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文化引领下的课程建设研究

2017-03-27 21:04张淑芳
大学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

张淑芳

[摘 要]专业文化是专业建设之魂,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之基。在当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关键时期,应以专业文化引领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在课程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每个环节,都应注入文化的因素,使得课程建设富有生机和活力,最终提升育人层次和办学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专业文化;课程建设;育人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012-03

新时期以来,重视大学文化建设的呼声愈来愈高,不少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已初见成效,但也有一些高校“大学文化却不尽如人意。功利主义盛行,官僚化、商业化、娱乐化泛滥成灾,学校行政化气氛越来越浓”。[1]这种情况在一些新升本高校中有所表现。一批学术性研究型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文化传统积淀深厚,大学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一批职业性技能型院校(高职、高专)办学时间较长,办学定位准确,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因而大学文化建设也搞得风生水起,具有一定特色。唯有新升本高校办学历史短暂,定位欠准,文化积淀薄弱,因而大学文化建设成效不大,特色不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此类高校大学文化的内涵建设不足、基础不稳、缺乏有力的支撑。这个重要的内涵和基础以及支撑力就是专业文化。近年来,专业文化在高职高专盛行,不断得到深化,但在本科院校中却鲜有人提及。实际上,“专业文化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作用更大”[2],对于应用型本科生来说意义更大,因为此类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环节。“文化是大学之魂” [3],也可以说是专业建设之魂,而课程是组成专业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任何教育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因此课程建设是当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4]那么,什么是专业文化?专业文化与应用型本科的课程建设关系如何?怎样在专业文化的引领下进行课程建设?这是本文努力探讨和回答的问题。

一、 专业文化的概念及其与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的关系

有关专业文化的概念,近年有几位学者提出了自己很好的见解。综合研究者的认识,结合应用型本科的育人实践,我们认为:专业文化是高校中某一专业的师生在长期的教与学的互动中创造、积淀并共享的优秀文化传统和良好的生存模式,它包括和谐的育人环境、高尚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优雅的行为习惯和有序的行为准则。

由于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脱胎于学术型高校的学科,二者之间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又由于这些专业必须面向社会求生存,这就与行业产生了亲密关系,因而应用型高校的专业文化就与学术型高校的学科文化既有天然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与社会上的行业文化既有兼容关系又有明显区别。它分别汲取学科文化与行业文化之长,又以自己的专业特点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种亚文化。它的主要内涵是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融合,是严谨求真与浪漫之美的结合,是追求学问与追求成“人”的统一。当然,由于专业的不同,其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本专业的专业文化,理工科專业偏于严谨理性,文科专业则偏于自由感性。

从专业建构的角度看,专业文化是专业建设之魂,而课程是专业的骨架,课程的参与者(师生等)是专业的血肉。从大学文化的角度看,专业与课程同为大学物质文化的主要内涵,而专业文化则是大学精神文化的主要内涵,它们都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则对物质文化有引领和导向作用。专业文化对专业建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在课程建设中,强化专业文化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办学质量有益而且有效的改革探索之一。

二、专业文化引领下的课程建设

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的具体内涵大致由课程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四部分组成。

(一)与时俱进的课程理念

应用型本科的课程建设,最重要的是领导与广大师生思想观念的更新。在我国高校已经开始施行分类发展、转型发展的战略背景下,课程建设的所有参与者必须摒弃传统过时的观念,继承和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理念,建立先进、开放的课程理念。

1.强化专业文化的引领导向作用。将“做人”的教育贯穿于“做学问”教育的全过程,注重教师素养与环境氛围对学生的熏陶作用,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意识以及职业伦理,特别要重视养成学生超凡脱俗的文化品位,独立自主的人格和高尚纯洁的价值追求。

2.结构主义的课程理念具有指导意义。“结构主义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对高深学问的自我意义建构……课程体系从层状转向网状,以意义建构来组织课程,强调学习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对于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因此,结构主义课程理念在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一系列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5]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不失为与时俱进的良好做法。

3.几个观念的转变。从人才分类的角度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与学术型人才、职业型人才培养区别开来,它主要培养某一行业的专才,因而应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从育人方法的角度看,应从知识传授转到素质提高和人格培养上来,从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从人才特点的角度看,应优先与社会行业对接,注重行业性和实践性。

总之,应用型本科的课程理念应从重技、重术的层面提升到重道的层面。

(二)纲举目张的网状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的课程体系建构,应确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课程体系的结构应从以学科为主导的层状转到以专业为主导、融入专业文化的网状。网状课程体系的纲就是专业文化,特别是要将行业文化的实践特性渗透到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的编制和课程设置之中。

现今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设置大多相似,一般由三大模块组成:一是通识课程(公共基础课)模块,由思政类、体育、英语及计算机等课程组成;二是专业课程模块,由三小类课程组成,即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是集中实践模块,由军训、学年论文、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创业实践等组成。

可以看出,这样的课程设置已经突出了应用性特点,重视实践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由知识传授向能力提高的转化,力图将学科、专业、理论、实践打通。但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中尚缺乏文化的统领,课程理念虽已转向以专业教育为主,但课程的组织结构还处于层状,课程之间还缺乏纽带的勾连,特别是缺少本质上的融会贯通。这个起统领、纽带作用的课程即专业文化课。专业文化课就是体现本专业的本质属性、融入行业优秀文化因子、具有培养学生高情商作用、富有哲理意味的课程。这种课程的作用,是在将学生的成长层次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到“思想”的高度,避免出现“有知识没文化”,“有能力没思想”的育人尴尬。专业文化通过这类课程的设置,渗透到本专业的每一门课程之中,渗透到每位学生的头脑中,最终使其在文化的滋养中提高品位、提升素质、丰富思想。专业文化课是“纲”,其他课程是“目”,纲举目才能张。因此我们认为,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设置迫切需要增加专业文化课,而且要作为必修课。唯有如此,才能打通课程之间的壁垒,将所有课程整合为一个富有生机的体系,使课程结构呈现“网状”。

(三)富有生机的课程实施

课程的实施主要通过教学内容的优选、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材的适用来完成。现今多数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内容是依现成教材而定,而教材的使用追求“高大上”,即学术型高校的教材。近几年从国外引入的许多教育理念受到许多教师的重视,各种新教法层出不穷,令人有眼花缭乱之感,但由于种种现实的原因,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大多教师依然进行的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一言堂的教法一时很难改变。根据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现状,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的使用都有进行彻底变革的必要。

1.教学内容的优选。应用型本科课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摒弃传统高校以学术为导向的观念,而应以专业为导向,以专业文化为引领,删减不必要的学科知识,不追求知识的系统完整性,而追求知识的应用性。

(1)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因素,以文化教育统领知识传授。其实在众多专业知识中,都蕴含着非常宝贵的人文因素,只是我们不重视、未发掘罢了。文学课中富含优秀文化因素,如爱国忧民、和谐共生、以民为本、崇尚高雅、诚信重义、勇于担当、敬业乐学……应把这些益人心智的优秀文化放在教学的突出位置,以优秀文化滋养学生心田。即使在理工科的教学内容中,也不乏大爱、大德与大美,如许多物理现象甚至原理、规律都具有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的特点,这与我国古代诗文中的美学观并无二致,都是一种文化表现。

(2)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要求理论‘坚实……至于这个理论的来龙去脉、构成学派等就适可而止。应该着重于这个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6]我们认为:应把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素质放在突出地位,这就要删减传统教学内容中不适合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知识,补充面向行业、职业的实用知识,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突出应用性。

2.教學方法的革新。建构主义教育理念认为,知识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知识背景而建构,而且这种“有意义”的建构不能由他人(包括教师)代替,这一观点将学生推向了教育的中心位置。现今,“以学生为中心”成了大家谈论不衰的话题,其也被逐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产生了诸如讨论式、情境式、辩论式、案例式、项目式等有效教法。慕课、翻转课堂的引入,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的建立,都是在崇尚实用、实践驱动等先进教育理念引导下进行的有益、有效尝试。今后的教法革新应更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与应用特性,以互动和实践为主导,形成有效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正是专业文化中求真、求善的体现。

3.编撰适用教材,体现文化育人思想。现今的本科教材体系均是以学术本位思想为指导而编写的,应用型本科使用的是学术型高校的教材,这不符合国家分类办学的指导思想,当然也不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育人目标。那么,什么样的教材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呢?潘懋元先生提出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双向互动的教材,可称之知行体系教材”的好建议。现今,应用型本科迫切需要建立切实适用的教材体系,编撰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型教材。教材的内容应遵循理论够用、突出应用、文化渗透的原则。当然,教材是否适用,是否优秀,应由使用教材者,即广大师生说了算,通过教学实践去证明,而不应由教育行政部门去决定。

(四)文化渗透的课程评价

当前,在高校课程评价问题上,将知识评价改为能力评价的呼声愈来愈高,在实际工作中也有所使用,这是教育观念的可喜变化。但是,注重文化价值的评价理念还很少有人提及。其实,文化是最重要的评价内容,是课程中最能体现人的本质的内容。因此,在课程评价中应该加入文化的因素。我们认为,课程评价的操作层面,应该体现在评教与评学两个方面,也即从课程的实施者和课程的接受者两个角度去进行,这样的评价才更全面周到,评价结果才更真实可信。

1.评教。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去评价课程质量,应重视学生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价值取向。学生是课程的唯一接受者,课程的优劣好坏他们最有发言权,所以当前许多高校采取网上评教的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为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抓住了学生满意度这个衡量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标准。学生价值取向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成为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向。社会价值取向是指在课程评价中引入社会行业的意见,突出对课程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检验。这种做法因为符合应用型本科的育人目标和办学逻辑,已引起有关教育管理部门的注意,但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实际执行的则更少。至于评教中的文化价值取向,关注的人则寥寥无几,执行的几乎没有。实际上,我们从专业文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中应体会到,文化评价是最高级、最本质的评价,它关注教师是否在“授业”“解惑”中“传道”,是否重视学生的“成人”教育,以及教师本身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的提升(这是专业文化中重要的环境因素)。文化价值的评价应由最熟悉、最了解教师的同行教师和学生去完成。

2.评学。评价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接受程度,主要是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业评价,“不仅要重视对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要侧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与应用,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等等。”知识的理解、分析与应用,学生的动手能力等方面属于应用能力范畴,应由专业教师和相关行业人员去完成评价;合作精神等属于文化的范畴,应由行业人员和教师完成。因而评学应注重教师价值导向、社会价值导向和文化价值导向。教师价值导向评价主要是指专业教师对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社会价值导向评价主要指有关行业、企业对学生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设计)的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文化价值导向评价主要指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文化的接受,即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全过程表现出来的敬业、合作、诚信、公正等精神品质的评价。

总之,课程是教师与学生的汇合点,是学生和社会的汇合点,是教学与科研的汇合点,在应用型本科的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与社会的诸多方面。在我国高校转型发展的历史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提高育人质量,必须抓住课程建设这个中心点。而课程建设要取得实效,达到高层次,则必须在课程理念、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全部环节注入、渗透专业文化,以专业文化引领专业建设的全部过程,让文化的因子浸润广大师生的心灵,这样的课程建设才是全方位的、高质量的,富有生机的,这样才能使专业课程成为“品牌课程”、“精品课程”,使专业成为“品牌专业”,经过长期奋斗,进而使学校成为应用型“品牌高校”。

[ 參 考 文 献 ]

[1] 顾明远.重塑大学文化[J].中国大学教育,2015(2):5.

[2] 叶泽滨.专业文化:本科专业建设的一项内容[J].江苏高教,2010(6):56.

[3] 王冀生.文化是大学之魂[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42.

[4] 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4-7.

[5] 张新科,邓虹.论高职教育专业文化[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77.

[6] 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1.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