积极主动,把握机会。克里斯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创造机会,努力争取一切可能的机会。为了争取到实习机会,他亲自上门递交申请书,又故意说自己与负责人同路而坐上同一辆的士介绍自己的长处,但对方却专心玩魔方。这时克里斯主动要求让他试试翻魔方,凭着聪明的头脑,在负责人到达目的地之前解决了魔方难题,给负责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获得追求幸福的钥匙——实习生面试。在面试时,他主动坦诚地解释着装不佳的原因,当发现面试官对其学历非常不满时,他主动出击,诚恳地告诉对方自己“喜欢这一行,已经开始自学”。“我知道如何寻找答案,而且我一定会寻找到答案的。”正是他的主动和坚持折服了主考官,获得实习机会。在见习时,他因故迟到没能见到约见的客服,于是主动登门为自己的失约而真诚地道歉,结果他不经意获得了认识更多大客户的机会,为最终的成功打下了基础。电影里克里斯儿子讲的上帝救人的故事也告诫人们:“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幸福的机会要靠自己把握。”克里斯积极主动的处世态度,是他赢得机会,把握机会的关键,从而引领他一步步“奔向”幸福。
克里斯一个生活在社会下层,只有高中文凭的小人物的故事催人泪下,令人振奋,给人启示,他追求幸福的身影牢牢地印在观众的心里。他为目前奔波在求职途中的大学生树立了榜样。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找到满意的工作是带来幸福的条件,然而幸福的源泉需要具有追求幸福的能力,这既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也与大学生的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以及人格特质有关。
首先,从克里斯身上我们看到了其对自身能力的准确定位。当今大学生对现代社会劳动力结构的学历需求和调整缺乏充分的了解,在求职中对自己定位不准,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事与行业有关的实践工作,提升自身的工作技巧,以弥补自己知识和经验上的不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准确定位职业能力,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实现个体能力与职业相匹配,为找到理想工作做好准备,从而一步一步走向幸福。
其次,克里斯的勤奋、积极投入工作的热情和从不气馁的精神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手段。如前所述,获得幸福的唯一途径是自身不断地追求,是通过艰辛的劳动和自我的努力而获得。当今求职中部分学生不珍惜实习机会,认为不是自己理想中的职业,不愿去付出,不愿去投入精力和时间,因而没能从实习中学到有用的技能、技术,以及人际交往的技巧,无法被用人单位所接受。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求职环境,大学生需要发挥主动性去了解和适应环境,只有用一颗扎实的心去学习和工作,转变“先择业,后就业”的观念,大胆地尝试,增长才干、发展能力、实现和完善自我,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最后,克里斯积极乐观自信的精神是他走向成功的支柱。当今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在求职中屡遭挫折之后,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和勇气,在招聘面试中不能应付自如,最终错失良机。因此,大学生们要正确评价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弱点和缺陷,通过“以勤补拙”“扬长补短”等方式发挥自己的优势,在面试中和实践中学会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的才能,不卑不亢,从而把握就业机会。
《追求幸福》中主人公克里斯给当今的大学生们演绎了从失败到成功的艰辛,和成功后的幸福及自豪。当我们面对社会的巨大压力和现实中的无奈时,我们也应该像克里斯那样坚韧不拔,乐观积极,具有置之死地而后生之勇气。因为,幸福总是眷顾那些上下求索,满怀梦想,不怕折腾,积极乐观,善用头脑,把握机会的勇士。
[1]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22.
[2]王俊超.论“幸福”[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11):351.
[3]江传月.现当代中西方幸福观研究综述[J].理论月刊,2009(4):43.
[4]文雪.论幸福教育[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
[5]詹文喜.泰勒·本沙哈尔的幸福理念给我国幸福观教育的启示[J].科教导刊,2013(10):14.
2017-07-02
F23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47(2017)04-0077-03
叶莉,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与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四川 内江 641112)
责任编辑 刘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