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构建技术标准已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重要手段,而技术标准联盟也成为技术标准竞争的重要组织策略,并且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及企业的高度关注。现有研究广泛关注技术标准联盟的积极效应,但事实上它也具有两面性。本文主要从技术标准联盟可能产生的消极效应角度,梳理了技术标准联盟的内部消极效应和外部消极效应,旨在引发管理实践人对技术标准联盟中消极效应的重视,并丰富技术标准联盟的研究体系。
关键词 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联盟 消极效应 技术创新
一、引言
技术标准联盟作为技术创新与标准竞争的重要战略形式,是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然而,技术标准联盟也是一种产业组织,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往往同时具有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现有研究基于聚焦于积极效应的识别与实现机制探讨,但对于消极效应的关注则显得不足。然而关注消极效应的内容和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会影响联盟自身的成败、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和消费者福利等。所以,本文专门定位于探讨技术标准联盟潜在的消极效应(negative outcomes),以便于技术标准联盟的研究体系形成补充,为相关管理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二、相关研究
技术标准联盟是企业围绕技术标准形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蓬勃发展的战略聯盟,1995年技术标准联盟的法律限制被放宽后开始迅速发展。其学术概念被正式提出早于1990S初GSM技术标准联盟成功之后。[1]相应地,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技术标准联盟的概念方面:学者们主要从专利联盟、战略和网络、联盟类型等不同的角度定义技术标准联盟。 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技术标准联盟是技术标准形成机制中组织机制的一种形式,以拥有较强R&D实力和关键技术知识产权的企业为核心,以推动某种技术标准的主流化为目标的企业成员组织。[2,3]其次,在技术标准联盟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技术标准联盟的优势、治理问题、组织形式等方面, 尤其是联盟带来的优势引起了学者及企业的高度重视,早已得到广泛研究。联盟的内部优势包括分散风险、整合资源 [4]和解决知识产权问题[5]等;联盟的外部优势包括增强竞争、促进标准确立并占领市场[6]等。然而生活中的部分事实和现象表明,企业组建技术标准联盟并不一定实现优势,它就像硬币的两面,也会产生负面影响——消极效应。例如,QWERTY键盘的效率并不是最优的,但由于几大打字机巨头的联盟组建,迅速促进了标准的确立,从而被锁定在非最优的技术上;20世纪80年代家庭录像机制式之争,虽然索尼推出的Beta标准制式的技术优于JVC推出的VHS,并且时间更早,但是由于JVC与松下、东芝等公司的联盟,导致技术先进的Bata失败。而这些消极效应削弱了联盟优势的发挥,使消费者丧失了使用更优技术标准的机会,阻碍了技术进步。所以,对技术标准联盟的消极效应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全面分析技术标准联盟带来的消极效应并加以重视,有利于技术标准联盟扬长避短,有效地促进我国联盟技术标准的确定和提高联盟的社会福利。因此,本文结合已有文献,从联盟的内部、外部对技术标准联盟的消极效应进行梳理和分析。
三、技术标准联盟的消极效应
技术标准联盟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混合性组织形态,它的运行效果必然会对联盟内部成员产生影响,决定它们的绩效水平,同时也会对联盟所处的市场和行业产生作用。从这个角度讲,技术标准联盟的效应可以被划分为联盟内部效应和联盟外部效应,其消极效应也可以划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类。
(一)内部消极效应
1.联盟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技术标准联盟中的机会主义,是指发生于联盟内部、伙伴成员间的欺诈和机会主义行为等,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代表人物Williamson
最早看到这种“狡诈的寻求自利”的行为,将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称为“机会主义”(Williamson,1975)。由于技术标准联盟的主要任务是联合创建技术标准,技术标准的形成有两个基础:一是显性知识共享,即伙伴各自贡献其既有专利,以便打包成技术标准专利包;二是隐性知识的共享,即针对缺乏的技术,伙伴进行联合研发。
在显性知识共享方面,主要以专利为基础的技术标准联盟,每个技术标准都由一系列的技术组成,所以从企业贡献的专利中甄选出必要的专利,然后进行整合集成新的专利包,并在联盟内和联盟外企业进行许可,扩散这种新技术。但是容易产生专利权的隐瞒、知识产权纷争、掩盖无效专利等机会主义行为。费津红认为,专利权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存在部分专利权人故意隐瞒专利权的情况,不披露相关信息。在隐性知识的共享方面,典型的是以研发为基础的技术标准联盟,无形的知识是形成标准的基础,联盟成员间的合作与信任尤为重要。此时,研发联盟中发生大量知识共享及流动、人员互动和知识加工创造活动,但也存在着隐性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等消极因素,同时,很容易出现知识侵占和恶意模仿、挖掘利用等机会主义现象。
2.联盟成员的“搭便车”的行为。技术标准联盟是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的一种战略联盟,由于技术标准的普遍性和公共物品的特性造成技术标准联盟内成员“搭便车”。杜伟锦(2010)认为,技术标准联盟在发展过程中容易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联盟内任何企业都可以免费去使用标准,即使该企业未对标准作出贡献。同时,Richard(2003)研究认为,如果技术标准联盟强制技术标准联盟内企业共同进行技术研究和分享研究成果,则有可能引发部分企业“搭便车”思想。这种情况下,导致企业乘机不劳而获,宁愿等待也不愿冒险进行研发。
(二)外部消极效应
1.阻碍技术创新。并非所有的技术标准联盟都能推动创新,仍然存在“技术创新惰性”问题。尤其是当技术标准联盟确立标准后,降低了联盟内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导致该技术领域的技术进步变缓,甚至停滞,最终阻碍了技术创新。Joshi (2011)等实证研究揭示了专利联盟对技术创新的阻碍作用:专利联盟形成后,其垄断性会降低联盟成员的创新动力,并导致相关的后续专利数量与质量大幅降低。Daniel认为,技术标准联盟的某些外部效应(如技术标准的锁定效应)可能阻碍联盟成员对新技术的研发。在这种情况下,联盟成员倾向于研发那些符合联盟技术标准的应用技术,而不愿意研发与现有技术标准冲突的新技术。任声策等(2010)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DVD 6C专利联盟成立前后所获得的相关专利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专利联盟并不能促进联盟成员创新的积极性。
2.导致次优技术占优。技术标准联盟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开展技术标准竞争依托的重要组织战略,一项更优的技术标准不一定在标准竞争中获胜:在一定的时期里,有些技术在质量或者性能方面并不是最优越的,但它们却能够通过采用组建联盟的方式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成为市场的主导技术。在网络效应的影响下,这种现象更加明显。由于联盟可以带来优势,进而获取一定的市场规模和影响力,当某种联盟标准领先达到安装基础的临界容量,一旦网络外部性的反馈机制形成,并影响消费者的预期和选择,最终将锁定在某种技术标准上或某一种品牌上,形成规模效应,用户想转移到另外一种更优标准,将面临庞大的转换成本,被迫锁定在先前的标准上,阻碍该技术领域更优标准企业的进入。一旦联盟所形成的标准并不是技术演进的最优选择, 就会导致次优技术占优。陶爱萍等(2013)运用效用模型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了用户规模产生的网络效应和转移成本在技术标准锁定形成中的作用,进一步分析了次新、次优甚至劣势技术的逆向标准锁定与创新惰性的关系。
3.增大反竞争效应。任何一种形式的联盟中,合作与竞争并存,技术标准联盟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竞争,也能阻碍竞争。特别是技术标准联盟联合制定标准、垄断等问题对竞争带来的影响。从纵向角度来看,技术标准联盟的反竞争效应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价格扭曲,第二是设置进入壁垒。另外,由纵向联盟合约而引起的纵向合谋、刻意制造产品的不兼容性等问题的存在,也不同程度上损害了市场竞争效率。技术标准联盟的本质是一种同时涵盖技术研制与技术产业化功能的多组织联合体,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以R&D联盟和专利联盟为基础的联盟组合。某种情况下,技术标准联盟具有专利联盟的特性,尤其是含技术标准的专利联盟,当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便会阻碍市场竞争,因此,专利联盟会利用“技术标准公车”增大反竞争效应。
四、结语
本文梳理了技术标准联盟中典型的消极效应问题,在内部存在联盟伙伴间的机会主义和搭便车行为,而在外部表现为技术标准联盟阻碍技术创新、联盟使次优技术占优、增大反竞争效应等。它们决定着技术标准联盟的成败,影响联盟运行的效益,从而削弱联盟的优势发挥。所以,应对技术标准联盟消极效应给予重视并及时发现识别,这对于促进我国技术标准联盟的技术创新和有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分享技术标准联盟带来的优势的同时,我们需要加强对其消极效应的规制,更好地促进联盟优势的发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然而只有少量的文献对技术标准联盟形成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说明。因此,识别企业技术标准联盟的消极效应,并深入研究其消极效应的实现机理及联盟问题的深入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作者单位为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作者简介:王雪梅(1988—),女,重庆人,重庆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
参考文献
[1] Axelrod R,Mitchell W,Thomas R E,et al . Coalition formation in standard-setting alliances[J] . Management science,1995,41(9):1493-1508.
[2] 严清清,胡建绩.技术标准联盟及其支撑理论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100-104.
[3] Hagedoorn.J . Inter-firm R&D partnerships:An overview of major trend since 1960s[M] . Research Policy,2002:477-492.
[4] 曾楚宏,林丹明.信息經济新时代:标准为王[J].软科学,2002,16(4):41-43.
[5] 李再扬,杨少华 . GSM:技术标准化联盟的成功案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3(07):89-95.
[6] 杜伟锦,韩文慧.技术标准联盟形成发展的障碍及对策分析[J].科研管理,2010,31(5):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