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雪梅
教师专业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暂时性的专业成长停滞现象,心理学称这一现象为教师发展中的“高原现象”。处于“高原期”阶段的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对自己专业成长中停滞不前的原因进行归因分析,对自我高原现象没有正确的认识并及时加以解决,就会失去专业发展的信心,丧失工作的内动力。因此在教师研究中,对教师专业发展高原期这一带普遍性的共性问题加以探究,并引领教师进行自我归因和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前提。
在每个学校里都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宝贵资源,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他们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学识广博的学科带头人乃至名师名家,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拥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而他们,正是学校里骨干教师。随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断重视,各地各校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建立了各类骨干教师的培养梯队,使许多教师脱颖而出,教师队伍人才涌动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能量,更提升了各地各校教育的软实力与发展品质。
然而,大家不难发现,在拔尖人才库中,不少骨干教师已过不惑之年,他们虽然履行着骨干教师的专业要求,但是自知再上一个专业层次十分勉强,于是尽量保留骨干身份以示自身价值,渐渐淡化了辐射引领作用,个人发展的激情也大幅减弱。还有些骨干教师甚至顺其自然,自甘淘汰,缺乏专业发展的动力。这种现象,就是骨干教师发展的“高原期”。
特级教师、特后等等毕竟是骨干教师中的佼佼者,在学校里更是凤毛麟角。面对专业数据统计背后的一个个骨干教师,如何帮助他们在“高原期”也能珍惜专业发展的努力成果,保持专业发展的自信和积极性,获得专业发展的尊重与认同呢?
笔者建议,不妨设立校级学术委员会,使骨干教师们感受到被需要、被认同、被尊敬的专业价值,获取拔节成长的能量,促进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为教育服务,在服务中充实自我,快乐自我,实现别样的专业体验。
校级学术委员会的设置可以借鉴大学高校、专业机构的建制,设立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常务委员,也可设立教学、德育、课题研究等方面的专业委员会;根据学校的需要,可以将不同专业的骨干教师的学术力量集合起来,也可以根据骨干教师的研究水平选择几位教师集中在一起。
校级学术委员会是一个相对松散型的组织,一般由教科室牵头管理,负责学术委员会的计划制定、会议召集、任务分配等。校级学术委员会不是管理团队,而是研究团队,建设宗旨是以研究为核心,呈现草根性、行动式、团队化的研究特征,重视指导与尊重、交流与碰撞、建议与吸纳的研究氛围和双向互动、多向扩散的研究思维。
校级学术委员会的成员首先要立足于自身发展,加强学习,掌握前沿理论知识,提升学术水平。其次要立足于学校及老师的发展,参与学校重大课题的规划、论证、研究与实施;指导青年教师的选题指导、课题论证、文案审议;协助教科室对老师参选论文进行初评与推荐;对教育教学薄弱环节开展调查调研,提供改进方案等等。
校级学术委员会的操作基本程序一般分为:
第一,组建。由校长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吸纳骨干教师组成。建立学术QQ群,定时发布研究议题或者研究计划,实现在线交流。第二,定期活动。一般有主题式研讨、协作式评审、聊天式交流、报告式总结等形式。主题式研讨可以根据研究议题进行分组活动,例如组织骨干教师对新申报课题进行校级论证;协作式评审是指组织骨干教师对教师的论文进行把关,在评审过程中与作者进行平等互助式的指导;聊天式交流可以在线交流,也可以圆桌会议交流,一般根据学校发布的研究议题或者课题实施中的焦点问题等建言建策,交流氛围相对宽松些;报告式总结指学期结束时,学术委员会的成员以调研报告、论文、经验总结等形式汇报自己的工作。
在校级学术委员会的组织中,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各级骨干教师的意见,积极采纳合理化建议,使骨干教师获得归属感与认同感。同时,活动的频率不要太多,一般每个学期3-4次即可,以免影响骨干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增加骨干教师的负担并使他们产生负面情绪,反而与建立学术委员会的宗旨背道而驰。还要加强骨干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避免滋生骨干教师居功自傲、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的不良作风,培养骨干教师的大家风范。
另外,如何顺利度过“高原期”,还取决于骨干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骨干教师应认清自身产生高原现象的根源,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情绪,扭转高原期给自己带来的挫折感、自卑感等不利局面,树立克服高原现象的坚定信念。骨干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要潜心读书,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从而提升自己人生的境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要不断总结经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自我激励……
總之,骨干教师只有在学习中滋养自己的底气、在思考中获得灵气、在实践中造就自己的才气,才能让骨干教师成功走出“高原期”,在骨干教师的路上走得更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中华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