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地区传统生计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制衡关系研究

2017-03-25 18:21何煦何治民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永顺同治生计

何煦 何治民

少数民族传统生计是该民族在与其所处生态系统在长期磨合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在高效利用所处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生活资料的同时,也能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维护,以至于形成了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利用方式。这种传统生计既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具有明显的生态环境特点,这也就是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互动制衡关系。湘西地区的土家族和苗族的传统生计方式正是这种制衡关系的体现。

一、湘西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

湘西处于湖南省西北部,其代表着两种地域概念:其一为湖南省西部地区的通称,包括雪峰山以西,沅江中、上游和澧水上游地区。其二是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本文所采用的为第一种概念,即所称的“大湘西”的范围,盖因历史史籍所载范围较广。湘西地区处在云贵高原北东侧与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结合部,地势南东低、北西高,属中国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第二阶梯之东缘。西部与云贵高原相连,北部与鄂西山地交颈,东南以雪峰山为屏障,武陵山脉蜿蜒于境内,境内多为高山峻岭,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米以上,地形复杂,田土分散。

湘西地区属于典型大陆性气候,夏半年降水充沛,气候温暖湿润,冬半年降水较少,气候较寒冷干燥。水热同季,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热偏少,立體气候明显。根据山地的不同地形、不同高度的气候特点,全境从垂直方向上可划为河谷温热湿润带、山地温暖较潮湿带、山地温凉潮湿带等4个气候类型带,在水平方向上又分为“西北热量偏少,夏秋少早气候区”、“东北热量较多,夏秋偏旱气候区”、“中部热量偏少,夏秋偏早气候区”、“东南热量较多,夏秋少雨多旱气候区”等5个气候区。

正是在这种生态环境中,湘西地区山多地少,山谷多,平地少。垂直气候带和水平气候区的多样性,造成了该地区的动植物的种类繁多,甚至存在着有很多的珍稀动植物。湘西地区所处的武陵山片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长江中下游区域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宝库。湘西地区的独特的生态环境,为生长在这里的土家族和苗族同胞们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料来源。苗族历来依山而居,一般生活在山腰以上的区域,擅长于旱地耕作和山林的利用,因此,在湘西地区的山顶,生活着苗族乡民。而土家族更多的是逐水而居,擅长于渔猎和湿地耕作。因此,在山谷和平地,多生活着土家族的乡民。

二、湘西地区的传统生计方式

从历史资料记载来看,湘西地区的先民适应了该地的生态环境,形成了自多业态复合经营的的生计方式。《大清一统志·永顺府志》记载:其民“乃槃瓠遗风,……渔猎养生,刻木为契,耕业男女合作。”又,(同治)《永顺府志·卷之十》记载:“山多田少,刀耕火种,食以小米,産子为主稻。”“伐木烧畲以植五榖。”“又能煆铁为刀剑,楺木为弩。”“二三月间,妇女结队负背笼,往山采湖葱、竹笋” 。种种记载表明,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生计并非单一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有旱地农作,湿地农作,狩猎采集等多种方式复合经营的生计手段并重,总归起来,当地传统生活资料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农作物

1.水稻。《永顺府志·卷之四·仓储续编》记载:“保靖县十处共储榖二千二百三十七石七斗四合”。在从上面记载的数字可以看出,在清朝时该地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且数量很多。

2.粟。俗称小米。(同治)《永顺府志·卷之四·赋役篇》记载:“粟地七十九顷二十三亩二厘九毫三丝,每亩泒征银一厘七毫六丝七忽九渺一漠”。可见至少到清同治年间,当地还大量种植着粟。

3.菽。即豆科植物。“永顺四邑山多田少,农民刀耕火种,田畔种菽无隙地,自始耕至收成,鲜片刻之暇。”

4.麦。(同治)《永顺府志卷十·物产志》记载:“麦,土性寒不宜麦,种者收甚薄,面皆市之沅陵,”虽然土质和契气候不适应种植小麦,但还是说明一个问题,在但也说明在同治时期,当地百姓还是有少量地种植小麦。

5.玉米。又称包谷。(同治)《永顺府志·卷之十》记载:“包榖土名玉米杂粮中所产最广,”说明当地玉米种植面积很广。

(二)经济作物

1.棉花。《大清一统志·永顺府》记载:“棉花,诸县皆出,织成布皆粗厚,汉之賨布,宋之溪布即此类也”

2.茶叶。当地所产茶叶,称为峝茶,《永顺府志卷之十》记载:“四邑皆产峝茶,味较厚,造柴烟烘焙,香气损矣。”

3.树木。该地树木种类丰富,有杉树,梧桐,板栗,楠木、槐树、樟树、杨树、桑树。(同治)《永顺府志·卷之十·物产续编·二十九》记载:“杉大者甚少,然郡属皆有之”;又“桐一曰梧桐,一曰油桐,名膏桐子可榨油。漆,木液黏黑,砍皮,滴下如水,可涂物”;楠木有白楠、香楠二种,《明史》云:“永顺各宣慰历次贡木,产于苗族崇山广谷之中”;椆木,性坚韧红者佳;黄杨有水旱二种,“水者无用,旱者可制器皿,又有乌杨,色深黑近皆不可多得。”

4.药材。当地药材丰富,有金银花,、通草、薏苡仁、牛膝,石菖蒲、白芨等。

(三)养殖业

湘西地区地势高峻,气候宜人,交通闭塞,很适应家畜家禽的饲养,当地牲畜和家禽有:牛、羊、猪、马、鸡、鸭、鹅、狗等,并从史载中可以看出当地家畜家禽饲养数量非常之多,村民在很多节日祭祀活动中都会用到猪,牛、羊、鸡等牲畜,在(同治)《永顺府志·卷之十》中记载:“二月社祭祀伏波将军之弟曰花鬼用羊豕鸡犬”,每一次祭祀活动,村民一定会宰杀一定数量的猪、羊、鸡等牲畜。

(四)采集

由于当地植被丰富,生物物种非常丰富,当地农民平常,特别是年成不好缺粮的季节,还靠上山采集蕨菜、山菌,竹笋、野菜等来辅之以食。在《永顺府志卷十·物产志》中记载:“永顺四邑山多田少,农民刀耕火种,田畔种菽无隙地,自始耕至收成,鲜片刻之暇,岁稍歉,人山采蕨,掘苗根,漉粉以充食。”《永顺府志卷十·物产志》中还记载“峝菌,生深山朽木上,贩卖者多,今渐少,生松根者曰松菌。”这说明当地葛和山菌生长丰富。除此之外,当地农民还可以上山采集蜂蜜,《永顺府志卷十·物产志》记载:“蜂蜜,有岩蜜在崖壁石缝间,色香气味更佳然不多得。”当地野菜遍地都是,种类繁多,如菘,又名白菜、胡萝卜、莴苣又名蒿菜、苦菜、苋,有白紫二种、马齿苋,不种自生,芹,有水旱两种。这些种类繁多的野菜野果给当地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五)渔猎

当地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主要动物有野猪、黄莺、杜鹃、锦鸡(金鸡)、岩鸡、白鹤、画眉、虎豹、猴、水獭、阳鱼、油鱼、珠鳖鱼、绿毛鱼等,当地村民在农闲季节,背着弩或火药枪去山上打猎,主要捕取的有野兔子、野鸡、野猪等,一部分拿来自己食用,一部分会拿去集市进行交易,以补充经济来源。当地溪谷纵横,水产资源丰富,当地居民还会下河打渔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同治)《永顺府志·卷之十》记载:“出入佩刀携抢,祀青草鬼,讳青草人入室”“制苗笙,其声清畅,又能煆铁为刀剑,楺木为弩,”(同治)《永顺府志·卷之十》还记载:“永顺司其俗短裙椎髻,常喜渔猎铜鼓祭祀神”

(六)手工业

当地苗族乡民的传统生计方式除了农业、林业、牧业、狩獵和采集之外,他们还利用当地物产积累了一些手工制作技艺,并将富余产品带之市场销售,如当地历史悠久的葛布,在汉朝时称为“賨布”,就是用葛皮纤维纺织成布织成的,是一种优质的纺织品,并用当地所盛产的蓝靛、紫草,茜草、五倍子等植物做染料,染成五彩斑斓的丝线,制成峝巾在《永顺府志卷之十》记载:“峝巾,一曰苗巾,出保靖者佳。”还生产“土布,亦称苗布,土绸,又叫土绢,苗被,出保靖苗寨”(《永顺府志·卷之十·二十四》),还善于用竹子,树藤编制盛物器皿,在《永顺府志·卷之十·风俗·三》有记载:“杂卧其间,载物皆以篾为笼,储而负于背,笼有耳,以臂贯之,伛偻而行,名曰背笼。”此外当地还生产炭,炭有黑白两种。在笔者的调查时得知,当地村民在前几年,一到冬季还会上山伐木烧炭。五倍子、地蚕(一名连环)、何首乌等等。

三、湘西地区传统生计与生态环境的制衡关系

罗康隆在其《族际文化制衡与资源利用格局》一文中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由特定的人群、时空组成,其组合运行过程就是特定民族利用资源获得生存发展的过程。资源是由文化来利用与分配的,可以说,资源是由文化来定义的,没有无文化的资源,也没有无资源的文化。文化是规范利用资源的规则体系,民族文化的建构与适应本身具有维护资源利用格局的功能。”

湘西地区的生态环境为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也同样对资源的利用产生了影响。以茶叶为例,湘西地区的地理区位和气候特点很适合茶叶的生长,沟壑纵横的地形极易产生雾,特别是在春夏雨水充足的季节,薄雾对茶叶绒毛的生长带来有利条件,加上山高谷深,山腰的高大乔木在强烈日照时能为遮阴,从而有利于茶叶的生长。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史籍中对当地茶叶的记载却很少,在笔者的田野调查中也印证了,当地苗族土家族日常生活中和茶叶的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只是到了当代物流和信息发展后,外界对茶叶的需求增加,当地才出现了专门以种茶为生的茶农,同时,古丈毛尖和保靖黄金茶也在近几年蜚声中外。究其原因,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生计是以农耕为主,手工业和商业并不发达,茶叶属于中高端消费品,并非当地生活必需品。与茶叶相反,湘西地区各民族对油桐和油茶利用显得更熟悉。(同治)《永顺府志·卷之十·物产续编·二十九》记载:“桐一曰梧桐,一曰油桐,名膏桐子可榨油。漆,木液黏黑,砍皮,滴下如水,可涂物。”同时桐油渣还可以二次利用,炼制成黑油该文献又载:“黑油,俗称秀油,以桐油渣炒熟转榨为之,出保靖。”因为桐油和生漆是当地木质房屋防水防虫的重要材料,因此,在该地区对这两种资源加以更多利用。

四、结语

湘西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给当地的少数民族提供了生存的根基,同时,当地各少数民族在对资源的利用同时,也维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他们实施轮耕轮休,最大程度保持了土壤的肥力,实施多样的农耕和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保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正是这样的民族文化和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制衡关系,才使得当地的生态系统长时段保持稳态运行,当地民族也才能实现延续和发展。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

猜你喜欢
永顺同治生计
BY THE SEA
戒烟
傅云其异病同治针灸验案举隅
脾胃同治的应用探讨
四水同治
吕梁市岚县:“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态水环境
以石为业四十年:一个端砚工匠村的生计之路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永顺園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
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