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师
物理学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物理定律的发现过程也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渗透科学探究的理念,不仅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創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课堂引言”作为教学活动的开端和序曲,对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提供的背景资料要接近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感兴趣的实情、实物、事实入手,可以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表演、比赛等形式。
二、为学生提供做“物理”的机会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教学内容能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材中的插图、小实验、小故事以及身边的事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物理现象等。在适当的时机,将这些课程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既生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筷子提米探究摩擦力,用铅笔和橡皮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用两手掌相摩擦感觉发热探究“做功可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些实验都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物理教学中经常有一些需要灵活运用的知识,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解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都有哪些”这一问题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得出:与正压力的大小有关。正压力越大,产生的摩擦力就越大;正压力越小,产生的摩擦力就越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接触面积越大,产生的摩擦力就越大,接触面积越小,产生的摩擦力就越小。接下来设疑:如果要增大摩擦力,需要什么办法呢?如果要减少摩擦力又该怎么办呢?通过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活用教材,在有机整合知识重组中呈现物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教教材,而应活用教材。例如,在学习“大气压”一节时,学生对大气压的概念是没有感知的,由于托里拆利实验农村学校一般做不了,教师只能用书中的图表来说明,一个标准大气压能支持760毫米的水银柱,并计算出产生的压强约是10万帕。由于没有实验支持,很难使学生信服。如果此时教师用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堵住瓶口,倒过来放入水中后松开手,用另一只手提住瓶子,瓶子中的水没有流出来。通过这个简单的实验,学生们就能体会到大气压的存在。再如,在学习液体压强时,为了说明液体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教师可以用一个液体饮料瓶(不同高度上有小孔),用手堵住小孔并装满水,然后放开手,观察水流情况。这样的实验,不仅能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学习探究的材料,时也能激发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物理和探究物理是随时随地可以做到的。
五、教学方法上应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创设物理情境,将要学习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如学习“蒸发”一节时,可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洗的衣服要想干得快,就应晒在阳光充足通风好的地方,同时还要把衣服展开,这是为什么?使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能够解释我们身边的许多物理现象,感觉到学习是生活的需要。这样不仅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形式上,运用探索式、研究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例如,在学习浮力时,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鸡蛋能否浮在水面呢?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鸡蛋放入水杯中,观察到了鸡蛋沉入了水底。然后,老师往水杯中注盐,让学生观察,学生发现鸡蛋逐渐地离开了杯底浮在液体中。老师又继续往杯中注盐,最后发现鸡蛋浮出了液面。这时老师提问学生:这三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探究就会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大小有关。
七、实验教学上,重视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最好机会。所以要让全体同学参与实验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实验过程,感受到合作的乐趣。例如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每组同学明确分工。有的给水加热,有的观察时间、温度的变化,有的做记录。大家通过愉快的合作完成实验。
物理学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组成的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是观察、实验和思维的产物。农村学校教师常受到课程资源匮乏的困扰,我们教师就探索开发课程资源,活用教材,注重探究,重视课程资源的生活性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课程理念。我们要增加物理学科的趣味性、注重问题的启发性,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意识培养,激发学生对物理这一学科的探索兴趣。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