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石家庄附属学校校长王万青
建设适合的教育共享成长之美
目前,学校课程建设正成为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开始建设并完善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体系。我校也在积极探索构建本校的课程体系,让每一名学生享受到成长之美。
明确学校办学理念对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课程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学校通过课程来提供教育服务,学生通过课程来体验校园生活。所以,课程建设应该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息息相关。以我校为例,在对“如何创造适合的教育,让每位师生发现属于自己的幸福,共享成长之美”这个问题的不断追问与探索中,我校基于“体心智美,各成其材”的育人目标,明晰学生核心素养,立体重组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初步构建了兼顾学生身心发展和横向多元、纵向衔接的九年一贯制“三阶·五化·八模块”幸福力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的关键是坚持学生立场。
我校首先建立“基础必修、提高选修、兴趣专修”的三阶课程实施机制,既惠及全体学生,又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其次确定“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活化、生活课程模块化、模块课程育人化,育人课程精品化”的课程建设实施战略。这是学校课程体系发展的五个阶段,记录着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法与路径探索,是顶层设计逐渐成熟的过程,是课程建设由单一向多元向体系化发展逐渐成熟的过程,体现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校行文文化实践。此外,以八模块课程培育核心素养,以校本开发激活课程改革。我们力求做到基于不同学段要求以及学生年龄特征,在相邻学科之间实现统整融合的过程中避免学科内容之间的交叉与重复。
课程建设带给我们的思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口号上,它的有效贯彻落实应该渗透在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到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每一个环节上和细节中,并配以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样才能使先进的课程理念、美好的教育理想真正落实。校长是课程执行最重要的主体。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课程管理机制,从组织、制度、措施、方法上建立和完善相关开发与实施制度,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程执行过程中准确及时地发现执行是否能够实现课程愿景,并根据执行的情况随时调整课程策略。
不少校长谈到课程改革,其核心似乎都指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俨然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说到底,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一种有效实施方式,或者说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具体体现。开设校本课程必须有清晰的教育价值定位,突出国家课程价值及国家课程价值指导下的学校课程价值,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等等。这样才能呈现育人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学校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个性、自主、健康发展。开设校本课程不能为了学校的功利目的。
作为校长,我也深知未来课程的设计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和提炼更加有国际视野的课程体系设计,研究如何使我们的课程体系更好地落实,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潜力,这都需要我们在适应课程发展规律以及学生身心规律的过程中不断规范与科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收益,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润泽教育”课程体系赋予学生发展无限可能
■北京师范大学常州附属学校校长王福强
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课程建设实现质的突破。我校建校伊始,就注重强化系统化工作思维,以顶层设计的方式,探索“润泽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收到了良好效果。
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课程建设实现质的突破。我校建校伊始,就注重强化系统化工作思维,以顶层设计的方式,探索“润泽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收到了良好效果。
让“润泽教育”课程指向清晰的育人高度。课程建设的本质是立足于学校的办学诉求,指向学生的成长。那种课程五花八门,但与办学诉求和育人目标联系松散的做法并不科学。课程的设置起源于学生的需求,落实在学生的成长。课程应该与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息息相关,并形成体系。围绕我校“做润泽一生的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培养具有幸福生活能力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衍生出我校对课程建设、课堂改革、管理模式、管理思维、队伍建设等诸多层面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和一以贯之的工作思路,从而期望形成一种体系的力量,使学校诸多要素相互关联、形成合力。“润泽教育”课程的价值就在于承载以上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最终使之落地生根。这成为构建“润泽教育”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
给“润泽教育”课程拓展宽阔的发展空间。针对学校的育人目标,我们从并列的四个层面构建“润泽教育”课程体系:即以促成学生“正直、善良、包容、积极”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的人格课程,以促成学生“具备基本的生活技能,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为出发点的生存课程,以“培养学习品质,提升学习能力”为出发点的启智课程,以“艺术和科学,促成创造性思维形成”为出发点的益美课程。四类课程,彼此交叉共融、相互渗透,形成一个逻辑整体,既有横向勾连,又有纵向延伸,并以必修课、公共课、自选课、社团等多种形式实施,为润泽课程的构建开拓了较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为“润泽教育”课程提供充足的发展动力。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需要专家、教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参与。我校在“润泽教育”课程顶层设计的框架下,充分挖掘更多资源:寻求北师大雄厚的教育资源支持,使课程建设一起步就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校长亲自开设中学“学法指导”和小学“文明礼仪”公共课程,并主持相关课题研究;挖掘每个教师的潜能,定向设置一系列丰富多彩并与育人目标密切相关的课程;引导家长,先后开发出绘本故事、专注力训练、我们一起做游戏等家长课程;让学生介入课程开发,实现学生自主发展、个性成长、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地方高校联合,开设机器人、航天探索等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举措为“润泽教育”课程的良性发展注入了无尽的活力。
课程建设不是一蹴而就,它与学校管理的其他方面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将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内,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扎实推进课程建设工作,力争让“润泽教育”课程成为一个优质教育品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具体化,即在新闻报道中穿插着与新闻主题相关的、更多具体化的内容或信息。 在2017年10月24日,驻华记者Connor在这篇报道《习近平是现在中国最强有力的最高领导者》的中间部分,穿插介绍了《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的五句重要讲话,这几句话的英文版译文,都选自该著作的英文版,而且记者用“习近平的智慧”进行了概括,从中可以看出,记者高度认可和赞扬习主席的这几句经典话语,这也让国外的读者了解到习主席反腐斗争的决心。
构建贯通培养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教科院丰台实验学校校长丁进庄
党的十九大全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在我校探索建立基础教育12年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党的十九大全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在我校探索建立基础教育12年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规划贯通培养课程目标。所有贯通课程应多方面体现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建立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包容、支持的师生关系,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开放的办学机制。通过贯通课程,探索如何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等。在探索和发现普通教育与职业需求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中,丰富基础教育的内涵,推动学校的多样化发展。
合理设置12年贯通课程结构。在现行课程体系基础上,学校按照多层次、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要求,形成合理的课程序列。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为基本依据,打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界限和比例划分,打破实践类、活动类和学科类课程的严格界限。在总课时符合国家规定比例的前提下,整体规划课程门类的课时比例,形成不同学段的差异课时比例。以主题组合学科课程,将活动教学融入其中,并与拓展性、实践性活动课程相结合,满足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需求。
统筹设置课程内容。贯通课程内容需要根据目标与内容,进行再组织、再整合,使原有课程内容得到延伸、重组与提升。1-5年级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读书习惯、动手习惯、思考习惯。6-8年级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和能力、阅读与鉴赏能力和习惯、探究和操作能力、思辨和主体判断能力、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9-10年级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包括:保证健康生活的运动、语言交流、数学和科技、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和履行公民职责的能力、创业能力和文化表达能力。11-12年级是在普通教育中融入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元素,形成普通教育中的职业启蒙教育。
整合各种课程资源。贯通课程强调超越教材、学段的局限,为此,就要求学校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各部门的关系,联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保证贯通课程的有效实施。我校提供分类课程,实行分类班+走班制,建立课程咨询和研发队伍,借助社会力量,定制、研发课程资源。
总之,在基础教育阶段探索和建立12年贯通培养的课程体系,一定能推进育人模式改革,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变革中的课程和课堂
■北师大天津附中办学集团总校长、北师大天津附中校长杨伟云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体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基于我校办学理念,结合现实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特征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从2011年12月起,我们开始搭建以“立身修心”为总体目标,以“修德、明理、尚学、生才”为教育基本元素的课程体系建设框架。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体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基于我校办学理念,结合现实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特征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从2011年12月起,我们开始搭建以“立身修心”为总体目标,以“修德、明理、尚学、生才”为教育基本元素的课程体系建设框架。
明确课程教育目标。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校课程学习,具有良好的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克己奉公,乐于奉献,有独立的审美能力、高雅的气质和生活品位,能对复杂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善于与不同的人交流、沟通、协作,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劳动技能,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性。
硬件建设。我们构建了劳动技术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中心、信息中心、图书馆文化中心和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等五大中心,建立了一个智能机器人工作室,一个创客实验室,拥有15间“项目型”特色技术实践室和10个美术、音乐工作室,同时建有外国文化阅览室、国学阅览室、社会科学阅览室和自然科学阅览室,配备了心理咨询与疏导室、不良情绪发泄室、静心室和团队合作辅导室。所有这些,为课程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软件建设。借助专长教师培训等措施,不断壮大我校技术教育、艺术教育等方面的教师队伍,有的学科在全市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以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引领下,我们开发了“修德、明理、尚学、生才”六大类30余门校本课程,为学生个性学习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
探索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程需要课堂来实现,因此探索一条适合本校课程体系的课堂教育模式尤为重要。我校经过教学实践,提炼出了“六条监控四层递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让关注全体、小组合作、精讲精练、恰用媒体、当堂达标、课后反思等六条课堂教学标准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以此监控课堂教学途径与方法的合理性;通过提出问题,明确目标;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巩固练习,拓展提高;课堂小结,达标测试,层层递进,逐步达成课堂预设目标,为全体教师提供了理念—策略—方法三位一体的教学基本操作框架。
我们也深知不能骄傲,课程建设之路还需要探索和追寻,只有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才会给孩子们更加适合的教育,也才能不断推动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