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松华
[摘 要]课外阅读对语文成绩的提高、性格素养的形成等均有重要影响,而学生阅读时通常出现“东打一枪,西放一炮”“囫囵吞枣”“急功近利”等毛病。教师应让学生知道这些毛病,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阅读。
[关键词]学生;课外阅读;毛病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17-02
从小处说,阅读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息息相关,尤其是高考实行全国卷后;从大处说,阅读对一个人性格、素养的形成,对其人生道路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阅读应该如何开展呢?学生在阅读时又经常犯哪些毛病呢?你是否发现很多学生阅读完相关作品后,如簸箕挑水——只有痕迹,不见实际?
笔者根据观察和实践,认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毛病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东打一枪,西放一炮”的毛病
有些学生号称读书很多,涉猎广泛,从散文到小说,从外国文学到当代诗歌,俨然博学多才。但是细究起来,许多人却是断篇碎章,缺乏阅读规划,见到什么读什么,一时兴起爱读什么就读什么,天南地北地乱看,有的学生甚至没有一本书是从头到尾读完的。
有一个学生读书蛮多蛮杂的,说看了许多散文和小说。但是当笔者问他:“你看了这么多小说,能说出其中几本整体的思路吗?”他回答不上来。后来笔者才知道,他是仅凭一时兴趣去阅读的,而且这种兴趣就“三分钟热度”,保持时间不长,现在看看散文,等下看看评论,再一会看看小说……东打一枪,西放一炮,没有一点目的性和规划性可言。
笔者曾经教过一位高一的学生,她听说《围城》《边城》很好看,就到图书馆花了整节课排队,借来两本书狠命地读。谁知她基础本来就很一般,《围城》里面的讽刺艺术、社会环境等看不懂,不够那个高度;《边城》里面的凝练语言、淳朴风俗也看不懂,没有那个深度。后来她竟然因为看不懂,对阅读产生了抗拒情绪,甚至反感。另外有一名男生,听说阿Q搞笑,就想方设法借来《阿Q正传》,准备享受阅读大餐。谁知道他读第一章后就不读了,觉得带些文言,有点读不懂,味同嚼蜡,远不如电影、电视上来得直接,来得搞笑。
这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基础,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阅读,教育学生不能只凭一时爱好阅读,也不能不顾实际地超前、过难阅读。可以让学生做好规划,教师帮助把握,大概可以遵循由浅入深、由中到外、由叙到议等规律。当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不能统一要求什么年龄什么年级看哪本书,因为各自的基础不同,要因人而异地引导。
二、“囫囵吞枣”的毛病
有的学生虽然阅读有规划,把什么时候读什么作品安排得妥妥当当,但当其阅读某一本书时,往往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似的,浅尝辄止,有的只追求情节发展,有的只找自己喜欢的个别段落看,可谓“囫囵吞枣”。
某学生看《三国演义》,就看自己感兴趣的“三英战吕布”“火烧赤壁”“单刀赴会”等故事,当问及“火烧赤壁为什么成功”“连环计如何实施”等时,哑口无言。另一个学生初接触《红楼梦》,觉得很有意思,但她阅读《红楼梦》时只看情节,而且只关心“宝黛爱情”的发展。读《林黛玉进贾府》,就知道林黛玉进入贾府,然后结识了贾宝玉,接着就关心宝钗“横刀夺爱”了,与此无关的全部开快车飞过。里面描写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描写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等细腻精致、韵味悠长的美妙语句,该生却一概不管,也不懂欣赏,太可惜了。
教师在引导学生时,要注意教会学生欣赏作品的基本方法,因为不懂欣赏就会使阅读事倍功半。一些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基本知识,还是要教给学生的,让他们在品读时拥有细嚼慢咽的基本能力,拥有消化吸收的基本功能。
三、“急功近利”的毛病
學生学习的重要目标是为了提高分数,那是值得肯定的,课外阅读也是提高分数的一个重要保障。但是有的学生表现得太急躁、太功利了,未等肥料溶解就急着开花结果,结果运用阅读得来的知识未能适当,手段机械呆板,造成“欲速则不达”的不良后果。
笔者在曾经任教的高一某个班级,布置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并做好摘抄。几周之后收上来统计如下:全班50人,摘抄华丽语句、流传至今的精妙对联的有22人,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要短时间提高文采;摘抄古代诗歌、古文名言警句等的有20人,他们是因为古代文学基础不牢,要通过摘抄提高成绩;摘抄议论文文段的占6人,因为刚上高中,他们的议论文基础不好;另外2人摘抄其他内容。这种做法本来无可厚非,可惜有些学生太急了,想着一旦摘抄,就可以推行“拿来主义”,搬来照用,结果出现了不少错漏;有的因为急而草率,错误理解摘抄内容;有的因为急而冒进,只会运用到狭隘的领域……
例如有个学生,特别喜欢用摘抄来的华丽辞藻修饰作文。有一次写的作文话题是“诚信”,该生作文中竟然写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假冒的东西虽然一时骗得人,却不能获取真正的诚信……”她未搞清楚语句的含义,只依稀记得有类似的语言,就堆砌在作文中,满以为可以高分,谁知道闹了笑话。原因就是阅读、积累时太急躁、太功利了,只想着拿来就用,没有追本溯源,甚至有可能连这两句话的原诗都没有读过。
在一节语文课上,笔者布置了一道对联练习题目:学校图书馆即将建成,请你为图书馆写一副对联。有一个学生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上联——馆藏古典好书;下联——阅读中外名著。乍一看,内容还是不错的。但是细究起来就不行了,“馆藏”与“阅读”对应不了,“古典”与“中外”对应不了,更悲哀的是竟然“平起仄收”。这个学生平时也喜欢阅读、收集对联,但他只是注意到了对联内容和字数相当,认为考试时搬上试卷就可以拿到分数,而对对联的“词性相对”“仄起平收”等基本知识不了解,未及掌握就认为功德圆满,可以上阵杀敌了,结果可想而知。6分的题目笔者给了他3分,他开始还不服气,后来笔者建议他把“馆藏”改为“收藏”,把“古典”改为“古今”,把“好书”与“名著”换位,并与他分析对联的基本理论,指出他阅读出现的急进毛病后,他才心悦诚服。
作为语文教师,也应教会学生在阅读时不要太急功近利,吸收考试所涉及的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切实提高自身阅读、理解、鉴赏、分析等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够向更高一级台阶迈进。况且高中考试、全国卷高考不同初中小学,考的是能力为主,除了默写其他都是课外的知识。因此,课外阅读切不可急进,真正达到“腹有诗书”才能“气自华”,打牢基础才能厚积薄发。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是从以上论述可见:单会开卷,未必有益。胡乱开卷,甚至会影响一个人对书本对知识的兴趣和热爱。阅读要有目标、有规划、不草率、不急进,才能有效率、有成效。让我们一起努力,帮助学生改掉课外阅读的毛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