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与重塑:基于媒体有关雾霾议题的分析

2017-03-26 02:40贾广惠
采写编 2016年6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

内容提要: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代表官方的传统媒体在雾霾议题塑造中面临着巨大挑战。政府与其自身的议题面临被疏远的窘境:孤岛效应、语言鸿沟、去中心化等等现象使得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断裂问题日益明显。公共议题的对话、协商困难亟待解决。这需要一个良好的沟通协调,以共同塑造一个有效互通的机制。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雾霾议题

作者简介:贾广惠,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教授、新闻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环保传播研究和消费主义文化批判。

当前众多矛盾冲突在公共议题中出现,媒体传播中存在着上下沟通不畅的问题,这尤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前者简称官媒;后者以自媒体居多,故简称自媒,下同)之间话语的断裂最为典型。双方都有数量巨大的媒体资源,但是代表官方与代表民间的两类媒体之间仍存在一种内在的断裂,相互之间不能共通共融。例如在近年来雾霾议题传播中,就存在着两套语言系统、两种传播模式。官媒的积极宣传不断地被来自民间的自媒声音所质疑、讽刺和淹没,达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这也进一步阻滞了两者共通与协商治理的步伐。本文即以雾霾议题为例,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其中到底存在哪些不利于沟通和协商的阻力,据此提出解决思路。

作者对过往相关文献进行了检索,发现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主要分为这样几类:一是业务总结,如针对气象新闻、空气质量报道、主流媒体雾霾事件报道作出分析;二是框架研究,主要分析雾霾议题中的信源问题;三是比较研究,以中美两国、两家媒体的报道为样本,进行内容、关键词、信源、倾向性、体裁等要素对比;四是通过雾霾议题揭示新闻生产以及背后的制约机制等。但这些研究大多数没有触及官媒与自媒之间的传播断裂问题,特别是双方在语言使用中显示的倾向和舆论导向的不同,“在具体的叙事行为上,传统媒体习惯采用通过突出发展目标、罗列数据和指标、引用权威话语和列举重点项目的方式加以体现,相关网帖在诉求方式与手段上则表现为重感性轻理性、重标题轻内容、重引爆轻引导、重公众轻官方等方面”[1],从而导致双方沟通存在断裂,雾霾治理尚未形成理想的合作。而剖析存在的问题,找到这种差异的原因,促进双方的传播汇通与接受效果,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双方交流的断裂

美国学者霍华德·瑞恩高德(Howard Rheingold)1993年在《虚拟社区:电子疆域的家园》一书里就已经指出:网络内部存在着虚拟社区,这个社区会聚集无限多的匿名者,针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2] 。对于目前的中国而言,网络代表的新媒体正在改写国家和社会的互动形式,为网民带来更多参与公共议题的机会,无数的人在虚拟空间发声,甚至还外化为现实的行动,其实际影响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在后者,最为常见的就是跟随事实和网络传播积极反应、互动。由此,公共议题的议程设置权力正在转向自媒体代表的新媒体——微博、微信等。而这又体现出新媒体格外强大的自组织能力。自组织理论是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科学认识,它主要关注的是系统进化的内在因素以及系统结构的演变内容。它涵盖了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协同学(Synergetics)、超循环理论(Hypercycle Theory)、突变论(Catastrophe Theory)、混沌理论(Chaos Theory)等多个领域的学科群。据此,哈肯(H. Haken)于1976年为“自组织”下了这样的定义:“假设一个体系在一定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演化过程中,能够自我发展与完善,可以认定该体系是自组织的”[3]。

就这一理论来看雾霾议题的被发现和揭示是具有启发意义的,因为今天习以为常的事物,在当初实际上是经历了艰难的博弈才得以实现突破的,这其中,网友的自我组织与行动曾起了重要作用。反映雾霾议题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指标是PM2.5,这个指标2011年被外国驻华使馆发布之后,新媒体即迅速跟进,促使官媒接着集体发声,这使后者显得较为被动。雾霾议题的引爆应当是起于2011年10月美国驻华大使馆发布的PM2.5数据,美方数据被微博披露后获得大量转发,其数据和当时北京官方公布的数据相差较大,迅速引起自媒关注和质疑。此事使官媒公信力受到了损害,自媒则借此提升了影响力。随着公众疑虑日益增加,网络舆论批评随着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而变得越来越强烈,对于官方PM2.5数据的怀疑,对于雾霾导致出行受阻的埋怨,对于呼吸不畅的吐槽,对于政府治理不力的批评等等,藉此表达了网民的情绪。在自媒博取上位的同时,官媒的雾霾新闻报道表现不尽如人意。

由表1中关于PM2.5的监测标准可以看出,官媒在普及科学知识方面存在差距,这也导致其权威性公信力受损,而自媒倒是灵活敏锐地补充了相关知识,提供了有关背景资料。PM2.5的检测标准由美国于1997年公布,是旨在检验大气污染指数的主要指标。其他发达国家很快就吸收了这一套空气质量检测标准,先后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大气环境检测网络和空气质量信息公开体系。我国的空气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北方尤其是华北、东北、黄淮和华东地区因工业化发展导致的烟尘排放、机动车迅猛增长、烧烤油烟以及焚烧秸秆与垃圾等造成了很多雾霾污染的城市,但是官媒当时的报道往往以“雾”、“大雾”、“浓雾”来代替,这种几乎一成不变的报道一度受到了自媒的质疑,只不过质疑声音没有产生有效的冲击力。直到2011年,借助于美国驻华使馆公布PM2.5数据,众多网友开始质疑,官媒随后也开始跟进追问政府的空气污染治理。我国政府于2012年2月出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PM2.5的相关监测标准作出了规定,该标准到2016年开始實施。在雾霾议题报道上,官媒一般只是跟进反映官方动作,有关雾霾的治理和个人防护是必须广为告知的,而自媒自由灵活地进行了不少反映和介绍,尽管由于自媒属于个人行为,缺少严格的把关,传播中存在有的内容不够准确等问题。由以上可以看到,雾霾议题的传播在官媒、自媒两个系统中是存在差异的,各自体现的是不同的功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回顾以往的表现,官媒对雾霾的污染报道认识有一个过程,如表2。

就实际情况来看,我官媒数年来被动反映雾霾,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套路。在2013年那一场比较严重的雾霾发作之际,以中央媒体为代表几乎都拿出重点篇幅报道,但基本内容主要是[4]:1,从科普角度解释PM2.5是什么,包含哪些因素,对人体有没有影响,影响有多大;2,引用医疗、气象和环境专家观点,提供预防措施,包括从饮食、口罩、晨练、外出、门窗开关等提出建议;3,报道政府

注:此表所涵盖的我主流媒体主要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

职能部门的治理手段,如测量雾霾指标、强制污染企业停产和加强监测,抓好减排工作;4,分析雾霾来源,针对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排放、挥发性气体增多,包括不合理焚烧、烧烤等等所占比例,提醒生活消费污染空气突出的问题。这样的报道有其必要,但也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特别是深层的问题、具体责任承担、如何落实处罚、公众参与等等都没有在雾霾发作之后得到深入反映[5]。

二、自媒舆论传播策略

自从2010年以来,随着雾霾发作成为常态,官媒与自媒都借助于各自拥有的传播资源表达着不同的立场与态度,断裂出现了:对立与嘲讽,颠覆与建构都在发生发展,虽有多元声音,但是应该交流、沟通的融汇局面尚未形成,尤其是自媒的讽刺、否定与抨击(段子、诗词歌曲的戏仿)拉低了官媒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值得研究的是后者是如何实施对前者传播效果的颠覆策略的,以及何以拥有如此大的能量?一个技术上的因素是:自媒极强的时效性和交互性使其能在很短时间内实现大范围的信息覆盖。微博的“转发”和“评论”功能,使网友能够在传播信息时对内容进行自我设置议题和二次创造,并在“粉丝”构成的网络关系中实现快速的裂变式传播。这样的技术特点和传播形式很容易导致危机的“横向积累”与“纵向积累”[6],也就是说,雾霾危害信息会在时间和空间二重维度里传播,在受众那里不断强化负面认知效果。

不仅如此,自媒开始自我表达以抗衡话语垄断。2010年以来,自媒获得了更为便利的表达机遇:微博召唤出数亿用户和为数众多的网络大V舆论领袖,他们相互配合激励激发,在虚拟空间营造了一个自由发声的乐园,而舆论领袖则能够藉此呼风唤雨,深刻影响现实;微信催生了无数的“群”,朋友圈相互转发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中。由此可以印证:拥有自媒之后,网友就能够无拘无束地开展新语言的组合创造,拥有了充分的话语表达能力。

网民的这种语言创造生动阐释了福柯的话语权理论。福柯认为,历史上发生的、如今正在进行的各种社会斗争、权力争夺,到头来无非是对于话语的争夺。正如其在197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院士时所作的题为《话语的秩序》的讲话中所表述的那样:“很明显,话语绝对不是一个透明的中性要素……话语其实是某些要挟力量得以膨胀的良好场所。话语同时也是争夺的对象,历史不厌其烦的教诲我们:话语并不是转化成语言的斗争或统治系统,它就是人们斗争的手段和目的,话语是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7]”微博微信自由表达这种自我赋权是网民能动的、自觉的表现。他们实现自我赋权主要是通过这样几种方式:首先是制造新词和改造传统词语,二是戏仿传统诗词歌曲等,三是网络大V扩散,四是相互转发与评论。

首先是制造新词的能力得以体现。雾霾天气的加重和逐渐常态化,使得网民对此怨声不绝,最自然而无风险的举动是使用语言表达不满。在不满情绪推动下,一些新词出现于微博,获得大量转发,迅速成为热词。“十面霾伏”、“霾头苦干,再创灰黄”之类说法一时流行。这反映了网民在语言上的反叛与不满,对于传统的话语统治形成一种无形的否定、讽刺与颠覆。

二是改造传统诗词歌曲。如《沁园春·霾》:

帝都风光,千里迷蒙,万里尘飘。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 车舞长蛇,烟锁跑道。欲上六环把车飙,需晴日,将车身内外,尽情打扫。

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惜兰蔻大宝,白化妆鸟!唯露双眼,难判风骚。一代天骄,央视裤衩,只见后座不见腰。俱往矣,数哮喘患者,还看今朝!

一首充满瑰丽景色、革命浪漫与万丈豪情的诗词,被篡改成为对现实问题的夸张、渲染与反讽,这与原有的意蕴之间形成了反差与戏谑效果,通过一种反转表达,让现实的荒谬显得更加不堪忍受,更应该受到批判。也可以说,网民通过语言的运用,逐渐获得了一种自主权,逐渐找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话语表达方式。通过对属于共有的、开放的传统诗词歌曲的改头换面,网民宣泄了情绪,表达了不满,也实现了狂欢。

网民的这种语言反叛验证了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巴赫金“狂欢”理论的前提是两种世界、两种生活的划分。第一世界是官方的、严肃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统治阶级拥有无限的权力,而平民大众则过着常规的、谨小慎微的日常生活,对权威、权力、真理、教条、死亡充满屈从、崇敬与恐惧。而第二世界(第二生活)则是狂欢广场式生活,是在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起的完全“颠倒的世界”,人们平等而亲昵地交往、对话与游戏,尽情狂欢,对一切神圣之物和日常生活的正常逻辑予以颠倒、亵渎、嘲弄、戏耍、贬低、歪曲与戏仿[8]。不可否认,传统社会对个人强化教育的过程中也制造了压抑的气氛和心理,官方语言笼罩一切,人们服从于一种权威性、规范性的话语,从而循规蹈矩,言行举止大多显得刻板僵化;可是一旦脱离了或者不在传统力量控制的区域内,另一种摆脱压制的反叛之力就会上升,会借助于外物开始狂欢,比如利用仪式表达反叛。自媒就是一个典型的狂欢场所,一些网民在此脱离甚至不理会官方的权威而自得其乐。

三是网络大V的言论与转发带来的巨大冲击。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一直都有公众人物或者头面人物,他们是公众輿论的巨大影响者。他们一般被认为是舆论领袖,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尤其是在重大事件中表现格外突出。在雾霾的恶劣天气中,网络大V的话语无疑代表着网民的心声,反映着他们的诉求。郑渊洁、柴静等名人,都是借助于微博和影视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支持。2013年1月初雾霾来袭,宋丹丹上传一张灰蒙蒙的城市俯瞰照,这是较早针对雾霾的一条微博:

在北京出生长大生活了五十年,出国潮及各种诱惑都没能让我离开这个可爱的城市。今天,我脑子里一直在转:我该去哪里度晚年呢?

为了配合雾霾之严重态势,一条新闻这么描写雾霾中的明星姿态:

昨日打算赶早班飞机去工作的佟大为[微博],也因能见度只有50米致飞机晚点,不得不在发车前5分钟改乘高铁,险些误了时间。网友“Ryan被别人注册了”则上传一张看上去空白的照片,调侃是逛街时偶遇天后的合影。随后王菲转发这条微博,配以哭泣和失望的表情,大呼“北京,北京”。李冰冰加入吐槽大军,气愤的她直接上传一张雾霾图,并亲自配音道,“拍的不是天空,是雾霾,PM2.5,你怎么就赖着不走了呢?”

新闻报道不仅反映平民百姓受到雾霾侵袭引发的疾病,同时也关注到明星们的不幸遭遇,如《雾霾引疾病 明星也中招》有一段写到:

极端天气给人的健康带来不小的威胁,呼吸道疾病骤然增多。前日,央视主持人张泉灵发微博称自己和儿子双双发烧,就医途中又遭遇交通拥堵,加之听到广播中的雾霾预报,心中焦虑不已。此后,她再发微博称儿子被查出患上肺炎,医生表示这与空气质量不无关系。随后,海清[微博]也发微博表示,因为雾霾而生病,呼吸道感染一直没停过,但都坚持开工。

不仅仅是反映雾霾带来的不便和痛苦,而且网络大V接连发出的批评之声,引起网友强烈共鸣与呼应。郑渊洁微博七问北京空气质量,向北京市环保局发问,呼吁公开北京空气环境检测数据。七问内容主要是北京空气污染严重,为何官方数据显示“轻微污染”?为何2011年北京市环保局用于污染防治的费用537万元,而三公支出却达797万元?晴空蓝天的达标天是否只能靠大风或下雨等。这些微博发布当天每条转发量就超过千次。

四是相互转发与评论。这是在自媒中完全属于网民自己的语言表达空间,是充分自由的。在这个空间里,网民除了吐槽之外,还会将反映这个阶层的声音多方面传播,转发相似相近事实与观点、评论社会热点事件,赞不绝口与骂不绝口相互交织,大量的口水仗形成了弥尔顿所说的“观点的自由市场”。这里经常充满了强烈的民间立场,一时间产生了舆论压力,对官方加快雾霾地方治理应该说发挥了促进作用。

三、后现代、去中心化的思潮与自媒的结合

事实上,在雾霾议题中出现的语言、舆论和观点分野是有着深刻的文化、社会与技术背景的。在文化上,主要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去中心化;在社会发展背景上,主要是国家与社会的分离,社会管制的放松使得个人主义得以抬升;在技术背景上,主要是新媒体的兴起,让个人获得了自由表达的机会。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影响巨大的思潮,它的主张也成为自媒的指导思想。它体现在文化上的冲击就是消解崇高,瓦解传统的权威与中心;体现在语言使用上,它不再循规蹈矩,而是可以自主表达意愿,不遵从上层召唤,敢于也善于离经叛道、标新立异。“后现代主义强调世界的多样性和碎片性,认为中心、权威是传统理性的产物。罗蒂由此强调要摈弃以往将万事万物归为某种普遍本质的观念,走向后现代哲学境地。同样的,福柯在《后现代精神》中提出拒绝无条件接受传统外在权威的集权性规范。后现代主义放弃了对中心权威、同一性、确定性的强调,追求多元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9]这种理论否定绝对理念、先验设定、终极价值,强调走向具体历史、张扬个性和主体思考,这在解放思想,强调人人平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但应该注意的是,一味追求多元性、个性自由、不确定性,以反对中心权威的存在,也会走向价值相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再看官媒所代表的语言系统。一是长期驯化的操作熟练的系统,往往是按部就班、驾轻就熟地运转,这些较多命令、教训口吻的语言不乏准确、严谨、规范的特征,但也存在着僵化、空泛、乏味的问题。这与接受者的追求新奇、生动、灵活的欲求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更为值得重视的是,长期形成的上下从属关系,是一种强制性关系。有强制就有反强制,这在直接的现实层面可能很少表现,但是在语言系统一旦有机会很容易突破,网络的发展提供了这种机会。官媒由于有强有力的管理体系,不会突破既有语言系统,在网络新媒体的语言异动群体看来便显得保守和落伍了,于是成为嘲弄的对象。

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更是宏观而重要的背景因素。它从制度层面提供自由行动的保证。个人流动增多了,思想活跃了,各种不同于以往的意见观点都涌现出来了。自由的言论也会进一步激发思想的活力,让各种各样的说法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西方各种思潮涌入,各种主义和概念也层出不穷,一时间让人目不暇接,这对于促進人们思想的解放,拓宽人们的视野,活跃思维,推动思想学术研究,显示了强大的精神驱动。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这种思想的解放和民间行动的活跃,进一步激发了语言的创新和创造,由此民间借助于语言开始了渐成体系的意见表达。

最后看技术背景。这就是人们熟知的互联网发展技术,把人们带进了一个虚拟的而又充满自由的世界。这比以往进步的地方在于普通人也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发声空间,这是无数的陌生人共同交流的空间,在这里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与情绪。在这里自由得以扩大,交流更加便捷,这就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开辟了或者说营造了一个与官媒并行的空间。从email到BBS,从微博到微信,借助于技术的进步,网民获得了越来越大的言论、信息自由空间,同时,传播的个人化、碎片化、去中心化也更为突出。

官媒在有关雾霾议题的报道方面还存在一个问题,即常常出现烂尾新闻,“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雾霾报道只有在出现之后才去反映,雾霾消散之后便很少再去关注。再有,传统媒体与受众双方的互动回应都是极其不足和较为匮乏的,这在与新媒体的优势比较下显得更加突出。长期以来,官媒对受众的回应谨慎,互动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其权威地位的消解。思想解放、认识多元、传统变革,官媒所担当的角色遭遇的正是这种危机。在当前官媒发行与收视遭遇下滑、自媒发展迅速的背景下,这种雾霾公共议题舆论引导力的博弈出现了明显的一升一降,两者在各自的话语系统中运行,一方的传播不断地被另一方所解构,这种态势不能不引人深思。

四、结论与讨论

以上从官媒、自媒双方交流的断裂问题入手,分析了自媒的传播策略,探讨了双方不同的语言系统背景,这与后现代主义、多元化和去中心化思潮,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密不可分。由此看到,两类媒体之间的断裂是客观存在,一时难以完全扭转的,但是应该走向话语重塑的交汇融合,走向系统的互通交流,而不是相互封闭否定。这需要一定的传播机制和开放机制,以及相互的吸收协调;借助于公共议题的共同信息发布,官媒与自媒两者获取信息的资格与发布方式方法都需要有一个规范,做到既有共通性,也有差异性,在共同推进雾霾及相关议题的解决方面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局面和目标。

注释:

[1]黄河.环境议题的传播现状与优化路径——基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比较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4(01).

[2]刘毅.网络虚拟社区中的科学传播[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03).

[3]罗文军、顾宝炎.知识创新的自组织机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6(12).

[4]程曼丽.美丽中国与媒体责任[J].新闻与写作,2013(04).

[5]周婕.健康传播视野下雾霾报道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记者,2014(02).

[6]陈曦.社会化媒体、拟态环境与道德协商[J].人民网,2012.

[7]陈媛.解构中的建构: 福柯思想解读的一种视角[D].复旦大学,2012.

[8]胡春阳.网络、自由及其想象——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J].复旦学报,2006(01).

[9]葛晨虹.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J].教学与研究,2013(05).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新媒体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传统媒体仍是一座富矿(焦点话题)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建立内容权威 运用网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