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诗法传授对高校古典诗歌教学的启示

2017-03-27 18:55张炜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黄庭坚传授启示

张炜

【摘 要】本文探索宋代黄庭坚诗法传授对高校古典诗歌教学的启示,提出黄庭坚不仅树立了“立德”“求精”“苦思”等学诗原则,还在诗艺传授中总结了“以故为新”“读书用事”“因句成篇”等具体的法门,在今天仍能给古典诗歌教学带来不少的启示。

【关键词】黄庭坚 诗法 传授 古典诗歌教学 启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126-04

古典诗歌教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的重要内容,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写作水平。古典诗歌深深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因此我们的教学在充分吸收现代教育理念的同时,更要立足于继承传统。纵观古代诗歌教育史,宋代的黄庭坚用其言传身教开启了江西诗派一百余年的兴盛,影响极其深远,无疑是最有成就的诗歌教育家之一,他的诗歌教育理念在今天仍能带给我们不少的启示。

一、黄庭坚诗学基本原则的启示

(一)立意高。黄庭坚教人作诗极为重视“立德”,提倡立意高于流俗。周裕锴指出:“直到熙宁以后,道德修养才进一步转向心性证悟,且在詩学中成为最重要的论题。而黄庭坚正是将理学的心性修养工夫移植于诗学的关键人物。”黄庭坚教导后辈“要须尽心于克己,不见人物臧否,全用其辉光以照本心”(《书舅诗与洪龟父跋其后》);“学问文章,如甥之才器笔力,当求配于古人,勿以贤于流俗遂自足也”(《与洪驹父书六首》)。又赞其友人说:“吾友周寿元翁(周敦颐之子)纯孝动金石,清节不朽,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其言语文章,发明妙慧,非为作使之合,盖其中心纯粹而生光耳。”(《豫章黄先生文集》卷30《跋周元翁龙眠居士大悲赞》)洪炎《豫章黄先生退听堂录序》称黄庭坚作诗:“其发源以治心修性为宗本,放而至于远声利,薄轩冕;极其致,忧国爱民,忠义之气,蔼然见于笔墨之外。”(《宋黄文节公全集》卷首)在今天的高校古典诗歌教育中,德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黄庭坚提出的“全用其辉光以照本心”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一样,都是以内在人格为根本,追求道德本体的培育,强调“尽心克己”,不随意臧否人物,这对于推进当前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尤显重要。而黄庭坚所说“当求配于古人,勿以贤于流俗遂自足也”,也主要是针对这种德操的培养和内在人格的建立而言。读懂黄庭坚乃至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对于学子们浩然正气的培育和优秀人格的养成,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不可滥作,贵精不贵多。黄庭坚《论作诗文》说:“吟诗不必务多,但意尽可也。古人或四句两句,便成一首。今人作诗,徒用三十五韵,子细观之,皆虚语矣……唐人吟诗,绝句云如二十个君子,不可着一个小人也。”吕本中《童蒙诗训》记载了黄庭坚教导后辈诗人作诗不必多,但须“精致”:

山谷尝谓诸洪,言“作诗不必多,如三百篇足矣。某平生诗甚多,意欲止留三百篇,余者不能认得”。诸洪皆以为然。徐师川独笑曰:“诗岂论多少,只要道尽眼前景致耳。”山谷回顾曰:“某所说止谓诸洪作诗太多,不能精致耳。”

黄庭坚对自己的诗作向来精益求精,曾屡次在编集时自弃前作。这两段话表达了两个意思。第一段话核心在于“意尽”,确实点中了某些诗人作品的弊病,强调作诗须言之有物,不作“虚语”。第二段话重在“精致”,强调诗不可滥作,要尽力做到像《三百篇》那样每首皆可传世。这两段话仍然可以为今天教授古典诗歌提供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作诗须有感而发,切不可为了作而作。从这个认识出发,笔者在指导学生鉴赏作品和联系写作古体诗歌时便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实际生活中捕捉灵感、寻找诗材,一旦有所感触便随时随地开始创作,充分利用电脑、手机等工具强大的文字输入和图片、视频等记录功能,享受创作之趣。当然,我们也不可机械理解黄庭坚以《三百篇》为圭臬的理想,毕竟使学生感受到古典诗歌的乐趣,进而焕发出学习热情才是更加现实的目标。

二、“苦思”的创作心理与现代教学法的契合

黄庭坚《退听序》曰:“诗非苦思不可为,余得第后始知此。”钱志熙《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指出:“‘苦思是黄氏终生坚持的基本态度,而黄氏又是一个面向诗史的诗人,这样当然可以说,他的‘苦思正是对唐人苦思作诗的经验的接受和发扬。”从黄庭坚“余得第后始知此”的自述中可以得知,黄庭坚提倡的“苦思”是和他在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中锻炼精研诗句有密切关系的。钱志熙认为“是试贴诗的创作,改变了山谷青少年时率易纵逸的诗风,使其走上苦思锻炼的道路”。唐代诗僧皎然曾说“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诗式·取境》),黄庭坚的“苦思”之说既是对前人的继承,也是自己创作经验的总结。“苦思”也是宋人比较普遍的认识,王安石就赞美张籍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就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今天的大学生当然没有宋代学子们备考试帖诗的压力,但仍然可以古为今用,借鉴古人从千锤百炼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和创作原则,通过一定的训练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诗歌写作水平。黄庭坚“苦思”之法与今天教育界流行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实有相似之处,这个原则正是在科举考试这一任务情境下,在完成试帖诗这一任务的压力之下体悟出的。除此之外,当今教育学中提出的“压力教学法”也和黄庭坚“苦思”理论不谋而合。当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施加学习压力时,往往会导致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现象,而适当的焦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英国学者达伦·布里奇、戴维·路易斯指出:“每个人都有过焦虑感。虽然焦虑有时会让人更谨慎,尤其是在做一些重要决定时,适当的焦虑是必要的,但过度焦虑会让人迷失自我,看不到事情的真相,甚至失去自信。但好消息是,焦虑是可以征服的。”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学生的焦虑水平与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国内的学者指出:“心理学家通常将焦虑分成三种水平,一是焦虑过低,二是焦虑适中,三是焦虑过度。一般而言,适中的焦虑能够使学生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产生完成任务的心向,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焦虑过低或焦虑过度都不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特别是对复杂的、新颖的以及需要付出心智努力的任务更是如此。”

在古代诗歌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当堂命题考核、自拟题考核等方式给学生设定一个任务情境,并且规定时间完成,计入平时成绩考核,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开动脑筋,通过苦思冥想使自己沉浸在创作状态中。这种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起学生的一切知识储备,在一定压力下激发创造潜能,学生拥有充分的主动权,可以任由自己的思绪天马行空般自由翱翔,使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空间想象力和运用典故等能力得到飞跃式的提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描述了文学创作的构思过程:“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貌,其思理之致乎?……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这段话形象地描述了从苦思冥想到豁然开朗,文思泉涌的过程。没有起始阶段的“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就难以到达“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自由境界。黄庭坚本人的实践正是这种飞跃的范例,他的成功得第正有赖于科场苦思。宋人李幼武为其所作传记载:

治平丙午,先生再赴乡举,诗题出《野无遗贤》。主文衡者庐陵李询,读先生诗中两句云:“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锁烟。”击节称赏,批云:“此人不惟文理冠场,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先生遂膺首選。

黄庭坚这首应试之作《野无遗贤》只留下了这两句,其余诗句已无传,但流传下来这两句的确对仗精工、境界高远,非苦心孤诣不能道,正是在科场压力之下灵感闪现的结晶。

三、黄庭坚授业法门的指导意义

第一,“以故为新”——主要指化用经典诗词名句。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认为作诗“自作语最难”,教导外甥洪刍“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又说“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人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惠洪《冷斋夜话》)“夺胎换骨”便成为江西诗派尊奉的重要学诗原则。黄庭坚本人是奉行这一原则的典范。宋人吴幵《优古堂诗话》有一条:

唐朱昼《喜陈懿老至》诗云:“一别一千日,一日十二忆。苦心无闲时,今日见玉色。”乃知山谷“五更归梦三千里,一日思亲十二时”之句取此。

葛立方《韵语阳秋》的分析更为具体: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李嘉祐诗也。王摩诘衍之为七言曰:“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而兴益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摩诘诗也。杜子美删之为五言曰:“阊阖开黄道,衣冠拜紫宸。”而语益工。近观山谷黔南十绝,七篇全用乐天《花下对酒》、《渭川旧居》、《东城》《寻春》、《西楼》、《委顺》、《竹窗》等诗,余三篇用其诗略点化而已。乐天云:“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到,何以开忧颜。”山谷则云:“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乐天云:“霜降水反壑,风落木归山。苒苒岁时晏,物皆复本原。”山谷云:“霜降水反壑,风落木归山。苒苒岁华晚,昆虫皆闭关。”乐天诗云:“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飡。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山谷云:“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见乡社。”叶少蕴云:“诗人点化前作,正如李光弼将郭子仪之军,重经号令,精彩数倍。”今观三公所作,此语殆诚然也。

对这一做法提出反对的人不在少数,如王若虚批评说:“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但正如葛立方所言,黄庭坚此法不过是唐代王维、杜甫等大诗人做法的延续,只是在自己手中将其总结、上升为理论,发扬光大。指责其剽窃,显然是模糊了艺术借鉴和抄袭之间的界限。借鉴前人诗句能否成功,关键是看这些点化后的诗句是否别开生面,完全融入新的意境中去,甚至可以像王维点化李嘉祐诗句那样,每句前增加两个叠字便起画龙点睛之效,正如叶梦得所说,“如李光弼将郭子仪之军,重经号令,精彩数倍”。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自然无法强求学生达到这样的境界,然而依然可以遵循黄庭坚总结的道路去指导学生鉴赏和学习写作古体诗歌。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要使学生初步掌握点化前人诗句入诗的技能,须做好几个步骤。首先,要求学生保证相当数量的知识储备。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作品是十分必要的。为此,笔者在“唐诗宋词赏析”一门课的教授中,采取布置课后作业、课堂测验的方式,使学生头脑中的古典诗词储备得到显著提升。其次,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名句鉴赏能力。要想用活名句,就必须先搞清楚这些名句在原诗中的内涵和写作背景,并要懂得名句究竟妙在何处,方可拿来为我所用。最后,进行充分的写作练习和测验。练习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要求学生用指定的名句进行改写,或者给出对仗名句中的上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对出下句,等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完成对整首诗的模仿,如将五言诗改写成七言诗,四言诗改写成五言诗等。更高的要求,则是围绕点化名句,糅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完成整首诗歌的创作,培养学生结构全篇的能力。

第二,读书与用事。黄庭坚特强调读书,这种思想在其诗句中屡见,如“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书刘景文诗后》);“博极群书,取之左右逢其源”(《题王观复所作文后》);“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郭明父作西斋于颍尾请予赋诗二首》),等等。同时他还强调读书要善于运用:“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不虚语也。”(《答王观复书》)黄庭坚本人作诗就以好用典故、善用典故闻名,《诗话总龟》有载:

用事琢句,妙在言其用,而不言其名耳。此法唯荆公、山谷、东坡知之……山谷曰:“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又曰:“语言少异无阿堵,冰雪相看有此君。”又曰:“眼看人情如格五,心知吐事等朝三。”

能否熟练运用典故是考察古体诗歌创作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今人学习写作古体诗词,如果能在广泛读书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古代的典章故事入诗,既能勾连古今、以史为鉴,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文史素养,又能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提高表达能力;更重要的,还能够从古代典故中获取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然而,由于古代文学基础薄弱,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特别是史书的能力普遍偏弱,加上课程繁重,课余时间有限,学生根本无法抽出大量时间阅读经典,更无从谈博览群书了。鉴于此,笔者采取专项突破的方式,组织学生集中阅读一些关于古代典章制度、成语典故、名人名言等类书籍,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诗典新编》、线装书局的《中华典故》等,以图短期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到古代典故的精华。实践证明,这个做法是富有成效的,无论是对于培养学生解读作品的能力还是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找到了初尝成功的喜悦感,增加了欣赏、写作古体诗歌的自信心。

第三,因句而成篇。《王直方诗话》记载了一则黄庭坚作诗有句而未成篇的事例:

山谷曰:“余作两句云:‘清鉴风流归贺八,飞扬跋扈付朱三。未知可贈谁,不能成章。”

古诗人对佳句的重视始于魏晋。从曹植的“句颇尚工”到陆机崇尚“会意也尚巧,遣词也贵妍”,再到谢灵运“竞一韵之奇,争一句之巧”,显示了古诗渐趋雕琢化、崇尚精致工巧的发展过程。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某些佳句孤立于篇章之外,导致“有句无篇”的现象,如谢灵运的一些山水诗便常常在精微工巧的模山范水之后带着个玄言的尾巴。且不论谢灵运山水诗艺术成就如何,单是这种作诗的方式其实已经开启了一种新的诗歌写作范式,即心中先得佳句,而后围绕这几句敷衍成篇。到了中、晚唐,许多诗人在创作律诗时便时常先推敲中间两联,再以此为中心配上首尾两联。如陆龟蒙《书李贺小传后》记天才诗人李贺“常时旦日出游,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暮归,足成其文。”与此类似,晚唐诗人郑灏也“梦中尝得句云:‘石门雾露白,玉殿莓苔青。续成长韵。”(尤袤《全唐诗话》)更为著名的例子还是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的炼句佳话。可见这种先得佳句然后敷衍成诗的作诗方式在中晚唐已经颇为常见。到了宋代,这种作诗的方式得到了黄庭坚及其追随者的继承,黄庭坚曾称陈师道为“闭门觅句陈无己”(《病起荆江亭即事》),就是对这类作诗方式的肯定。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也记载:“蜀人石异,黄鲁直黔中时从游最久。尝言见鲁直自矜诗一联云:‘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以为晚年最得意,每举以教人,而终不能成篇,盖不欲以常语杂之。”王若虚道:“鲁直于诗,或得一句而终无好对……或得一联而卒不能成篇,或偶有得而未知可以赠谁,何尝见古之作者如是哉?”言语中对黄庭坚锤炼诗句而忽视整体颇有微词,但正可以看到黄庭坚对锤炼诗句的执着态度,以及重视以佳句为中心建构诗篇的作诗之法,这一诗法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等法门一起成为有具体门径可供效仿的成功之道。

联系今天的诗词教学,尤其是诗歌的写作练习环节,黄庭坚所坚持的这一作诗方式无疑具有很大的启发性。运用此法进行古体诗习作教学指导,理由有二。首先,多数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基本没有经历过写作古体诗方面的训练,只是在中学语文乃至大学学习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史。学生在“古代文学作品选”等课程的学习中了解过古体诗歌的发展史以及诗词格律常识,仅有有限的理论知识,并无实践经验。如果一上来就要求他们在立意、结构、意境等方面下功夫,几乎是不可能的,结果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适得其反,还可能引起学生的畏难情绪,失去自信心。我们可以借鉴因句成篇法,指导学生先从五言古诗造句开始入门,而后依据句子大意结构成篇。待初窥门径后,再循序渐进,学写律诗,从中间两联入手,练习对仗、平仄之类,再补充头尾四句。就好像搭建房屋,先要立起大梁,再修建房顶门窗之类。如此一来,可使学生举一反三,从易到难,初步建立起学诗的信心,体会到创作的乐趣,激发进一步的学习兴趣。其次,从炼句入手学习古典诗歌写作,有利于学生将古代文学史、古代汉语等课程中学过的理论知识具化为创作实践,可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古体诗歌特别是律诗的形式规范之美,如律句的对仗、平仄、押韵等,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古汉语语言组织能力,乃至文言文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黄庭坚在教导后辈时不仅树立了“立德”“求精”“苦思”等学诗原则,还在诗艺传授中总结了“以故为新”“读书用事”“因句成篇”等具体的法门。将这些宝贵的遗产与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相结合,对于我们今天的古典诗歌教学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39

[2]吕本中.童蒙诗训[M].北京:中华书局,1980:634

[3]黄庭坚.山谷诗集注下[M].任渊,史容,史季温,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357

[4]钱志熙.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27

[5]达伦·布里奇,戴维·路易斯.解决问题最简单的方法[M].秦彦杰,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97

[6]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66

[7]杨明照,等.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369

[8]黄庭坚全集[M].郑永晓,辑校.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720

[9]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3,227

[10]吴文治.宋诗话全编7[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7528-7529:

[11]阮阅.诗话总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490

[12]陈治国.李贺研究资料[G].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5

[13]王若虚.滹南遗老集校注[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5:478

【基金项目】百色学院2016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6JG53);百色学院2015年度专业主干课程负责人项目(百院字[2015]72号);百色学院2015年度专业主干课程负责人项目(百院字[2015]72号)

【作者简介】张 炜(1972— ),男,河南洛阳人,博士,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黄庭坚传授启示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传授技艺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干花手作达人亲自传授
明星传授“颜控女”选车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