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娥 刘磊
【摘 要】本文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帮扶实践为例,从工作思路、具体路径以及创新与特色三个方面对职业院校以专业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进行探索,以促进职业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职业院校 专业优势 社会服务 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008-02
为“三农”服务是职业教育当前要担负的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之一。《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服务扶贫,职业教育要主动增强对接经济、回报社会的能力。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涉农的高等职业学院,学院以“立足行业、面向社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办学宗旨,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多年来积极投入、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扶贫攻坚活动。本文试以该学院的帮扶实践为例,对职业院校以专业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进行探究。
一、以专业服务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在水利行业领域有着自身优势和鲜明特色的为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长期致力于区内的科教扶贫和科教兴农,依托科教实力,与多个贫困乡村结成一对一帮扶,不断探索高职专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目标指向性的切合,形成了服务水利电力行业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工作先进后盾单位”称号等荣誉。
2013年以来,学院派驻马山县的第一书记,依托学院专业实力,解决人饮工程,帮助脱贫135户,以项目利农、技能富农等措施在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取得一定的示范作用,得到区领导重视和肯定,受到农村干部群众的广泛欢迎。广西电视台进行过专题报道,认为学院以专业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解决民生水利工程,解决广西山区特殊的喀斯特地形造成的供水困难问题,解决盆山聚集地排涝泄洪问题,其做法和经验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学院也以此作为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以专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服务水利民生项目
1.专业教师在一线防汛抗旱,成立水利督察专家组。广西是台风、洪水灾害频繁的省份,每年蒙受经济损失数以亿计,预防和减少汛期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水利人应尽的职责。作为广西唯一的水利类高职院校,用水利专业的技术优势参与防灾减灾、服务社会民生是水利院校办学宗旨之一。多年来,在自治区水利厅的领导下,成立水利督查专家组,根据广西地区的区情、水情以及主管部门水利厅的具体工作安排,每年都派出专业教师参与防汛抗旱、抗台风减灾的技术指导工作,积极投入防汛抗旱的最前线。
2.师生积极投身水利普查工作,建立水情基础数据库。水利普查对包括江河、湖泊、水资源和水利工程、江河湖泊治理保护和经济社会用水等多方面状况的调查。在自治区水利厅的领导下,学院派出多名专业教师和学生,分别到兴安外,荔浦、上林、宾阳、横县、大化、宜州、东兴8个县参加水利普查工作试点普查工作。并多次参加各种水利督查工作,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河湖基本情况信息库、河流湖泊主要特征基础数据库,制订长远的水利建设计划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加强水利基层人才数据调研,设立基层水利站长培训中心。按照水利厅关于全面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的统一部署,学院组织由院领导任组长的4个工作组共13名教师于2014年9月初分赴全区14个市及部分县开展水利人才队伍现状及职工培训需求情况调查,掌握全区水利人才现状的一手材料,针对基层水利单位水利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在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长岗校区设立广西水利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开展基层小水电站站(所)长、水库安全管理人员等培训2000人次,农村新技术推广培训500人次。
4.参与乡村工作,助力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显著提升。充分发挥学院在水利、电力、机械、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参与乡村开展饮水工程改造项目,开展科普宣传、文化进村等科技服务三农的活动,为乡村义务培训务工人员。学院制定对口帮扶机制,设立新农村水电服务示范点,定期组织师生到贫困县、乡、村推广农村水电科技项目,到贫困县、乡、村义务培训农村水电技术人员。同时,学院还建立了“广西水电科技三下乡”长效机制。作为自治区组织部派到马山县开展扶贫的单位,为国家级贫困村马山县龙昌村解决了山塘安全隐患、引水灌溉、饮用水短缺和饮用水安全等问题,参与马山县贫困乡村组织开展了山塘整治工程、各内屯排污沟整治工程、龙着屯人饮灌溉工程、板上屯人饮安全排放工程、上九屯引水管改建工程、大完村人饮项目及村口水塘整治工程等七项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
(二)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学院主动适应行业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技术优势,建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更好地服务企业和社会。依托学院的水利设计所、水工试验研究所、技术服务与响应中心、农村扶贫工作队、院士工作站以及博导工作站,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行业企业、服务贫困山区和扶贫项目开发的能力显著提升。
1.技术服务推“四新”,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学院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中心,加强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团队建设,为合作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產品”(简称为“四新”)研发与技术服务,助推企业发展。
专业教学团队以教授、博士为领军人物,为东盟经开区企业研发智能揉捻机、木薯场晒物料翻滚机等设备,共同申请为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促使校企合作的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与开发区企业联合开展新材料的研发应用和技术攻关,完成“在商品混凝土中以石灰石粉取代部分水泥的试验研究”项目,每年为企业节省原材料费用达百万左右;积极推广新技术、新能源的应用,与企业合作共建太阳能光伏发电站,东盟经开区的光伏发电区域控制中心落户学院,利用学院的技术力量、资源来保障光伏项目的正常运行,该中心将成为学院新能源应用技术培训基地;与南宁高新技术企业强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双音频水下信号源”“水文缆道智能控制系统”等新产品,服务于广西、海南等中南省市330个水文监测站、98座水文缆道上,有500多台套产品在国内外水文监测站、水位站、测队、应急抢险队中正常使用。被列入了2012年水利部重点推广项目,填补了广西此类技术的空白。
2.实训基地“六合一”,助力企业员工培训的功能显著提升。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学院与合作企业形成共建共管的机制,建成集人才培养、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培训、科研服務、技术服务“六合一”综合实训基地,成为校企合作育人、服务产业、服务社会重要平台,开展技能鉴定和各级各类培训,服务行业区域能力明显提升。
水利综合实训与研究基地成为广西水利工程人员培训的重要场所,配合上级水利领导部门为基层水利员工、军地两用人才、防灾训练、六大员进行培训,为行业开展水利站(所)长、水旱灾害应急管理、水库安全管理、农村饮水安全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辅助行业,服务民生。
三、创新与特色
学院经过悠久的行业办学积淀,不断探索高职专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目标指向性的切合,形成了服务水利电力行业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
(一)形成了面向水利电力建设第一线培养人才的专业特色
水利电力现代化需要培养一大批工作在水利电力工程建设第一线,新农村建设中的扶贫开发工作需要农村能源、农村人饮安全巩固工程、农田水利、农村农田节水改造、农村土地整治等工作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学院依据水利电力现代化发展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发展水利电力工程建设、水利资源利用与水环境治理、现代水利发展规划、电力新能源利用以及农村电气化建设,为水电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学院三分之二以上专业是面向行业企业办学,70%以上学生是面向行业企业而培养,在开展的各项职业技能培训中,有90%的学员是来自行业企业和基层水利电力岗位技术骨干;60年来,为行业培养了7万多名合格的毕业生,他们中的部分人已经成为基层水利电力领导和业务骨干,体现了服务水利电力行业最前沿的办学特色。
(二)形成了面向农业、农村、农民提供常态化服务功能的特色
作为一所涉农的高等职业学院,学院在农业节水灌溉、绿色生态家园建设,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推广应用,在行业和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技术推广服务方面,已经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以及技术服务指导。
(三)形成了面向防汛抗旱一线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咨询的服务社会特色
多年来,学院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立足行业、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面对广西水灾、旱灾、台风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坚持积极参与、主动服务社会的精神,积极参与防汛抗旱、抗台风减灾工作,参与对全区水利工程督察普查已经成为常态化并建立相应的服务机制。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加防汛抗旱内容,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防汛抗旱抗灾知识和意识,增强学生参与防汛抗旱的能力。定期组织教师到自然灾害多发的县市水利基层开展有防汛、抗旱、减灾培训,努力提高防汛抗旱第一线职工的科技水平,适应防汛抗旱工作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要求,为广西防汛抗旱、防台风减灾、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等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王思铁.精准扶贫:改“漫灌”为“滴灌”[J].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2014(4)
[2]袁鼎生,秦红增.多元·共生·和谐:关于时代精神的对话[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3]黄小娥.高校驻贫困村第一书记的意义及长效机制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0)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技处一般项目“高职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研究”(yb2014512)
【作者简介】黄小娥(1981— ),女,广东茂名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