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延军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2--01
脊柱外伤多是由侧屈、前屈暴力引起的外伤骨折,常见的有高空坠落、车祸、爆炸等,脊柱外伤形成主要症状有旋转损伤、压缩骨折、爆裂型骨折和剪力骨折等。对脊柱外伤病情诊断一般会采用两种方法,CT检查和MRI(核磁共振)检查,现对两种方法脊柱外伤诊断率作出研究分析,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到2016年11期间在医院进行脊柱外伤临床治疗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按照诊断方法的不同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例各45例。其中实验组采用MRI核磁共振诊断,对照组采用CT诊断。实验组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13~68岁,平均年龄36.23岁。患例中车祸11例,高空坠落6例,重物砸击28例。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龄13~70岁,平均年龄35.77岁。患例中车祸15例,高空坠落4例,重物砸击26例。两组患者脊柱外伤病情已确诊,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病因等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影响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全部脊柱外伤患者进行X线正侧位平片检查,按照常规操作获取患者脊柱外伤的具体损伤部位。对实验组患者采用MRI核磁共振检查,扫描方位选择矢状位和轴位。以SE序列作为成像序列,TE/TR/T1为20/610/120ms。矩阵256*256,层距h和层厚均为4.0mm。对照组患者采用CT检查,CT影像检查过程中一般采用螺旋CT机进行横断位的扫描,其中矩阵512*512,螺距1.120KV,300mA,层距和层厚均为3.0mm。将病变处作为处理中心后,行螺旋扫描,之后整理、重建扫描图像和数据。
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诊断方法诊断后,参照病例手术结果,比较CT影像检查和MRI核磁共振检查与手术病理诊断的结果是否一致,判断吻合度。并根据最终数据统计分析CT与MRI诊断对脊柱外伤主要损伤部位的检出率。[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文本数据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45例患者采用MRI检查发现有42例发现有脊椎骨折现象,楔状压缩和椎体变形是主要的缩性骨折表现,骨折片突入椎管、椎体爆裂变形是粉碎性骨折的主要表现。无脊椎骨折3例。MRI检查出脊髓损伤26例,韧带损伤17例。对照组45例患者采用CT检查出脊髓损伤9例,韧带损伤11例,检出率小于实验组。实验结果统计发现,MRI核磁共振检查对脊髓损伤和韧带损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脊柱损伤的形成一般有两个或以上外因,对于脊柱外伤检查,需要考虑关节结构的复杂性。一般常用的X射线平片检查由于影响重叠的原因,直接影响诊断结果的客观性和精准性。脊柱损伤患者的检查和诊断需要及时准确,才能不影响后期的手术治疗。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对脊柱外伤检查和诊断的技术和水平也
不断提高,其中主要使用的两種方法是CT影响检查和MRI核磁共振检查。CT影像检查中,患者不同部位由于组织特性,对X射线的穿透和吸收作用不同,在实际检查中,能够通过患者部位对X射线信息反馈的明敏度不同判断脊柱损伤具体情况,因而能够比较全面的展示患者骨折部位骨折线和骨折碎片情况。MRI核磁共振检查也属于断面图像的一种,直接避免了结构图像重叠复杂等问题,通过多平面重建准确反映椎体骨折片和椎弓骨折片的移位情况。MRI在患者脊柱外伤诊断中能够清晰显示患者骨折椎体周围软组织肿胀情况,同时能够集中显示椎体骨折的走向,全面观察患者脊髓损伤和韧带损伤程度。脊柱外伤损伤形成原因复杂,在临床诊断中通常采用CT检查和MRI检查,两种检查方法各具特点、各有优势,但从本次实验结果来看,MRI核磁共振检查对脊柱外伤患者脊髓损伤和韧带损伤的诊出率要比CT影像检查的诊出率高。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脊柱外伤检查中,综合使用CT检查和MRI检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临床诊断效果,为患者脊柱外伤后期治疗提供帮助。[3]
参考文献
[1]高连华,李德春,雷慧宁.比较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脊柱外伤诊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2014,12:142-144.
[2]宋平.CT和MRI对脊柱外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10:1460-1461.
[3]文承斌.脊柱外伤42例CT和MRI诊断价值的对比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