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娜
概念活用思路宽广
文︳申娜
李邦河院士在《数的概念的发展》报告中指出:“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细细体会这话,运用到数学学习中,还真是那么回事。
例如,推导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b2-4ac≥0)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们通常是求出方程的两个根,再算两根之和与之积。如果用方程根的概念,则另有一番风光。
设x1,x2是方程ax2+bx+c=0(a≠0,b2-4ac≥0)的两根,则
ax12+bx1+c=0,ax22+bx2+c=0。
两方程相减并分解因式,得(x1-x2)[a(x1+x2)+b] =0。
若x1=x2,则b2-4ac=0,b2=4ac,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若x1≠x2,则a(x1+x2)+b=0,
将两方程相加并配方,得[a(x1+x2)2-2x1x2]+ b(x1+x2)+c=0,将代入并化简,得x1x2=
虽然上述过程并不比用求根公式计算简便,但也打开了思维的另一扇窗,使我们思考问题的路子更宽广。
许多数学概念中就有数学表达式,如椭圆、双曲线的定义,本身就是用数学式子叙述的。在思考问题时,很多题目就可灵活运用定义求解。
如,设点F1,F2分别为椭圆的左、右焦点,P为椭圆上任一点,又有一定点M(6,4),求|PM|+|PF1|的最大值。
很容易想到设点P(x1,y1),或者设P(5cosθ, 4sinθ)代入椭圆方程,得到一个等式,然后又代入|PM|+|PF1|中,求函数的最大值。这样做思路易得,求解却难。如果利用椭圆定义的表达式,则会显得简便。
易求得F1(-3,0),F2(3,0),依据椭圆定义,有|PF1|+|PF2|=10,则|PF1|=10-|PF2|。
于是,|PM|+|PF1|=10+|PM|-|PF2|≤10+|MF2|=
当|PM|-|PF2|=|MF2|时,取得最大值15。那么,取得最大值时,点P的坐标是什么?从图形上发现,当点P是线段MF2的延长线与椭圆的交点时,才能满足|PM|-|PF2|=|MF2|。直线MF2的方程是与椭圆方程联立,解得P(0,-4)或显然,点P(0,-4)满足条件。
椭圆、双曲线定义中,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和或差是定值。那么,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商如果是定值,动点的轨迹是什么呢?
设动点是P(x,y),两定点分别是F1(-a,0),F2(a,0),a>0,且,λ>0,且λ≠1。那么,,化简,得
(1-λ2)x2+(2a+2aλ2)x+(1-λ2)y2+(a2-a2λ2)=0。
由于λ≠1,则1-λ2≠0,那么上式表示的是圆的方程,动点P(x,y)的轨迹是圆。这个圆叫阿波尼斯圆。运用阿波尼斯圆可以简解下面两道高考数学题。1.(2008年江苏)满足条件的△ABC面积的最大值是_________。
2.(2014年湖北)已知圆x2+y2=1和点A(-2,0),若定点B(b,0)(b≠-2)和常数λ满足:对圆O上任意一点M,都有|MB|=λ|MA|,则b=_______,λ=________。
第1题中,设A(-1,0),B(1,0),C(x,y),则λ=。由上面的阿波尼斯圆的方程,得点C的轨迹是:(x-3)2+y2=8(除去点(,0))。由于|AB|=2是定值,要使△ABC的面积最大,只要点C到AB的距离最大即可。显然,最大距离是圆的半径,因此,最大面积是
第2题中,设M(x0,y0),由|MB|=λ|MA|,得
(作者单位:邵东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