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强,雷 焕,王少军,于 坤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贵州遵义 563003)
·短篇及病例报道·
晚期妊娠合并先天性膈疝1例报道
张 强,雷 焕,王少军,于 坤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贵州遵义 563003)
患者,女,31岁。因“停经8+个月,腹痛1 d”于2014年2月11日10:10收入本院产科。1 d前患者无诱因出现持续性左上腹疼痛,伴呕吐,呕吐后疼痛稍缓解,偶有排便,未排气[1],小便正常,就诊于当地县医院,行彩超示:晚期妊娠,单活胎,头位;肝、脾及双肾无异常;血淀粉酶105 IU/L,未予特殊处理。今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本院。既往体检,无外伤史,2年前妊娠足月自然分娩一活婴。查体:体温(T)36.2 ℃,脉搏(P)106次/min,呼吸(R)20次/min,血压(BP)127/82 mm Hg,发育正常,神志清,查体合作,贫血貌,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率106次/min,律齐。腹膨隆,左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4~5次/min。产检:宫高29 cm,腹围98 cm,宫缩1~2次/10 min,持续20~25 s,子宫轮廓清,无压痛,张力不大,胎位左枕前(LOA)[2],胎心140次/min。肛查:宫口容1指,颈管长1 cm,先露头,棘上2 cm[2]。辅查,血常规:白细胞(WBC)9.44×109/L,红细胞(RBC) 3.34×1012/L,血红蛋白(Hb)76 g/L;凝血功能及血生化无异常;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O2)30.4 mm Hg,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50.7 mm Hg,pH=7.09,实际碳酸氢盐(AB)14.9 mmol/L,标准炭酸氢盐(SB)13.4 mmol/L,碱剩余(BE-)14.1 mmol/L[3]。彩超示:晚期妊娠,单活胎,头位,双顶径(BPD)81 mm,股骨长(FL)64 mm;肝、脾、膀胱及双肾未见异常,胰腺显示不清。主要诊断:(1)妊2产1,晚期妊娠,先兆早产[2];(2)LOA;(3)腹痛原因?
入院后予硫酸镁抑制宫缩,地塞米松肌肉注射促胎肺成熟治疗。13:50腹痛明显加重,不能平卧,考虑腹痛与宫缩无关,具备剖腹探查指征,拟急诊行剖腹探查术。14:00术前准备毕,拟送手术室,患者突然出现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呼之不应,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无胎心,立即行心肺复苏。经积极抢救无效,于16:08患者死亡。
患者死亡后行尸解发现:(1)晚期妊娠;(2)左侧膈疝(腹腔脏器:胃、回盲部、部分回肠、结肠疝入左侧胸腔)。左侧膈肌距肋膈角4.5 cm、距肋骨1.0 cm处见面积约8.0 cm×6.0 cm大小的疝孔,疝孔边缘部分光滑,近疝孔处膈肌逐渐变薄,部分边缘有纤维膜状物附着,此处欠光滑(疑破裂处痕迹)。镜下见膈疝疝孔处横纹肌(膈肌)部分萎缩变薄,部分横纹肌肌纹消失,仅为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其内血管扩张充血,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其死亡原因为:左侧膈疝,进入胸腔的腹腔脏器压迫左侧肺组织致肺不张,并引起纵隔移位及摆动。从而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气体交换功能下降并导致休克,最终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1]。
膈疝是由于膈肌先天性缺损、薄弱点或外伤引起膈肌裂口,使腹腔内脏器进入胸腔而形成的疝。临床一般结合病因和病理,将膈疝分为先天性膈疝(CDH)、食管裂孔疝和创伤性膈疝3种[4]。CDH是由于胚胎时期膈肌闭合不全,至单侧或双侧膈肌缺陷,部分腹部脏器通过缺损处进入胸腔,造成解剖关系异常的一种疾病。CDH可分为胸腹裂孔疝、食管裂孔疝和胸骨后疝[5]。胸腹裂孔疝为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率为1/6 500,左侧常见(80%),右侧(17%)、双侧罕见(3%)。据报道CDH发病率估计在新生儿的1/2 000~1/5 000,接近1/3的婴儿为死产,女性多于男性[6]。多数婴儿生后4 h出现呼吸窘迫及肺动脉高压而死亡。发病较晚、症状较轻者预后良好[4]。致成人发病者极为罕见,且成人发病既有解剖的先天因素,又有腹压增高的后天因素,如妊娠、肥胖、慢性便秘等。
妊娠合并CDH在临床上极为罕见,认识多不足,且病史短,症状多不明显,容易误诊。因此,当晚期妊娠患者出现腹痛伴呕吐、停止排气、排便,不明原因低氧血症、酸中毒等临床表现时,应考虑到CDH可能。目前,对于CDH的疑似病例,胸腹部联合X线片或钡餐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X线片或钡餐等检查对胎儿有可能致畸、致残,故在行检查前需充分告知,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7]。
妊娠合并CDH者,一旦确诊,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积极手术可以降低患者病死率及提高围产儿存活率[8]。
[1]吴孟超,吴在德,吴肇汗.外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63-269.
[2]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4-61,168-184.
[3]金惠铭.病理生理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0-62.
[4]石美鑫.实用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18-1926.
[5]张金哲,杨啟政,刘贵麟.中华小儿外科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391-399.
[6]Jay L,Grosfeld James A,O′Neill,et al.Fonkalsrud Arnold G.Coran.吴晔明等译.小儿外科学[M].6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32-965.
[7]白人驹,徐克.医学影像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
[8]许淑娟,范伟伟,时娟,等.妊娠合并巨大隔疝误诊分析[J].中华医学全科杂志,2003(12):93-93.
张强(1982-),主治医师,本科,主要从事围产医学研究。
10.3969/j.issn.1671-8348.2017.06.048
R714.2
C
1671-8348(2017)06-0863-02
2016-09-09
2016-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