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明生 胡元军
畅通“出口”,垃圾分类才能走得更远
■ 杨明生 胡元军
推行垃圾分类,是走出“垃圾围城”困局的重要前提。然而,实行垃圾分类的口号喊了多年,相关管理法规也在逐步探索中逐渐成型,但难言成效明显。一件变废为宝、利国利民的好事,缘何叫好不叫座?究其原因,固然与广大市民没有形成垃圾分类意识或虽有垃圾分类意识但无垃圾分类常识等因素有关,也与垃圾分类的“出口”不畅等因素有关。
目前,垃圾处理是政府主导,但废品回收还是市场主导,由于顶层设计滞后,各地均尚未形成垃圾回收、利用的产业链,资源回收处于散、小、乱、污的状况。附加值高的有人收,附加值低的没人收;价格高的时候有人收,价格低的时候就没人收,产品去向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垃圾分类处理,前提是分类,核心在处理。垃圾处理“出口”不畅,垃圾分类只能是一句空话。要让垃圾分类走得更远,在通过加强公众宣传教育,让垃圾分类变成公众的基本素质、自觉行动的同时,更要改善公共服务,加大财政支出,完善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垃圾精细化分类,抓好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的配套衔接;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要求,完善资金、税收、市场和技术服务等优惠政策,构建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产业链”,使垃圾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变成有利可图的新型产业。同时,要加强垃圾监管工作,防止企业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垃圾减量需做好顶层设计。当垃圾分类不再是赔本买卖时,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才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