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静
让“文化墙”可触可感
■ 王 静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乡村“文化墙”在各地农村蔚然成风,一墙一风景、一墙一阵地,一幅幅丰富多彩又朴实的“文化墙”,成为各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统民俗文化、文明新风尚等内容的一道亮丽文化景观,也丰富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但是,农村“文化墙”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去关注并支持解决。一方面,由于农村绘画人才欠缺,而专业绘画人员又往往对农村生活不熟悉,导致各村“文化墙”千篇一律,山水、人物、题字等,没有侧重点,并不能凸显“一村一品”中各村特有的文化内涵。有的农村“文化墙”更新周期较长,而且随着风吹雨淋的自然侵蚀,墙绘质量和美观度大大降低。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墙”户外文化的特殊性,管理难度比较大,难以安排专人管理,导致有的“文化墙”画成不久就被人为破坏,加之一些不法商贩粘贴广告或者因为村镇扩建拆迁导致损坏一直未修缮等情况屡见不鲜。
当下,“文化墙”创作如何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要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墙建设,使“文化墙”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平台、传承地方文化的载体、倡导文明新风的教材、展现民约民规的阵地,起到宣传、教育和美化农村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组织引导;二是突出时代特点;三是力求喜闻乐见;四是展现乡村风貌;五是立足乡土文化;六是定期维护更新。
在推进“文化墙”建设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倡导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时代主题。“文化墙”涉及范围要广,既要有名言警句、科普知识、文明礼仪、交通安全、传统美德、民风民俗、婚育新风、环保知识、卫生常识等,还要有宣传孝老爱亲、邻里和谐的生动事例。要鼓励原创,突出本乡本土本地人的特点,做到“一村一特色、一墙一风景”,让农民群众觉得入目入心,努力把“文化墙”建成群众欢迎的政策明白墙、科技指导墙、文化娱乐墙、美德教育墙。
要把推进“文化墙”建设与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农村危房改造等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由主要负责人牵头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相关单位配合协调、广大群众乐于参与的“文化墙”建设工作格局。要通过典型引路,将“文化墙”建设与村民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要严格落实“文化墙”日常管护责任制,明确管护职责,注意研究墙体、墙料、画料等防护效果,提高“文化墙”留存时间。要紧跟时代步伐,合理安排更新周期,建立督查考核制度,保证“文化墙”及时更新,使“文化墙”发挥其最大价值。
农村“文化墙”的一大特点就是内容创作必须来源于农村、来源于农民、来源于农业,能够让群众理解接受,从内心充分感受“文化墙”带来的熏陶和乐趣。要大力培养本土创作人才和管理人才,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培训和帮扶,提高农村“文化墙”创作水平。还可以把“文化墙”建设与发展休闲农业相结合,让“文化墙”与自然环境、特色民居相得益彰,使之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带动农业休闲旅游,吸引游客前来休闲观光,产生“文化墙”的经济引领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惠民县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