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圈”模型对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启示

2017-03-27 03:16江苏省常熟市东南幼儿园
家教世界 2017年36期
关键词:归属感创设班级

◆江苏省常熟市东南幼儿园 陈 飞

“勇气圈”模型对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启示

◆江苏省常熟市东南幼儿园 陈 飞

“勇气圈(circle of courage)”来源于美洲的本土哲学,该哲学是课程开发者设计的一种模型,这种模型能够有效指导教师创设平等、合理的情感环境来支持幼儿的发展。该哲学基于儿童的四种需求:归属、掌控、独立和慷慨。勇气圈的创设者是这样描述四种需求的:“体验了归属感的儿童知道 ‘我被爱’”“体验了掌控感的儿童知道 ‘我能成功’”“体验了独立感的儿童知道‘我有能力做决定’”“体验了慷慨感的儿童知道 ‘我有一个生活目标’”。该模型的作者认为,“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或失衡时,儿童就会失去信心”,如果教师以“勇气圈”模型创设环境,指导与儿童的互动,那么就发展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

随着课程游戏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成为我们幼儿教师支持幼儿发展的有效途径。正如种子的生长有着自身的潜能,但还是需要充足的阳光和肥沃的泥土。幼儿的发展也需要一个丰富的环境才能健康成长。虽然 “勇气圈”模型植根于美洲,但是对于我国的幼儿教师在思考环境创设上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教师在关注幼儿体验归属感、掌控感、独立感和慷慨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为幼儿实现这些价值(归属、掌控、独立和慷慨)而进行了环境创设上的尝试与努力。

一、建立归属,体验被爱

“勇气圈”模型指出,“体验了归属感的儿童知道‘我被爱’,这对满足其他所有需求很重要”。《纲要》也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行为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对于新入园的幼儿来说,教师温暖的怀抱、和蔼可亲的态度,为幼儿形成归属感提供了舞台,有助于教师和幼儿建立依恋关系。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安全、温馨、充满关爱的班级,从而建立积极的依恋关系。教师通过关心幼儿、倾听幼儿、耐心地对待幼儿等方式满足幼儿“归属和爱的需要”。

1.幼儿与教师之间

教师对新入园的幼儿需积极回应,对于哭泣的孩子尽量去拥抱,对于打翻饭碗的孩子及时给予微笑并重新添加,对于尿湿裤子的孩子马上更换……教师应快速地对幼儿的需求做出反应。经过一段时间,幼儿与教师建立起积极的依恋关系。

2.幼儿与幼儿之间

教师帮助幼儿相互了解,并使他们成为一个团体。每天开展点名活动,帮助孩子之间相互了解名字;和孩子玩“猜猜我是谁”游戏,记忆班级里其他孩子的名字;组织孩子一起游戏的活动……教师创设的环境保障幼儿之间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互动。

3.幼儿与物质环境之间

物质环境要足够吸引幼儿,足够多的游戏材料,足够大的空间,独立安排的时间,有趣的活动场所等等,这些也能让孩子产生对幼儿园的依恋。我园给孩子准备一个空旷的软质的室内活动场地,孩子们在里面尽情地爬、滚、跳,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们组织乌龟爬(一个跟着一个爬)等有情境的游戏,从无序到有序,教师、幼儿和环境三维一体互动起来。

“归属感”让孩子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将“归属和爱的需要”放在自下而上的第三层,可见其重要性。当孩子在幼儿园体验了“归属感”,孩子们就会喜欢上幼儿园。

二、实现掌控,体验成功

“体验了掌控感的儿童知道‘我能成功’。掌控感包括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它有助于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积极的自我概念能够有效发展 “自我效能感”,这是一种在特定情况下对自己能力的信任。教师在创设环境中应积极地发展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1.材料的不同层次要求

在材料投放中,教师应该给同一种材料设置不同层次的操作要求。比如投放七巧板拼图,层次一:利用分割线的提示进行正方形组合;层次二:不用分割线的提示进行正方形组合;层次三,搭建复杂的图形。通过这种有层次性地操作材料,满足班级里不同孩子的发展需求。当不同能力的孩子都有成功体验后,他们会逐渐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2.有挑战的环境

例如,投放不同攀爬难度的攀登架,这体现出材料的层次性。在不同攀登架上面悬挂水果,爬到最高点就可以采摘水果,这是教师设置的挑战;当孩子攀爬过最矮的攀爬架时,鼓励他们挑战下一个高一点的攀登架,这也是教师设置的挑战。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获得成功感。

3.及时认可孩子的良好行为

教师用鼓励和关注的方式来认可幼儿。如,教师认可幼儿对其他人表示友好的行为,我们应告诉他们,每次看到他们与其他人分享玩具时我们都非常高兴。一旦幼儿形成了这种行为,我们只需要偶尔奖励幼儿以强化他们的好行为。

“掌控感”能使幼儿在环境中感到自信,让孩子在环境中不害怕。“我能成功”既符合幼儿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幼儿会在成功与挑战中不断前行。

三、帮助独立,体验自主

“体验了独立感的儿童知道‘我有能力做决定’。这为儿童提供了自我控制和内在规范的能力。”“自主”是课程游戏化的核心概念之一,教师需要创设环境,帮助孩子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独立的品质,独立让儿童拥有自主性。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促进幼儿的独立性发展。

1.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学习

在一个具有真实情境的环境下,能够增强幼儿与材料的有效互动,发展孩子的独立性。例如,小班孩子学习使用剪刀。教师首先教会如何手持剪刀,这是基本的能力。然后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剪剪草坪里的狗尾巴草,剪成一段一段,不断锻炼如何使用剪刀。接下来剪剪地上的落叶,剪成三角形、圆形等,锻炼手的灵活性。孩子们利用大自然的活材料——容易剪的物品,让孩子知道“我有能力完成”,接下来在班级区域中投放报纸、硬纸、布等等,让孩子自主选择。通过积极有效地与材料互动,增加孩子的能力,树立孩子的自信,形成孩子独立的品质。

2.规则是通过协商制定的

自定让孩子在活动中更有主人翁的感觉。班级规则都是和孩子一起商量出来的。如有人发现班级孩子经常在教室里跑来跑去,有一次跑到盥洗室门口和对面的小朋友撞了一下。班级里就有孩子提出不能在教室奔跑,并亲自制作一张“禁止奔跑”的标志贴在盥洗室门口。教师在孩子的游戏中学会关注,例如,孩子们晨间户外游戏玩一米高的大球,整个人趴在上面向前滚,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通过拍摄当时的画面,在集体活动中和孩子讨论,制订规则,既保护孩子游戏的兴趣,又能发展孩子游戏的创造性。

3.学习是在实践中的

学习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幼儿的互相学习以及教师的引导。例如,在建构区搭建游戏中,学习如何搭建高楼,首先需要幼儿的实际操作、亲自体验,再通过欣赏幼儿的作品、讲解自己是怎么在搭建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最后教师提升经验,引导幼儿感知围合、垒高等技能。在数学区中,孩子们拼接图案时,通过不断地操作尝试,完成拼接。教师引导梳理孩子的操作行为,学习移动、旋转和翻转等技能。孩子们就是通过“尝试——分享——提升——实践”的过程来学习的。

“独立感”体现了孩子更多的自主,表明孩子的能力不断增强。孩子们在实践中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乐于想象的良好学习品质。

四、展示慷慨,体验亲社会

“体验了慷慨感的儿童知道‘我有一个生活目标’。慷慨使儿童用爱心和同情心为团体做出积极的贡献。”慷慨反映了一种分享、一种合作、一种同情。

教师要帮助幼儿发展亲社会技能。儿童心理学家理查德博士用三个概念来形容亲社会行为。首先是分享,“即在没有明显个人利益获得的情况下,把部分个人所有物或财产与人分享。”第二是合作,“为获得共同的奖励而采取有帮助意义的行为。”第三是同情,“体验他人的情感并了解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同时指出,这种亲社会技能是在学习好的行为榜样下习得的。

我们在班级里创设环境、开展活动来发展孩子的亲社会技能。1.创设分享屋。幼儿自带物品,如玩具、书本等,这些物品在共享区里可以自由玩耍。2.投放合作性材料,如一个瓶子里有5个小球,瓶口小瓶身大,小球连着一根绳子。游戏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小球,做这个游戏时儿童必须要与其他人全面合作。3.组织新年义卖活动,给生活贫苦的孩子出自己的一份力。4.开展系列活动“照顾蛋宝宝”,在保护蛋宝宝的过程中感受“爱”、学会“爱”、懂得“爱”。“慷慨感”的孩子更懂得照顾、体谅和爱别人。

[1]朱莉·布拉德.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3]希拉·里德尔-利奇.儿童行为管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归属感创设班级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