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类院校“分阶分类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7-03-27 07:21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课程教育

(1.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53;2.重庆市委党校 应急培训中心,重庆 400041)

201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高职类院校作为培育国家高技能人才的摇篮,承担着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任,而构建系统的、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改革的根本所在。

毛国涛[1]对创业教育“1+N”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其中的“1”就是指高校开设的“大学生KAB创业设计指导”课程,“N”是指围绕创业主体开设的相关课程以及各门专业课程;课程设置模块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普及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拓展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课程模块。王占仁[2]构建了“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广谱式”即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使之惠及每一个学生。它整体包括“通识型”创新创业启蒙教育、与相关专业结合的“嵌入式”教育、“专业型”创业管理教育、“职业型”创新创业“继续教育”。林雪治[3]提出了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可以面向全体低年级学生,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学生、正在创业的学生3类群体分别设置创新创业通识模块、创新创业孵化模块、创新创业精英模块,并开设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同时,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科学合理配置使之层次分明。

基于现实的要求和前人的研究,笔者以所在学校——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电专”)为例,提出一种“对课程分阶、对学生分类”的高职类院校“分阶分类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旨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1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要求

1.1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创业的灵魂,它包括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3个方面。观念创新是先导,要打破陈旧的思想观念,改变思维习惯,敢想敢干,勇于开拓进取;方法创新是关键,通过不断地创新方法,改变陈旧的、固有的工作模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方法创新可以是原始创新,也可以是集成创新;制度创新是灵魂,社会应该建立完善的体制环境,从而为创新活动提供更加完备的平台和保障。

1.2 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涵盖道德认识能力和道德行为技能两个方面。它在人的素质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每个人的成才中都起着导向作用和动力保证作用。道德认识能力指导创新创业者在活动过程中较好地把握道德关系、理解道德规范和原则,并将其内化,用于支配自己的行为。道德行为技能是道德认识能力的外在表现,体现为语言技能、身体语言技能和动作行为技能。良好的道德认识能力和道德行为技能能够引导创新创业者坚守创业伦理、维护创业秩序。

1.3 跨学科的专业知识

如果将创新创业活动比作摩天大厦,那么专业知识就是这座大厦的根基,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的沉淀,那么大厦迟早会坍塌。创新创业活动的复杂性要求大学生具备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包括市场营销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相关行业知识、融资知识、公关知识,等等。

1.4 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要求创新创业者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和团队,以达到效益最大化。它包括总揽全局的能力、多谋善断的能力、扬长避短的能力、果断指挥的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2.1 课程设置残缺化

往年,电专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以少量选修课为主,是否开设相关选修课完全依赖教师的个人意志,且由于开设课程教师未经过筛选,水平参差不齐,所以课程质量差强人意。从2014年起,学校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然而,单一的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层次性、系统性,且由于缺少实践课时相关内容,使得课程效果不理想。

2.2 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独立作战,无教学团队支撑。当前,电专开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由素质教学部素质发展教研室的老师一人单独承担。一方面,急剧增大的工作量容易导致任课教师教学质量下降;另一方面,教学团队的缺位使得教学资源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同时也不利于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任课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系统培训和企业实践经验。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讲授过程中,任课教师对自己所承担的专业课均能有较好的把握,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师横向跨学科领域的宽度不足,致使开设一门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困难重重。加之缺乏系统的培训和相关企业实践经验,使得任课教师的授课内容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2.3 创业平台作用不明显

目前,电专由科研产业处牵头成立了众创空间,为学生提供场地、指导教师等资源,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平台自主创新创业。然而,从效果上来看,加入众创空间的学生数量极少,且部分学生未将创新创业落实到行动中,众创空间并未充分体现出其实际价值。

3 “分阶分类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指导思想

全覆盖: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营造创业氛围;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应当全面覆盖各门专业课,这就要求专业课老师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及一定的基础知识。

差异化:体现在教学差异化和师资差异化两方面。教学差异化要求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及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授课;师资差异化指的是学校应适当引进校外教师,尤其是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同时,增强不同院部教师之间的合作,包容差异,以问题为导向组建授课团队。

阶段性:在每一个课程阶段根据其阶段性目标和学生特质,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保证教学质量。

3.2 课程结构体系

3.2.1 通识理论教育阶段

这是“分阶分类式”课程体系的第一阶段,面向学校全体大一学生,阶段性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业精神,提高基础理论水平。创新创业教育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企业家,但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将会在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阶段主要采用问题激发教学法配合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学校可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新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内容,通过情景设疑建立问题激发源,并以问题为触媒,采用提出问题-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教师主导-解决问题-验证成果的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而求解问题。

3.2.2 分专业模拟阶段

这是“分阶分类式”课程体系的第二阶段,分专业面向在第一阶段表现突出的、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阶段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引导学生根据专业特长进行创业。这一阶段的课程采用选修课、分专业小班教学的形式进行。选修并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选修,而是与第一阶段学生对接的选修,分专业小班教学是为了帮助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更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

这一阶段主要采用理论+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与创业相关的各种情景模拟,如人员招聘、产品设计、营销方案策划等,涵盖从公司成立到经营再到管理的方方面面。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讲授本场模拟所需的关键知识点-情景模拟-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模式实现,帮助学生熟悉创业的过程和企业运作的基本流程,提高创业成功率。

3.2.3 全真实践阶段

这是“分阶分类式”课程体系的第三阶段,面向经过第二阶段选拔、准备创业的学生。阶段性目标是成立创业小组,帮助学生渡过创业迷茫期,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创业小组由1名指导教师+多名学生组成,创业方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导完成,学校众创空间为其提供孵化平台,努力争取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的支持。例如与企业合作实现项目承包、项目对接,与银行沟通建立创业贷款专项资金,等等。

3.3 实现路径研究

3.3.1 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

必修课是针对全体大一学生设置的核心理论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素养。选修课包括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创新创业公共选修课、衔接第一阶段的分专业模拟选修课以及衔接第二阶段的全真实践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为那些目前暂无创业计划但是希望学习相关知识的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衔接类选修课仅针对经过阶段性筛选的学生,为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更加系统化的课程和训练。

3.3.2 第一、二、三课堂相衔接

第一课堂是指课堂教学,包含理论教学与课堂模拟教学两部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持续调整教学方向。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外举办的的讲座、交流、创业竞赛等活动。第三课堂即全真实践阶段,学生将在第一、二课堂积累的知识运用于第三课堂,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探寻符合自身发展的创业模式。一、二、三课堂的配合与衔接符合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课外实践三方面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创新创业。

3.3.3 教师引进与团队式教学相结合

师资方面,聘请有成功创业经历的企业员工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与学校创新创业课程任课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承担第二、三阶段的课程环节。一门课程由两位教师共同承担,学校教师承担理论部分,外聘教师承担实践模拟部分,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共同制订教学方案。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互相配合,如外聘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理论欠缺时,可在学校教师的配合下迅速找准关键点查漏补缺。除此之外,团队式教学还强调加强院部之间的交流,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打破单一知识结构的授课方式,使教学过程更加多元化。

3.3.4 实体孵化器与虚拟孵化器相结合

实体孵化器是传统型的创业孵化平台,学校为创业团队配备指导教师,提供专业辅导,同时提供办公场地、设备,争取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的多方支持。虚拟孵化器为学生提供线上创业服务,如发布信息、咨询等,将学生创业团队、企业、学校、政府连接在一起,实现线上零距离对接。

4 结语

高职类院校“分阶分类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在总结了当前学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之后,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要求,为学生创建的一个特定的语义环境。该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全覆盖、差异化、阶段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1] 毛国涛.浅析创新创业教育“1+N”课程体系构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5):54-56.

[2] 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2015,36(5):56-63.

[3] 林雪治.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J].教师教育学报,2016,3(1):65-70.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