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军
[摘 要]高中政治课教学利用课本剧创作、表演、反思、总结等环节,挖掘校本资源,激活生本资源,结合时政资源,将这一独特的校园文化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既丰富充实了课堂教学,又创新发展了校园文化。
[关键词]课本剧;思想政治;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52-01
江苏省仪征中学是省普通高中“校园课本剧研究课程基地”,已成功举办过两届课本剧汇演,学生以教材知识为基础,自编、自导、自演,以表演的形式演绎教材。
在一次省公开课上,笔者上课内容为《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备课时,笔者脑海里尽是学生表演的情景。最终,笔者以课本剧为主线,挖掘校本资源,激活生本资源,巧用时政资源,成功完成了这节公开课。
一、挖掘校本资源,弘扬校园文化,教学活动与文化创新相得益彰
第二届课本剧汇演,我班参演了两个课本剧,共有15名演员参加表演,加上主创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占到班级总人数的一半以上。因此,学生对课本剧的创作、表演都非常熟悉。于是在备课的时候,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校园课本剧汇演中,由金文菲同学创作的《哲学新寓言故事》和裴文鹏同学创作的《在红绿灯下》分别获奖。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既得益于两位主创人员的剧本精彩,也离不开演职人员的精彩演绎以及后勤保障人员的倾情付出。我们要不要来点掌声,庆祝一下?”
教室内响起了学生热烈的掌声。政治学科尤其是生活与哲学的内容,要想通过表演的方式演绎出来,并让观众理解其中的哲学道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创作、排练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辛劳,最后才有沉甸甸的收获,是唯一获得两个奖项的班级,学生的掌声也是对自身的肯定。笔者顺势而为:“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新、发展了校园文化,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文化创新。”由此成功导入课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挖掘校本资源,因势利导,实现了校园文化和课本知识的“无缝衔接”。
二、激活生本资源,涌动源头活水,师生对话中知识生成
笔者请主创人员谈谈创作和修改剧本的过程。《在红绿灯下》主创裴文鹏说:“这源于我看过的一则报道,一位女大学生过马路闯红灯而遭遇车祸,并产生厌世思想,在了解了他人更多的遭遇后幡然悔悟,懂得珍爱生命。我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诫人们‘欲速则不达,不能因为抢行几秒而毁掉一生。”看似平淡的对话中,其实很好地将书本知识与生本资源结合起来了:“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课本剧《哲学新寓言故事》斩获一等奖,它将三个哲理故事串在了一起。谈及创作灵感,金文菲回答道:“就在我们身边,部分地反映了同学们的实际。”她的回答引起了一阵哄笑。她解释说:“有的学生好比兔子,自恃聪明,学习中出现惰性,最终被那些基础不好但是锲而不舍的学生追了上来,这就是‘龟兔赛跑的写照!”笔者趁机追问:“如果用兔子和乌龟形容你的话,你觉得自己是哪一种动物?”学生们会意地笑了,她略显羞涩地回答:“我以前是一只兔子,但我以后也不會做乌龟,我要做一只全新的兔子!”全班学生自发地给予了掌声。掌声是鼓励,是动力。利用生本资源,涌动源头活水,润物无声。
三、巧用时政资源,融汇校园特色文化,拓展校园文化的广度和深度
公开课期间,正值“南京大屠杀公祭仪式”举行,笔者将关注点聚焦在了共同揭幕的“国家公祭鼎”上面。笔者提问学生:“此次公祭,哪些方面体现了文化创新?”学生回答说设立国家公祭日就是一种文化创新。笔者继续追问:“你们觉得为什么要设立国家公祭日?”学生熊某回答道:“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大屠杀,我们要缅怀历史。”笔者反问道:“牢记历史,是不是为了记住仇恨?”学生陷入沉思,笔者顺势话题一转:“有些电视剧出现了‘手撕鬼子的镜头,你们觉得真实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设立国家公祭日,为国家公祭鼎揭幕,为什么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共鸣?”这些问题,将时政资源与教材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对时政的理解。笔者将主题切换到了课本剧上,设置合作探究题:结合本框题知识,请采取课本剧的形式,思考如何让年轻一代“铭记历史,振兴国家”。此时,课本剧的创作不仅仅是为了表演,不仅仅是为了好玩、好看、好演,更是为了铭记那段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学生的对话、讨论声中,下课的铃声响了,这一节课在围绕校园课本剧的主题探讨中落下帷幕。学生意犹未尽,他们思维的火花还在迸发,情感还在涌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创新,唯有找到源头活水,方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