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古茶树种质资源

2017-03-25 17:33李应发张怀清白涛
茶业通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宁强宁强县茶树

李应发,张怀清,白涛



宁强县古茶树种质资源

李应发,张怀清,白涛

(宁强县茶叶技术推广中心,陕西宁强 724400)

在梳理有关宁强县茶叶发展历史、古茶树资源分布调查、鉴定与评价、保护与研究利用等报道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对宁强县古茶树保护与开发利用进行了探讨。

宁强;茶史;古茶树

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襟陇带蜀,地处秦岭和米仓山两大山系的交汇地带,是大西北进入大西南的主要门户和黄金通道。该县是茶树自然条件下,适宜生长区的最北缘,其茶文化历史悠久,至今,仍保存有“茶马古道”、“盐茶关”等遗迹,以及古茶树。为进一步厘清该县古茶树资源情况,加快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本文梳理了相关研究报道,并开展了实地调查,对宁强县茶叶历史、现状,古茶树资源分布、保护与研究利用等现状进行综述。

1 宁强茶叶的历史和现状

1.1 宁强茶叶的历史

据宁强县志[1]:该县县境东周以前为氐羌所据;春秋战国时期,白马氐据其西境,蜀据其东境;秦并蜀(公元前316年[2]),置蜀郡,全境归辖,秦及两汉为葭萌县地[3],蜀汉为汉寿县;晋改汉寿为晋寿;隋属绵谷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分绵谷县,在通谷镇(今大安镇)置金牛县,此为境内设县治之始。《华阳国志·蜀志》载: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387年),蜀取南郑,蜀王划两沔中(汉水上游)与葭萌(jia ming)为苴(chá)国,据《汉志》:葭萌,蜀郡名,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这则是历史上最早以“茶”命名的地区名称;朱自振考据认为“葭萌”是陆羽《茶经》遗漏的一个早期“茶”字的称谓[2]。《华阳国志》成书于348~354年,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347年)间巴蜀史事,《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了茶叶在巴国的物产中是一种贡品的事实;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其学术专著《日知录》考证称:“自秦人取蜀(公元前316年)后始有茗饮之事”。巴蜀是茶文化的摇篮,而秦蜀以金牛道和米仓道两条古栈道相通[4],茶叶作为贡品商品沿两条古道源源不断进入中原,宁强地处秦巴腹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雨充沛,土地肥沃,适合茶树生长。巴蜀茶文化在向北传播的过程中,金牛道北段即位于宁强县内,该县因此是巴蜀茶文化北进的重要站点。

茶圣陆羽在《茶经》(成书于760~761年[5])中记载了梁州(今汉中)茶叶出产于褒城、金牛(今宁强)二县山谷,按照当时划分属全国八大茶区之一的山南茶区,也佐证了茶叶种植区也随着巴蜀茶文化向北传播自然北进。此外,茶叶在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国家以茶治边、安抚边民和茶马互市换取战马的战略物资,严禁私家贩运,封建王朝在各主产区特设了茶叶专管机构,各交通要道设立稽查机关,宁强县安乐河镇曾设盐茶关,用以加强巴蜀与中原茶叶及盐贸易管理;可以推断,宁强茶叶曾得到大发展,但自唐建中3年(782年)[6]开始征收茶税后,历经受宋朝、明朝榷茶制,到清末时,因鸦片的输入及清政府的衰弱,茶农税负日益加重,纷纷弃茶易行[7]。光绪年间(1875 ~1908年),汉中知府杨名飏在《劝桑行》写道:“拔茶只为桑无税,户外催课人不扰。”表明了官方为了倡导蚕桑生产,也用茶税苛重、户外催课、民生不宁的情景来衬托植桑养蚕无赋税的好处,此时茶园遗弃和被毁也就实属必然[8]。宁强茶叶民国时期就停滞不前,全国解放时,全县仅广坪、青木川零星茶园分布,面积不过13.33 hm2 [7]。

1.2 宁强县茶叶发展现状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宁强茶叶经历了三个快速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前(1949~1979年):全县在五丁关以南及铁锁关区发展茶园333.33 hm2,投产面积217 hm2,产量8.3t,均为低档茶。改革时期(1980~1998年):宁强县成立了蚕茶果站,开始引进优良茶树品种、推广茶叶种植新技术,研发新的茶叶产品,茶园累计面积达733.33 hm2,名优茶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出现了“金牛早”、“宁强雀舌”、“绿笋针茗”等代表性产品,品牌打造也成效显著。快速发展时期(1999至今):这期间茶叶产业是宁强县主导产业之首,政府十分重视,期间引进了众多名优茶树品种、无性系良种茶园得到快速发展,到2015年底累计发展茶园10133.33 hm2,其中无性系茶园1093.33 hm2;茶叶产量达8000余t,茶叶产品由单一的绿茶类产品发展为一系列的茶叶产品:红茶类、白茶类、砖茶类茶叶产品不断有新的突破,并得到市场热捧;茶产业产值约11.59亿元。

2 宁强县古茶树的调查与分析

2.1 宁强县古茶树种质资源的分布与调查

据文献记载,宁强县残存的老茶园分布于滴水铺、王家坪、青木川、玉泉坝,其中古茶树类群以广坪群体种为主,分布于宁强县青木川镇的南坝村和玉泉坝村,广坪镇的斑竹园村,含广坪大叶种、广坪中叶种、广坪柳叶种,其中41.3%为大叶种,50.0%为中叶种,5.8%为柳叶种,只有2.9%为小叶种[8,9,10,11,12]。20世纪80年代中国茶树品种审定工作始,1979年,农业部制定了《茶树地方品种资源调查细则》,极大地推动了陕西茶树品种资源的调查工作。1981~1983年,在陕西省农业厅的主持下,从西北植物研究所、紫阳县茶叶试验站和陕西省农业科学院特种作物研究所抽调专家组建调查组,开展了陕西省茶树品种资源调查,遍及陕南12个县29个乡,调查结果表明,陕西地方茶树品种仍保持原始组成状况,根据其分布的地域特点、栽培历史和组成类型,共有7大代表性群体,其中宁强县“广坪群体种”入围[11,13,14]。

2.2 宁强县古茶树种质资源特征与聚类分析

在实地调查中,位于青木川镇南坝村四沟的老茶园中,茶树群体种中小叶种不足3%,以中叶大叶类型为主。最大的一棵茶树,树龄约150年,多次砍伐后,抽发的新主干倒匐斜生,径基部直径5.7cm,树幅1.5m×2.2m。叶长椭圆形,长10.4cm,宽3.4cm,叶色深绿有光泽,叶面微隆起,芽黄绿,茸毛中等。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13年、2014年从老茶树及老茶园分别选取大叶种、中叶种、柳叶种等采枝条进行扦插繁育,构建了种质资源圃。陈熙等以汉中市农科所搜集的50份茶树种质资源为试材,进行聚类研究发现:本地群体种大部分聚类在一起,引进品种聚类在一起,反映出群体种与引进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具备开展本地品种系统选育的优势[15]。在用 SRAP、EST-SSR、SCoT分别标记的聚类分析中:宁强县广坪6份材料(大叶种2份、中叶种2份(包含紫芽1份)、中小叶种1份、柳叶种1份)间的遗传差异较为明显,与陕西本地的其他群体种及引进品种间遗传差异也较为明显,表明宁强广坪群体种是较好的育种材料[12]。

3 宁强县古茶树种质资源品种保护与利用

3.1 宁强县古茶树种质资源的利用

宁强茶区地处北部边缘茶区,地理位置独特,栽茶历史悠久。经过长期的自然选育和人工栽培,广坪群体种具备抗逆性、抗旱性和抗寒性强等特点[11],适制绿茶、且品质较好。而残存的古茶树在百余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自然选择中留存下来,就已表现出对环境适应的遗传特性,同时局地环境小气候条件利于茶树生长。据此,古茶树不仅较好的育种种质资源,其生长的局地环境小气候也是规模化茶园建设中应当借鉴和利用的。

宁强县自1966年[7]开始从古茶树上剪穗,进行扦插营建茶园,之后陆续以采籽直播进行建园。因未筛选出优良品种,加之建园多为农户的随机行为,致使营建的茶园总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散。此外,因茶树品种筛选培育的年限为18~24年[13],并需要一定的人力、试验条件、持续投入作为支撑,而宁强县自1980年成立蚕茶果站后,面临着工作经费紧张,无科研预算,同时茶产业快速发展,只能采取引进外地品种栽植并从中选择适合本地的茶树品种来满足了茶产业的实际发展需要,致使对广坪群体种的研究和利用远远不足。从外地引进优良品种能促使茶产业的快速扩张,但同一品种的全国大面积栽植,易致使茶叶产品同质化,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全国性的茶叶产能过剩背景下表现的尤为突出。

鉴于当前汉中茶产业服务体系的日臻完善,专职于研究和推广的人才队伍均已构建,因此,对于地域性的茶树种质资源保护与研究应交由市农科所专业研究人员进行,在节约成本的同时,进一步对古茶树种质资源开展基于基因组、生化成分的鉴定和聚类分析,对古茶树的生长环境和局地小气候条件进行量化分析,如对土壤理化成分详细测定分析,对局地小气候的气象因子进行监测分析等。在新产品的研发方面,思路上不应当以古茶树鲜叶来试做各类茶叶,而是开发符合古茶树鲜叶特点的一些茶叶产品。在古茶树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方面,应坚持适度和谨慎。而对于古茶树开发应用性研究结果,应加强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并且具体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可由市县技术推广部门承担,这对充分挖掘利用古茶树资源,促进区域茶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宁强县古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

在古茶树的开发利用方面,宁强县有了一些尝试,考虑古茶树保护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对于茶树种质资源利用开发意义深远,该县对古茶树开发利用坚持了保护为主。但在具体实施中也有一些实际问题,如已发现的古茶树归属于私人,且位于两农户的土地边界上,在土地确权后面临被毁的尴尬,县内企业也因此不愿认养,而政府的保护也因无经费保障,无法落实具体措施,目前仅叮嘱所有权人进行保护。

在关于如何做好古茶树保护这个问题上,国内目前有企业认养和政府出台相应法规等[16]保护措施思路,考虑市场化下的企业认养时,为防止企业经营不善时对古茶树保护不力及对古茶树开发过度造成的古茶树被损害,需要对认养企业财务状况及古茶树开发利用进行严格限定。鉴于县域古茶树资源稀少,县级建立相应法规意义不大,而以省级单位来牵头,制订覆盖全省的古茶树暂行管理办法并建立一个古茶树工作站,一方面利于统筹资金预算使用,则是个可行的方案,利于古茶树保护措施的落实。

[1] 宁强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宁强县志[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2] 朱自振. 关于茶字出于中唐的匡正[J]. 古今农业, 1996, (2): 42-46

[3] 任乃强, 杨伟立. 纬阳地区十九县(下)[J]. 社会科学研究, 1981, (4): 78-85, 113

[4] 傅易茗.汉中的古茶业和茶俗[J]. 农业考古, 1991, (4): 77-78

[5] 杨浩. 茶经成书年间考[J]. 茶业通报, 1989, (3): 45

[6] 周靖民. 中国历代茶税制简述[J]. 茶叶通讯, 1995, (1): 29-32

[7] 韩星海. 羌州茶志[M].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香港, 2003

[8] 王民柱. 汉中茶业的兴起和衰落[J]. 古今农业, 1993, (3): 23-26

[9] 肖永绥. 陕西茶树品种资源[J]. 作物品种资源, 1986, (4): 13-15

[10] 程良斌. 陕西茶树品种资源调查[J].中国茶叶,1992.(6):32-34

[11] 胡歆. 陕西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1): 51-52,57

[12] 陈熙. 陕西茶树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构建[D]. 汉中: 陕西理工学院, 2016

[13] 江昌俊. 茶树育种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14] 李剑. 陕西茶树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15] 陈熙, 张羽, 李佼等. SCoT标记分析陕西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J]. 茶叶科学, 2016, 36(2): 131-138

[16] 何祖普. 以云南省为谈例我国古茶树和古茶园的法律保护机制[J]. 福建茶叶. 2016, (4):280-281

(责任编辑:蒋文倩)

S571.1

A

1006-5768(2017)01-038-03

2016-11-16

猜你喜欢
宁强宁强县茶树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发光的葡萄
发光的葡萄
文化名家
——宁强
徐纪英:呼之欲出的“茶树花挂面”
无底线直播女友,抖音小主为涨粉疯狂
宁强县耕地质量提升限制因子及潜力分析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宁强县农村畜禽养殖演变及其趋势浅谈
两个推荐茶树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