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克梅
共享体育场馆应成为健身“新地标”
■ 刘克梅
这些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普及实施,社会掀起了不小的“全民健身热潮”。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公共体育设施的“冷”和滞后。公共体育设施不足的瓶颈如果不能得到解决,想要达成锻炼、休闲、娱乐、健身的美好目标,仍然有点难度。
如今,让更多的共享体育场馆落地,就能有效缓解这个矛盾。比如慈溪的“共享操场”“敲开”了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大门,2016年,慈溪市通过刷卡进校园健身的多达180万人次。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健身红利。
各级各类学校的操场本身就隶属于公共品,就是公共财政埋的单,与其再重新投入动辄几个亿的财政重新建造新的体育设施和运动场馆,不如腾出手来、拿出精力和得力措施,将固有的公共设施资源盘活。慈溪市将突破点选择在这个“点”上,选得巧,选得准!
选好“点”后,还要在激活和管理上,多下功夫。因为“共享操场”实施后,公众使用体育设施会增加损耗,增加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成本。慈溪市政府专项财政给予补助,每年用于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经费多达数百万元,购买公众责任险、场地设施损耗费用、人力成本补助等。政府为学校承担经济风险,学校的经济顾虑和后顾之忧解决了,当然就愿意“开门共享”。
建议成立第三方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共享体育场馆问题。管理机构属于独立的第三方,更能站在公共、公平和效率的高度处理“共享”带来的各种隐患和问题,实施专业化、团队化、精准化、科学化的管理,有效保证学校安全最大化、公共服务最大化、市民健身最大化。
更多地方不妨借鉴慈溪“共享操场”的管理思路,将民本效应放在第一位、将公共健康放在第一位、将行政为民放在第一位,出台一些实事求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改革方略,整体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市民带来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