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刚
2014年,兰州市承担了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学校品质”试点工作。项目实施2年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实验学校齐心协力,精心谋划,有序推进,取得了成绩。
要让学校品质提升工程取得好的成绩,首先要精心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兰州市“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学校品质办学基本标准(试行)”确立了学校治理建设、办学环境优化、师资素质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学校文化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等6个维度,28个观测点,归纳总结了学校建设的各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为办学单位指出方向,提供操作性极强的方法、途径和抓手。兰州市城乡120所试点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实际,做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规划设计,为学校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些做法,为区域义务教育品质提升和标准化建设走上快速发展通道作出了贡献。
其次要突出重点,努力彰显特色。宏观上讲,学校品质提升工程的6个维度是围绕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展开的,学校治理和办学环境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外部条件,师资素质和学校文化是内部因素,而学生全面发展则是办学总方向和终极目标,几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微观来看,学校制订目标时,要深入分析本校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环境特征,充分挖掘、发挥和发展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个性化办学之路。
再次要注重细节,小处入手眼前做起。教育是一项慢的事业,不能急躁,不能急于求成。6个维度、28个观测点是一套明确细致的操作规程,给校长提供了思考问题的依据和出发点。学校层面,要进一步细化规章制度,努力使其落到实处。要从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做起,发挥“隐性课程”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发展学生的体格。
学校品质提升工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容易产生偏差的地方,需要管理者引以为戒,努力克服。第一,不切实际,盲目跟风。有些学校的管理者不深入调查本校学情校情,不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不思考学校工作中的问题,生搬硬套外地外校的经验做法,引起水土不服,产生诸多困难,甚至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干扰教师工作生活,危害学生健康成长。比如,时下五花八门的“高效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等概念,就存在着盲目照搬,消化不良的现象。
第二,追逐形式,不顾实质。有人好大喜功,追求轰动效应,善于摆花架子,却不愿沉下心来鉆研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具体问题,其结果,是有名无实,学校品质提升工程成了空壳。有人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细节上不动脑筋,没有举措,学校文化建设名不副实,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对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第三,作风浮躁,虎头蛇尾。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学校品质提升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但有的地方计划性不强,工作缺乏连续性和主动性,项目起始阶段往往投入较多的精力物力,接下来则被动推诿,应付敷衍,工作缺乏热情耐力,有时甚至不了了之。一哄而上,一哄而散,浪费学校资源,扰乱学校工作,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一是有些学校管理者政策水平能力低下,对相关教育政策理解不到位,执行不得力,歪曲消解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品质提升工作政策的实施;二是部分管理者教育理论水平低下,工作没有头绪条理,缺乏主线章法,胡子眉毛一把抓,跟着感觉走,意气用事,行为随意;三是工作作风懒散怠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作为乱作为,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提升相关政策措施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四是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工作放不开手脚,迈不开步伐,混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师生负担,影响学生成长,反而不利于办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解决这些问题,一要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政策水平;二要改进作风,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义务教育学校品质提升工程实施的任务主要由基层学校教育管理者完成,如何正确理解贯彻政策精神,带领学校师生真抓实干,办出学校的特色,办出学校的水平,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是基层办学者的光荣责任和神圣义务,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