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持续成长过程中的治理结构创新探索

2017-03-25 02:23锁箭李先军
当代经济管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治理结构中小企业创新

锁箭++李先军

摘 要改革开放后中国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是中小企业不断创新的结果,在当前政策红利和资源红利不断下降的现实背景下,治理结构创新是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的新源泉。通过强化法律层面的产权保护问题,创新企业内部的产权合作机制,以组织创新和合作机制创新促进中小企业激励约束结构的改善,可以实现治理结构与中小企业持续成长相匹配,促进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

关键词中小企业;持续成长;治理结构;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2-0011-06

改革开放后,中国中小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部分中小企业持续成长并已成为行业的“领导者”,从中小企业成长成为大型企业。是什么因素驱动了中小企业持续成长?中小企业持续成长过程中是如何创新的?现阶段中国中小企业持续成长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中小企业应如何在治理结构进行创新以促进企业持续成长?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文献综述

企业持续成长是企业面向未来持续扩张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着规模和数量的增长以及结构和质量的发展。企业规模上的增长可用函数Y=F(A,L,K)解释,即增加投入和改善效率可以促进企业产出的扩张。结构方面的调整是对企业规模增长的进一步分析,重点关注企业成长过程中内部结构以及绩效的改善。亚当·斯密以英国制针业为例,分析了分工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促进作用,分工形成的专业化和更高的生产率促进了企业规模的扩张和成长,斯密的研究开辟了企业成长研究的先河。之后,马歇尔从规模经济出发,论证了企业成长是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而企业家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关键的角色,市场竞争促进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优胜劣汰,马歇尔(1997)[1]的研究影响了之后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框架——企业成长是在企业家的领导下,企业内外部各种条件及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科斯(1937)[2]则独辟蹊径,通过对交易费用的研究分析了企业成长的规模限制,这为新制度经济学者从制度角度分析企业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此外,Penrose (1997)[3]、Prahalad 和Hamel(1990)[4]等分别从资源与能力、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等方面对企业成长进行分析这些研究,这些研究在进一步丰富了企业成长的相关理论,也进一步补充了市场、制度、行业等因素之外的资源及相关能力对企业成长的作用。

通常认为,中小企业是不存在治理结构的,这主要是由于治理问题是来源于“代理问题”[5-6]这一经典论述,对治理结构的研究也主要关注于公司治理结构。钱颖一(1995)[7]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其目的是为了支配投资者、经理人员和员工等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并寄希望于其相互合作后中获取预期收益。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员工,以及如何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各利益主体行为合作的激励约束机制,这一观点代表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主流定义。基于这一假设,对治理结构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构建一个有利于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职工、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权力分配和利益分配的格局和结构,吴敬琏(1994)[8]、林毅夫等(1997)[9]等都从这一角度提出了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建议,而对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部分学者参照规范公司治理的研究范式并将其运用到家族企业或初创型企业的治理结构研究中[10-15]。从治理结构的本质以及其目的来看,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是对中小企业不同资本出资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用以明确企业的产权归属,对不同资本所有者予以激励约束并促进不同资本所有者做出满足不同资本所有者利益需要的决策,进而促进企业目标的有效实现。中小企业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更一般化的概念,它适用于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企业组织中,在公司制企业中核心关注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约束问题,而在非规范的中小企业中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产权结构、激励约束结构以及决策机构三个方面。其中,产权结构是治理结构形成的基础,决策结构是治理结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直接体现,激励和约束结构是企业目标实现的保证。

熊彼特(1912)[16]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将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熊彼特系统地提出了创新的五种模式。继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之后,各学科都将其作为研究的重要切入点,曼斯菲尔德(1961)[17]从技术创新切入,对技术创新的扩散效益、创新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国际技术转移以及技术预测的模糊性等问题展开研究。诺思(1981)[18]则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出发,研究经济增长的制度性动因。此外,德鲁克(1985)[19]关注社会方面的“创新”,其所谓的创新并非只是技术方面,而“凡是能改变已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的行为都是创新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创新,它们都是中小企业持续成长过程中的必备要素,且在每个阶段不同的创新因素扮演不同的作用,结合中国中小企业改革开放后的持续成长过程,资源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以及组织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形势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是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成功因素,因此,本文选择组织创新中的治理结构创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小企业持续成长过程中的治理结构创新。

二、中国中小企业持续成长过程中的创新行为及结果分析

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国中小企业的成长历程与经济成长步伐高度同频,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中小企业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受到当时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表现出公有制产权的特色,到改革开放前夕这种发展模式已经步入了艰难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后对民间资本的放松,公有制的中小企業陷入了更严重的生存危机,企业失去了持续成长的机会。因此,本文以改革开放为起点,分析中国中小企业持续成长过程中的创新行为及成长结果。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转制和快速创立阶段。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国有中小企业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整体经济计划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缺乏独立的经营自主权,在改革开放后竞争机制渗透到市场上,原有国有或者集体性质的中小企业遭遇严重的生存危机。为此,一部分原有的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性质的中小企业寻求改制,从计划体制中转型,实现公有企业的私有化,使其成为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例如今天已成长成为大企业的娃哈哈、海尔等。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民间的创业潜力得到释放,新成立了数量极为庞大的中小企业。例如,1979年,中国中小企业只有100多万家,到1994年达到了1 000多万家,15年增长了10倍,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9%以上,[20]尤其是公司制中小企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和类型。这一阶段属于中国中小企业的初创时期,企业成长的来源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的市场供给不足长期抑制下需求的“井喷”,而中小企业则在组织结构的企业产权方面进行了创新,这一创新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國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小企业自身的成长。

第二阶段是中小企业吸收政策红利和资源红利实现发展的阶段。延续上一阶段的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中小企业迎来了更好的政策发展环境和外部市场机遇。首先,自1988年《宪法修正案》确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至党的十五大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认可,到党的十六大把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小企业的地位得到了认可。2007年的《物权法》将私有财产的权利写进法律条纹之中,为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其次,相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将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第三,数量巨大、成本极低的劳动力以及低价的自然资源为这一阶段中国中小企业的成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资源条件。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统计,1998~2015年中国劳动力总量(15周岁以上)持续增长,2015年高达8.01亿人。① 另据世界经济论坛2009~201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② ,中国劳动力的雇佣成本在133个被调查国家中排名第109位。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工资率低、劳动力数量极为庞大,这为中国中小企业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以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自身持续成长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中国的中小企业创造性地在资源和市场领域进行创新,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7419.6万户,注册资本(金)154.3万亿元%。③ 其中的主体就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创造税收等方面的主体力量。

第三阶段,中国中小企业将步入利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治理创新的多元创新成长阶段。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剧增,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急剧上涨。据国际劳工组织(ILO)数据显示,2006~2010年中国实际工资增长率分别为12.9%、13.4%、10.7%、12.6%和9.8%④,另据孙婷和余东华(2016)年的测算,1995~2013年实际工资上涨了6.27倍⑤,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逐步下降。尽管经济危机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但中国的煤炭价格依然高于主要国际市场,天然气价格同比较高,石油价格也居于较高水平,各类生产要素价格高于俄罗斯、巴西、美国等主要能源市场国家。[21]⑥ 在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的背景下,原有资源红利不断减少甚至消失,而中小企业要想在此阶段实现进一步成长,必然要转变成长方式,实现从资源红利向管理红利、技术红利和治理红利的转型。具体来说,这一阶段中小的成长就是增长方式的转型。这一阶段,中国中小企业在资源创新和市场创新的基础上,必须寻求内部创新,即从企业组织和技术方面进行创新,以实现在资源投入不大规模增加的前提下提升企业的产出—投入比例,实现企业从外延性增长向内涵型增长的转变。

总体来看,中国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是中小企业在整体宏观环境下,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并结合自身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基础上,把握市场机会进行创新并实现自身成长的过程。然而,组织创新一直作为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被忽视和淡化的要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在现阶段资源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需要重新审视组织创新,提升企业绩效并实现持续成长。治理结构作为企业组织的核心内容,是保证企业内部各主体良好协作的基础,治理结构的创新对于现阶段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影响现阶段中国中小企业持续成长的治理结构问题

中小企业治理结构包括产权结构、激励约束结构以及决策机构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结合当前中国的现实,中小企业持续成长过程中面临如下三个方面显著的治理结构问题。

(一)产权保护和实现问题突出

产权明确了中小企业所拥有资源的产权归属,即中小企业投资者对资本的产权、债权人对债权的产权以及企业员工对自身劳动的产权,产权是一个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分配权以及转让权的综合权利体系,它界定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使命问题。中小企业的产权问题随着立法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的发展得到有效改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对私有财产和企业主的保护不足。中国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是创业者和中小企业主持续创新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政策规范难以跟上企业成长的需要,导致中小企业主往往被视为“带有资本原罪”,这个问题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会对中小企业主造成压力与恐惧,进而影响其生产经营及社会政治行为,使得企业目标会发生偏移,“利润最大化”目标逐渐模糊,企业短期化行为显著。其次,对债权及债权人权利保护不足。受自身规模和性质的影响,中小企业主的自有资金、积累资金、亲朋好友借款等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银行贷款难度较大,且规模越小的企业向银行借款的难度越大、借款频率越低[22]。债权人是债权的所有者,对企业的所有权是一种“状态依存 权”——只有当企业到期未能偿还债务(或预期其到期无法偿还债务)时债权人才能行使其产权。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整体诚信环境的问题,中小企业在与银行的博弈中会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银行对提高贷款的门槛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监控。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小企业为了获取银行贷款,往往会“粉饰”企业经营业绩,并通过非正式的关系构建维护银企关系,双方的选择最终导致互信关系难以构建,银行作为债权人的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与此同时,作为亲朋好友的出借人,与中小企业主的债务往来主要是基于亲缘、血缘或者地缘关系构建的,但在整个社会信用水平较低的背景下,其债权保障的未来预期受到限制。第三,对人力资本价值的认知不足。Schultz(1961)[23]半个世纪之前就系统地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人力资源理论,使得对人的认识从“人力成本”向“人力资源”并向“人力资本”转变,这也为现代企业重新认识人在企业中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对于现实中的中小企业来说,“人”往往被视为“成本要素”,对员工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尊重,员工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未得到有效地保护,员工的权利往往被限制在《劳动法》规定的最低权利范围内,“人”作为“资源”和“资本”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认可。法律对资本产权的保护不足,企业主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产权保护不足,是中小企业产权结构的核心问题。

(二)决策结构问题显著

决策结构明确了企业的重大事项以及日常工作由谁决策、如何决策、如何执行以及如何评估和监督等,它界定了企业如何经营的问题。快速决策以期对市场迅速反应是中小企业灵活性的重要体现,这对创业初期中小企业的生存和成长尤为关键。然而,随着企业的进一步成长,这一特征会放大中小企业的生存风险进而阻碍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现阶段中国中小企业的决策结构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决策思维惯性显著。受创立之初惯性的影响,部分中小企业在成长之后依然延续原有企业主个人决策的惯性,这一决策方式会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业务复杂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外部技术和环境的变化而失去合理性。但是,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主,或出于“分权可能导致失控”的顾虑,或苦于“无合适的人才”的烦恼,或由于路径依赖的限制,其决策能力和决策方式未能随着企业成长而同步改善,这一问题为中小企业未来成长买下了系统性的隐患。第二,决策方式科学性较低。对于中国现实中的中小企业来说,其持续成长过程是企业主持续创新并把握机会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是创业者利用其个人能力把握市场机会的过程,这就导致中小企业主对其个人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高度自信”。尽管中小企业通过成长已经实现系统性的改善,但企业主依然高度认可长期以来形成的“个人决策模式”和“感性决策模式”,对于采用专业化工具、方法并咨询专业人员促进个人决策向集体决策、感性决策向理性决策的改进缺乏热情。第三,决策的参与度较低。中小企业往往是是由企业主主导的,外聘经理人员和一般员工是无法参与到企业的重要决策工作中,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的实际决策脱离市场和企业的实际,最终导致中小企业的实际增长曲线低于潜在增长曲线,导致企业的持续成长路径中断。

(三)激励约束结构不科学

激励约束机制明确了中小企业内部及外部利益相关者如何相互监督以及激励包括经理层在内的员工问题,现阶段中国中小企业激励约束结构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激励方式单一,缺乏有利于企业持续成长的长期激励体系。与产权结构相对应的是,中小企业尚未构建起有效激励和平衡企业出资者、债权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体系。对出资人产权的保护缺位,投资实业远低于投资房地产、金融业等领域的收益,将直接导致中小企业主对企业利润的处理方式,更高的奢侈型消费、更少的设备更新和研发投资、更多地投资于房地产、金融市场等虚拟经济就是其直接表现。对债权人的激励不足导致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外部资金支持,这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诱因。对员工人力资本价值的认识不足,过于重视物质激励和短期激励方式,未能为员工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职业通道,这些都导致员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不利于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另一方面,与激励结构相对应的是约束结构。现阶段,由于转型期尚未形成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社会文化,以及法律制度对于相关行为的约束乏力,使得中小企业的约束结构也存在较多问题。在企业主主导下,中小企业对于企业主的约束更多来源于其自我约束,这种约束方式不具有“强制性”,这就导致中小企业主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随意性行为”,这一行为会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使得企业员工的行为也难以为企业制度框架所约束,导致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失控”。与此同时,由于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债权人在具有谈判优势的条件下往往会在借款合同等法律文書中添加附加条款,在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时“抽贷”、“催贷”,对中小企业成长形成巨大的压力。

总体来看,中小企业不同资本所有者的产权结构和激励约束结构以及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决策结构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中小企业持续成长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促进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需要中小企业在治理结构方面的创新和持续改进。

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过程中的治理结构创新的对策建议

针对中小企业持续成长过程中的治理结构问题,在进一步强化产权保护的基础上,中小企业需要在产权制度、决策机制以及激励约束机制三个方面予以创新,并需要政府强化对产权的制度性保护。

第一,强化对不同资本所有者的产权保护。产权保护主要涉及外部的强制性制度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在立法、执法和监管过程中将产权保护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中国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并已成为经济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的现实背景下,私有产权已是不可忽略的议题,政府需要在《产权法》的基础上,将私有产权的保护上升到《宪法》层面,为私有产权保护提供保障。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为,禁止任何执法机构和个人对法律规定下产权的侵犯,为中小企业投资者个人财产权、企业财产权营造良好的预期环境。对于债权人产权保护问题,既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也需要在金融体制方面予以改革,参照日本和德国的银企合作制度,允许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混业经营,将债权人权责和中小企业紧密捆绑,防范双方的“利益互犯”问题。对于人力资本的产权问题,政府更多地需要从开发和培育人力资本价值入手,加大教育投资和培训投资,以公共品供给提升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存量和增长,促进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

第二,创新并完善中小企业内部产权体系。创新商业模式,以共享合作理念促进各类产权所有者在企业层面的良好合作和互动,按照局部到整体的改革思路,在项目运作或者新机构的成立过程中,以众筹、合伙、上市等方式,吸引多种类型的出资人,尤其是具有专业知识和特殊才能的人员进入,保证新项目的成功运行,并利用新商业模式的成功示范效应,促进企业整体的改革。创新企业文化,构建互信、共享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内部员工和出资人以及外部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形成长期发展和共同发展的心理契约和合作模式,促进企业各类产权主体的有效合作。

第三,创新组织方式,优化企业决策水平。解决中小企业决策惯性、主观性和集中性的关键是需要创新企业的组织方式,通过组织方式创新促进企业决策方式的改进。对于已经创业步入成长或者成熟阶段的中小企业,需要重新梳理组织架构,按照现代企业治理方式,将逐步演化的非规范企业组织过渡到相对规范的现代企业组织,并通过组织创新明确不同层级、部门、单位的职权,在制度框架内明确不同主体的决策权限。按照权责对应的基本原则,构建科学的决策体系,对于不同类型、属性和层次的问题交由具有相关权限的决策者,并明确决策者最终决策的相关程序和方式,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加强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利用专业的咨询机构、技术服务商、供应商等,帮助企业解决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问题,既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又有利于自身竞争优势的进一步强化。

第四,创新合作机制,促进激励约束结构的内化。激励约束问题的根源在于代理成本,解决激励约束问题的关键也是降低或者消除代理成本。中小企业主作为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对投资收益具有最终的分配权和收益权,也承担相关的经营损失,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在产权制度完善的条件下无需过多的激励,对于处于“非执行地位”的其他投资人来说,较高的投资回报可以对其有效激励,其需要对“在位”的企业主予以适度的监督,以避免投资损失。债权人关注投资的风险和收益,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适度参与是其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而较高的抵押资产和担保方的实力可以有效地激励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对于员工的激励和约束是中小企业激励约束结构的核心问题,它需要在传统委托代理方式的基础上创新机制,通过企业内创业、收益共享、虚拟股份等多种方式,将原有资本所有者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外激励和他激励朝着内激励和自激励转变,将外部约束融入制度约束和个人约束之中。

五、结 论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形成结论如下。

★改革开放后中国中小企业的持续成长是中小企业持续创新的结果,通过对政策红利和资源红利的利用,中国中小企业迅速成长,而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以后,由于资源红利的不断下降,中国中小企业亟须朝着管理红利、技术红利和治理红利促进持续成长的方向转型。

★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是客观存在的,且治理结构是具有更加一般性的概念,中小企业治理结构包括产权结构、激励约束结构以及决策机构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产权结构是治理结构的基础和根基,决策结构决定了中小企业成长中的重大决策问题,激励约束结构保证了对不同资本所有者的作用方式。

★为促进中国中小企业持续成长,需要针对现阶段中小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强化法律层面的产权保护问题,并通过创新企业内部的产权合作机制,以组织创新和合作机制创新促进中小企业激励约束结构的改善,以实现治理结构与中小企业持续成长相匹配。

① 数据来源:国际劳工组织,http://www.ilo.org。

② 数据来源: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9-2010,第117页。

③ 数据来源:工商总局办公厅、综合司,2015年上半年全国市场主体发展、市场监管、消费维权有关情况,国家工商总局门户网站,http://www.saic.gov.cn/zwgk/tjzl/zhtj/xxzx/201507/t20150715_1

58914.html,2015年7月15日。

④ 数据来源:国际劳工组织,http://www.ilo.org。

⑤ 数据来源:孙婷,余东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要素价格关系研究——基于中国28个制造业行业的实证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16年第5期,第10~19页。

⑥ 详见陈彬,制造业生产要素成本的变化,影响及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16年第3期,第14~18页。

[参考文献]

[1]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R.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J]. Economica,1937,4(16):386-405.

[3] Penrose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4] Prahalad C.K,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Boston (MA),1990: 235-256.

[5] Berle A.A,Means G.C.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M]. Macmillan Publishing,New York,1932.

[6] Jensen,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October,1976,3(4):305-360.

[7] 錢颖一.企业的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结构改革[J]. 经济研究,1995(1):24.

[8] 吴敬琏. 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215.

[9] 林毅夫,等.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82.

[10] Catherine M. Daily,Dan R. Dalt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2,7(5): 375-386.

[11] Ehikioya B.I.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evidence from Nigeria[J]. Corpo-rate Governance,2009,9(3): 231-243.

[12] Rebeiz,K. and Salameh,Z.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Construction [J]. Manage-ment,2006,22(1): 20-26.

[13] Sanders W.M.G,Carpenter M.A.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firm governance: The roles of CEO compensation,top team composi-tion,and board structur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41(2): 158-178.

[14] Suto M. Capital structure and investment behaviour of Malaysian firms in the 1990s: a stud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before the cri-sis[J]. 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3,11(1): 25-39.

[15] Daily C.M,Dollinger M.J.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ownership structure in family and professionally managed firms[J]. Family business review,1992,5(2): 117-136.

[16] [美]約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何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73-74.

[17] Edwin Mansfield,E.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Rate of Imitation [J]. Econometrica,1961(4): 741-766.

[18]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25.

[19] 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0.

[20] 锁箭.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96.

[21] 陈彬. 制造业生产要素成本的变化,影响及对策[J]. 宏观经济管理,2016 (3): 14-18.

[22]巴曙松.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中国现状及亚洲实践(2013)(金融转型中的小微融资创新)[R].2013:15-17.

[23] Theodore W. Schultz.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3):1-17.

猜你喜欢
治理结构中小企业创新
探讨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基于院校治理的管理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公司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