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爱娅
古韵苗尖寨
■ 潘爱娅
声名鹊起的桐城塘湾镇苗尖寨,几年前还是躺在深山人不识的一处古村落,现在已成了城市人们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十几年前,这里的青年农民也如全国各地的人们一样,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飞向了全国各地。他们在城市里做生意,搞建筑,在各行各业里大显身手,很快腰包就鼓了起来。腰包满满的才俊们,怀揣的却是满满的家乡情结。
苗尖寨是现在的名字,以前是聚族而居的吴家老屋。虽然现在的山居里,也如外界一样洋楼林立。但吴家老祖屋,依然完好地伫立在青山环绕里。生长在老屋旁边的“五棵松”,一直被村人视为神树,如五位神仙般,忠诚地守护着这吴氏祖先的古老建筑。
苗尖寨,这座古村落,在岁月的长河里没有被冲垮,能够保存到现在,是因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寨后面的山上,有着大片的“黄栗树”,学名叫“橡栗树”。用它的栗粉制作的豆腐,如今已成了城市人们不可多得的美味。还有那兰馨袭人的“小花茶”,名气更是大得诱惑人。最能撩人情怀的还是那祖上留下的老祖屋、老厅堂、老天井、老绣楼、老牌匾,和下雨串门不用走湿路的老走廊等等,这些老建筑,伴随着老家风老传统,都刻在了游子们的骨头里,无时无刻不牵动着游子们的心。
苗尖寨的吴氏后人,为了这些骨子里的东西,为了脚下的根本,带着多年打拼攒下的资金回来了。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号召带领下,他们修公路、盖楼房,养土鸡土鸭土猪,在山上种树养花种栗子。
在如画的风景里,搞起了生态园林农家乐。以此为契机,吸引召唤着城市里的人们来旅游,来享受正宗的农家饭菜。顺便也让山外的人们来欣赏一番,自己的家乡是多么的美丽。
朱晓琴,这位苗尖寨的年轻媳妇,也就是苗尖寨的“寨主”。大家称她为苗尖寨的“巾帼英雄”。首先富裕起来了的她,经常热心为家乡的建设事业做出贡献,赢得了家乡人们的爱戴。大家推举她为“苗尖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带领全村四十多户村民成立了“桐城市汇景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搞起“宜居宜游”的生态园林式的农家乐,目的是把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相结合,带动农产品销售和民宿餐饮,既保护了自然古村落,也带动了村人共同富裕。
来苗尖寨旅游的人们很是有几处自然好景可供欣赏的,如:四叠泉瀑布、五棵松神树、二姑尖山峰、祈雨仙洞等等,皆为自然天成,是没有经过人工修饰的古朴景观。
看过了山水,要看的就是吴家老祖屋了。这是有着3800多平方米的集中建筑,全为木质结构。有门楼,有正堂、主屋、厢房、天井、绣楼等,基本还算完好。地面皆为石板铺就,屋与屋之间有走廊相连。屋檐之下,有阳沟与阴沟,出水结构设计很是巧妙。
门楼上的一块匾,是同治年间的,算得上是有价值的文物。匾上“宝鹜增辉”四字仍清晰可见。据说这是吴氏宗族的一位先人,在江西婺源当县令,为官清廉,造福一方,离任时婺源老百姓送的牌匾。现在这块匾,除了成为苗尖寨吴氏后人的骄傲,也是吴氏家族朴实优良传统的一个见证。
老屋里还有顶轿子,小巧,不像大户人家的那种彩轿,是属于小家碧玉坐的,模仿官轿的一种轿子。这种轿子民国时期很是盛行,现在也保存得非常完好。
一些民间的老器具也到处可见。特别是那既可当凳子坐又能烘火取暖的微型小火桶,家家都有,这也是山外人没有见过的。像那做田用的犁、靶、风车、家用的簸箕等等,比比皆是。
来旅游,不能不说吃。这里的食材是无须多言的。只要看那满山飞跑的鸡、小塘小河里的鸭,就知道味道正不正宗了。有一样吃食是旅游者可能想不到的,那就是“糍粑”。这种糍粑,是桐城塘湾山里人过年时的一种小吃,因为制作不容易,也就难得。现在,为了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已经有人在做这种小吃了。上好糯米浸泡之后,用无底的大木头桶,方言叫“罇子”蒸熟;倒在石头碓宕里,用石头碓不停地把糯米饭舂成泥状,待到糯米泥能够拉得老长时,才算成功,这是一项繁重的活儿。趁热把糯米泥倒在大簸箕里,迅速地摊成硕大饼状,二面撒上熟芝麻粉。此时,芝麻的香气老远就能闻到,十分诱人。稍冷后切成长块,就是成品。顾客买回家,可煎、可蒸,实在美味。
来苗尖寨旅游,无论是山景、古韵或小吃,皆能令游客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