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知识本质简单不失厚重——《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实例
【课前思考】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起始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三年级上册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后面继续学习异分母分数计算和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教师依据教材特点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信息、提出问题、探究算法、形成技能的完整过程。
【教学过程】
1.折纸活动,复习分数。
2.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1)自主探究,学习加法。(课件出示一张饼)大家吃过饼吧,瞧!一天妈妈烙了一张饼,仔细观察妈妈把饼平均分成几块?爸爸吃了其中的三块,你能用我们学过的分数说说爸爸吃了多少饼吗?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会问: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饼?爸爸比妈妈多吃多少饼?还剩多少饼?学生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教师板书:为什么这样列式?为什么这样计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涂一涂、画一画讨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这一环节将教材中静态的分饼图转化成了动态图例,呈现出爸爸妈妈吃了三份饼和一份饼的信息,让学生将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让他们体会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后利用整数加减法的含义列出算式,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相同。让学生通过折纸、画图说明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并探究出算法。指导学生规范写出计算过程,体会最简分数表示结果的合理性和简约性。整个环节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了“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的基本活动经验。
(2)类比加法,自学减法。引导学生回顾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在解决后面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加法的类比、迁移,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体会多问一式和一问多式的多样化算法。教师通过对“1”为什么要写成“”的提问,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减的算理。
(3)学生出题,总结算法。教师引导学生出题,并口算解答。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参与出题、计算,用大量的实例归纳概括出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3.巩固练习,能力提升。
练习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深化对算理的理解。在第二组练习中通过填分子,体会分数加减法的互逆运算与整数加减法的互逆运算同理,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
4.联系知识,发展思维。
通过这组题练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的一般算法:在计算加减法时,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指导学生在学习时要善于新旧知识联系,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方法的同宗本源。
且教且思,构筑智慧课堂
○杨志宇
2013年,在全国小学数学(人教版)教学观摩交流会上我执教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并获得一等奖。那次备课、磨课的经历,令我至今难以忘怀。正是那次磨课的经历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激励自己在小学数学教育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
1.潜心备课,提升教学能力。
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中国有句俗语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我认真分析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他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加减法,在中学还将继续学习有理数、单项式、多项式加减法等。基于上述思考,我利用多媒体将教材中静态的分饼图转化成了动态图例,在学生熟练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对比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的异同一题,引导学生发现只有计数单位或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这样不仅巩固本节课知识更教会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应与相似知识联系,从而总结提炼出更有价值的学习方法。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还需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所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自学了flash、几何画板等软件,在备课时利用这些软件开发了许多动态课件。比如,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我用flash制作了学生可以操作的天平;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用flash制作了一个好玩的数学魔盒;在教学“密铺”时,我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任意四边形可以密铺。为了丰富备课资源,备课时除了分析人教版教材外,我还经常参考冀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不同版本小学数学教材,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编排意图大大丰富了备课资源。随着备课经验的积累,教学能力也得到提升,自己的课在市级、省级、国家级示范课评比中均获一等奖。《可能性》《用字母表示数》两节课被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录用。《方程的意义》一课作为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引领课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2.撰写随笔,积累教学智慧。
随着教龄的增长,在日常备课中的心得感悟也逐渐丰富起来。渐渐地撰写教学随笔已经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撰写的30余万字教学随笔包括教学反思、教育故事、教育感言、写给学生的信、2012级02班的数学历史等。随笔中记录的都是点滴的日常教学过程,慢慢沉淀下来的是教学智慧。在这里,着重谈一谈“2012级02班的数学历史”,这一专题中记录了用学生名字命名的一些问题、发现、方法等。如:“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中哪位同学能够第一个总结出计算方法就用他的名字命名这种方法;哪位同学列出一道同分母分数加法或减法的计算题,这道题就用这位同学的名字命名。这些看似课堂上的小方法、小问题、小发现,对于成人来讲算不了什么,更谈不上原创。但这些方法、问题、发现的提出却是孩子们思维火花的精彩绽放!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慢慢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学会提出自己的想法。日常的随笔为自己写教学设计与论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已有多篇教学设计和论文在《河北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基础教育课程》上发表,作为核心作者撰写的《小学数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一书,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回首八年来的工作,收获的是学生对数学的喜爱,体验的是和学生一同成长的快乐,感悟到的是从事这份事业的愉悦。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梦想——在小学数学教育这篇沃土上精心劳作,静待花开。
做一名大气的小学数学教师
○邢台市桥东区教研室刘金华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志宇老师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积累了数学的学习方法、提升了数学素养的同时使学生感悟数学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也让我们体会到志宇老师是一名大气的小学数学教师。
1.学习为“大气”奠基。
有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才有成为大气的教师的基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能够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与整数、小数加减法联系起来,从而总结出它们的相同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样的设计源于对所教数学知识的深刻认识,如果没有如此深刻的认识,这样的设计便无从谈起。对知识的深刻认识来源于他日常的学习和积累。志宇老师的教学成长过程像极了非洲草原上的尖毛草,读书、思考、实践,像尖毛草一样蓄积能量。自参加工作至今他阅读了一百余本教育教学专著,观摩了百余节名师的示范课,常年自费订阅《小学数学教育》等杂志。除此之外,他还利用晚上的时间参与到“大问题教学”“无痕小数工作室”等网络教研群中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学数学教师一起研讨教学。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他教学成长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反思为“大气”助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名教师在其执教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我们在磨这节课的时候,每次试教完后,志宇老师都会认真分析本次课的得与失,在不断的反思中才有了“创设情境、自主探究”部分两个精彩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列式?”“为什么这样计算?”反思和写教学随笔成为他日常教学中的习惯,教学随笔中记录了他和学生的故事、教学反思、教育感悟等。
从初次指导志宇老师上课时的青涩到现在的成熟,他的进步我感受最深。学习、反思、撰写随笔陪伴他一路成长。将梦想扎根课堂,相信志宇老师会继续在平凡的工作中享受与学生在一起的每个瞬间,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做一名大气的小学数学教师。
一路追寻一路成长——杨志宇老师成长印象
邢台市逸夫小学田丽霞
2009年杨志宇大学毕业来到逸夫小学参加工作,从第一次听他的课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八年来,杨老师一直沉浸在属于自己的那片教育天地里,一路追寻,一路成长。
1.境界源自追求。
课堂对于教师好比水对鱼儿的重要性一样,作为一名教师,课堂教学是开展教育教学思考的源泉。杨老师从参加工作之日起就立志一辈子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甘愿扎根一线教学,享受着教学给自己带来的幸福。为了让孩子们爱上数学,他带领学生开展数学文化节;引导学生撰写数学日记、数学小论文,积累身边的数学教学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将数学知识变成数学魔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因为杨老师立志扎根一线教学所以他才会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尝试和创新,并逐渐爱上小学数学教育。
2.能力源自锤炼。
为了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杨老师每周都会用手机录一节常态课,课后反复回放自己的教学录音,分析教学语言的得与失。从参加工作至今八年来,杨老师参加了区、市、省、全国各个级别的公开课比赛,在磨课的过程中他总是把每次试讲的教学设计和录像保存好,等教学比赛结束再把每次试讲的教学设计和录像反复比较并写出教学反思。正是在这样不断锤炼的过程中,杨老师的数学课堂逐渐形成了“亲切自然、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
与杨志宇老师相识的八年,从区优质课评比的失利到参加全国人教版小学数学示范课观摩交流会荣获一等奖,我见证了他的点滴成长。期盼志宇能够继续努力,用心营造自己的幸福教育百花园,撷取更多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