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燕
摘 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师生间进行双边活动最直接的一种对话途径,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既是教师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又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将课堂教学分为导入、探究、巩固和总结四个环节,并叙述这四个环节中的提问策略,通过艺术的提问达到师生间的有效对话,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策略;有效对话
课堂提问就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要求学生通过思考并作出回答,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相应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古语有言:“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发散性思维、自我探索,而无效的问题则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更有甚者会对提问产生恐惧。因此,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自身的教学规律,注意提问策略和技巧,讲究提问的艺术性。
一、导入阶段的提问策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就像是一首歌悠扬、动听的前奏,能够牢牢抓住听者的耳朵,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导入阶段的提问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其一,精选指向明确的问题导入。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题目,它是整片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户”可以看到文章的大概内容和中心。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格外关注这双“眼睛”,在导入时,开篇点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准确把握学习方向。其二,结合生活的情境问题导入。所谓的生活情境问题导入,其实就是拉家常式的导入,在授课之前,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方向,选择生活化的问题和学生“闲聊”,如天气、环境、新闻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状态,接受新知。其三,利用多媒体主题问题导入。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一堂课的开头是小学生有意注意最集中的时候,也是教学的最佳时机,如果利用好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给予学生多角度的感官冲击,激起学生思维火花,将学生牢牢吸引住。
二、探究阶段的提问策略
探究阶段是将学生的思维逐渐向深处引导的阶段,需要教师在设置提问时注意问题和答案的开放性,发散学生思维,发展学生个性。一方面是问题的开放性。在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处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具有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师生、生生之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这样既能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而且还能发散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答案的开放性。教材上的标准答案可能是最优答案,但绝不是唯一的答案。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鼓励并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思想品质,对于同一问题,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多角度地思考和探究,从而得到个性化的解答,也给予了学生创新的机会和平台。
三、巩固阶段的提问策略
巩固环节没有导入环节的新鲜感,没有探究环节的神秘感,有一点像是被咀嚼过的食物,没什么味道。这就需要教師在巩固阶段的提问上多下些工夫。首先,抓住学生兴趣点提问。这个阶段激发兴趣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其次,对知识的重、难点提问。解决了重、难点问题也就基本掌握了整篇文章的中心内容,达到切中要害、一针见血的效果。再次,抓住思维发散点提问。在巩固时,要针对同一个问题,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的答案,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的欲望。最后,抓住知识聚合点提问。在知识的交汇点上设置问题,抓住一点,管辖全文,有效引导学生正确地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
四、总结阶段的提问策略
总结阶段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再一次梳理,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升华。总结阶段可以从总结和延伸两个方面设计问题:总结知识处设计问题,梳理全课知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最主要的,以它为纲领,做到纲举而目张。在总结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一个纲领性的问题,学生想要弄清楚就必须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再综合分析,研究、探讨,从而转化为自己的独特感受,能收到这样效果的问题,才是高效的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思想延伸处设计问题,发展学生思维。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逻辑分析外,教师还应诱导学生对于文本语言、结构进行体会和理解,大胆想象,畅所欲言,做到有所感、有所知。
参考文献:
[1]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2011(9).
[2]陈爱秀.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