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桥词典》
——反现代性的荒蛮叙事

2017-03-27 03:35崔梓健
参花(下) 2017年4期
关键词:马桥韩少功词典

◎崔梓健

《马桥词典》
——反现代性的荒蛮叙事

◎崔梓健

《马桥词典》自出版以来,便以其鲜明的语言特色及独特的写作形式引发了关注,它通过以传统语言为媒介的虚构,已经被视为对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的一种隐喻。同时,它也以自身对民族历史的透视,表达了对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反思。本文旨在通过对《马桥词典》中以方言为代表的语言符号进行阐释、解析,以此获得一个针对原书中现代性与反现代性冲突的观察视角。

《马桥词典》 现代性 反现代性

就创作背景而言,《马桥词典》有着相对明晰的历史以及人文状况依托,尽管作者韩少功本人宣称马桥及马桥方言也并不存在,但我们还是可以认为《马桥词典》是一部反映历史及社会现实的小说。同样,《马桥词典》中所反映的文化冲突问题不仅存在,而且对今日的学界来说是相当现实的问题。

“马桥”在这部小说中被拟为一个传统而保守的所在,确切来说,它是现代性与传统冲突的战场,也是反现代的原始意识抵抗现代性的一个据点。《马桥词典》甚至被直指为“一个抵抗现代性的寓言”。而在这出寓言中,反现代性维护自身的武器则是方言。所以,本文希望通过对“马桥”面临的现代性运行机制加以分析,同时通过对《马桥词典》中具体条目的探究来厘清作者是如何展示现代性与反现代性之间的冲突,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一、“马桥”及它所面临的现代性

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现代性意味着一种和过去断裂、面向未来的线性时间意识和历史意识,它蕴含着进步主义和发展主义的内在逻辑。在现代性的背后是启蒙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支撑,当启蒙精神崩溃后,现代性也势必受到冲击。而在20世纪的中国,挑战并瓦解现代性的时代意识也伴随着迟来的启蒙精神一同被输入。而这种现代化进程随后又和国家机器相捆绑,以一种强制的姿态推展。对于遵守古制的马桥而言,这样的进程显然与它自身的意志相抵触。而个体与国家机器的冲突在小说里被具现化为民间语言对官方话语的颠覆,作为见证者的知青们面对方言的接受过程,实质上反映了现代性与反现代性之间冲突的一个缓冲过程。

作为一个曾经的知青,作者韩少功被从现代化的语境中剥离,茫然地被投入到一个全然荒蛮的语境中去,而他和他的同行人的使命则是加快马桥的现代化进程。作为和他们一样接受过现代化洗礼的读者,我们也注定将《马桥词典》视为一出荒蛮与野性的叙事。为了驱逐这种荒蛮,马桥的现代化借由世俗化来实现,而伴随世俗化而来的就是对荒蛮时代历史的过滤与消解。

二、方言中的“传统”——现代化视角中的反现代化

(一)撞红 、宜弟

在相关的词条中,展现了马桥人歧视处女(撞红)与杀头生子(宜弟)的习俗。依照现代性的视角而言,“撞红”本身无疑是一种迷信,而“宜弟”更是有违人道。“马桥”的处女禁忌无疑是生殖崇拜或者说是生产力崇拜的产物。按照小说中李鸣高的观点:在生产水平落后的地方和时代,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生育是妇女最重要的职责,比贞洁的道德操守重要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马桥道德受到了忽视,只不过马桥的道德更接近于一种荒蛮的原始道德,“杀头生子”在这里就近于马桥人针对“处女禁忌”的一出道德补偿。在马桥的生活模式中,似乎存在着这样一个次序:生产力高于道德,而道德高于人性。

(二)同锅、放锅

马桥人把同宗、同族、同胞称为“同锅”,而在新娘出嫁时会有奇特的“放锅”仪式。作者说:“他们对血缘的重视,比不上他们对锅的重视,也就是对吃饭的重视。”锅在马桥的仪式中充当了崇拜的一个象征物,韩少功在这里强调,作为原始崇拜象征物的“锅”高于血缘道德,而对锅的崇拜实质上则表示对农业文明生产的依赖与崇拜。

当然“放锅”仪式的意味已经超越了它的婚礼义务,如果说整个仪式只是表现对“锅”的重视,对新娘“动手动脚”则算是一种血缘道德义务了。尽管韩少功曾强调对生产的重视是高于相对血缘关系的重视的,但在马桥社会中的血缘亲族义务,甚至是道德义务,从未“缺席”。在《马桥词典》同锅词条的后半部分,记录了当马桥人拒绝承担这种血缘道德义务时,甚至会出现整个婚事都被搅黄的场景。按照现代的视角审视的话,这种仪式会显得荒谬而无必要。婚姻的确立必须要对女方进行折辱,当折辱缺少时,最终甚至会导致婚约的取消。这样的仪式看起来显然也并不人道。

(三)科学、民主与犬儒

在马桥语境中的“科学”是受到厌恶的,近似于“懒惰”。而启蒙时代以来的现代性正是依托着启蒙精神与科学精神。可以说,尽管在国家强制力的推动下,马桥被纳入了现代化的进程,但对传统进行的改造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同样地,承载着五四以来的启蒙精神的名词“民主”在马桥叙事中也有了不同的意义。在马桥叙事中,民主意味着混乱,意味着“就虱子臭虫多,就打架,就放血”。

“科学”词条的主人公是马鸣——一个漠视秩序的无政府主义者与犬儒,他因为一套关于“科学”的说辞受到厌恶。然而无政府主义的诞生本身就源自19世纪末启蒙精神的瓦解与社会危机。或许可以这样说,是对科学与民主的幻灭给了马鸣生存的土壤,而他又选择用“科学”与“民主”去嘲讽这片不接受他或是现代性的土壤。如果把马鸣作为一个精神象征的话,那么他就是思潮融合的产物,是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战场上诞生的血种。

启蒙的意识是一种与过去断裂的线性意识,它自身就包含着不断更替的内在逻辑。正常情况下,它当然不会与生产力的发展背道而驰。但在马桥的语境中,启蒙的土壤尚未建立,马桥就被强制力责成产出现代化的果实,尽管个人无力与国家强制力抗衡,但在现代化过程中诞生的尴尬问题始终存在,并鲜被解决。

三、结语

“科学”与“民主”在马桥语境中产生的畸变源自现代化进程中近乎于暴力的入侵,在传统根深蒂固的地域推进现代化,带来的不仅仅是传统的土崩瓦解,这种现代性本身也会面临异化。激烈的现代化过程往往会无条件地伤及传统维系的根基,即使这种传统依据现代视角审视很可能是荒蛮而落后的。在这个过程中,历史与文化也会面临消解。

同时,今日关于马桥传统的印象是依据一个现代性的视角构建的,我们无力证明在一个充满了话语陷阱的环境下,被打上“原始”与“固化”标签的传统一方是否被污名化。提及启蒙与现代性,通常的印象是充满人文精神与富有人性的。然而历史对此却会提出质疑。同样地,属于荒蛮、落后的传统,也未必就真的需要被全盘摒弃。例如马桥人不用公元纪年,而是使用历史事件来记录时间,这样的方式尽管依照现代的观点低效且易模糊,但却体现了反现代性中的一种人文精神。对于传统,我们还不能草率地予以定性。

通常意义上,被“祛魅”的是传统,是被启蒙意识淘汰的一方,但在“马桥”的话语体系下,最终被“祛魅”的却是属于现代性的“科学”一方。蔡元丰在《重绘过去:邓小平时代的历史小说,1979—1997》中表示,现代化并不能作为传统“愚行”的出路。然而一味地否定现代化,无异于投身于“复古”的逆流,对于现代性与传统冲突中的现实困境,还是须要系统地重新估量。

[1]韩少功.马桥词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J.G.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3]何家荣.《马桥词典》的语言文化学视角[J].池州师专学报,2005(01).

[4]张伯存.抵抗现代性的寓言——重读韩少功的《马桥词典》[J].文艺评论,2010(06).

[5]宋雯.论民间语言对官方话语的颠覆——以《马桥词典》为例[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责任编辑 葛星星)

崔梓健,男,吉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马桥韩少功词典
笑的遗产
河南马桥北马庄矿区二2煤层煤岩煤质特征及瓦斯含量分带性
《探索与回望——论韩少功的“后知青”写作》文献研究综述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马桥地区找矿远景分析
从《马桥词典》看民间对词语的二次阐释和误读
解读《马桥词典》中“词条”蕴含的儒家文化
请教韩少功
——《革命后记》初读
漫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