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
摘 要川南民族地区作为长江流域上游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其经济发展状况一直深受国家重视,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提出更是为川南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通过剖析川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结合SWOT分析模型认清其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此为进一步提高川南民族地区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效率效果提供战略建议和策略参考,从而促进发展川南民族地区经济,促进民族团结和繁荣。
关键词川南民族地区;长江经济带建设;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2-0061-05
一、引 言
中科院地理所等机构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关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1992 年 6 月,国务院召开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座谈会,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战略构想。发展长江流域经济被作为国家战略思想提出;此后,国家有关部门及长江沿岸省市又多次提出长江流域的经济合作。总体来看,这些战略的实施并不理想、也不连贯,经济合作不成功。
2014年9月12 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 号),指出: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有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有利于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作为我国区域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再次掀起了研究热潮。四川地区作为长江经济带流域的大省和长江经济带的一个经济增长极,其发展程度对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起着联动以及带动的作用。并且,四川又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不让一个少数民族同胞掉队”,这又是党中央的庄严承诺。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要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及民族地区的三个积极性”。川南地区作为四川一个民族聚居区,其融入长江经带发展,“有利于形成川南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有利于促进川南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挖掘川南民族地区(主要指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宜宾市、泸州市以及各自下属区县中的民族聚居区、乡镇)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而随着“两带一路”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之长江流域的交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均为川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在这一宏观背景下,川南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抓住这一难得机遇来促进自身社会经济建设已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本文旨在对川南民族地区实际情况进行SWOT分析,全面分析其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过程中的优劣、机遇以及挑战,在此基础上对其明确地进行战略选择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从而为川南民族地区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有效的切入点。
二、川南民族地区融入长江经济建设带建设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从区位来看,川南民族地区地处四川南部,上接成渝经济圈,下接昆明貴阳经济圈,是沟通西南三省一市的重要节点。同时,这些民族地区具有自身的比较优势,如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政策优势等。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资源储量丰富
作为川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攀枝花市,其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富甲天下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现已发现矿种76种,已探明储量得到开发利用的45种。探明的钛资源占世界第一位,钒资源占全国第一位、世界第三位。拥有全国98%的钪和1/3的钴、铬、镍资源。水能资源可开发量达410.1万千瓦,每平方千米占有年均发电量365.19万千瓦小时,为全国的17.7倍。同时其还具有丰富的光热、风力等清洁能源。凉山州地处中国著名的攀西裂谷成矿带,矿产资源富集,主要矿种中黑色、有色金属和稀土有较大规模储量,居全省首位。宜宾市具有储量巨大的漫滩砂、砾石以及蕴藏量丰富的天然气、石油和石灰石。同时,宜宾也具有丰富水力资源和植被资源。
2.旅游开发潜力大
川南少数民族地区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差异明显加之适宜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拥有独特的地质地貌条件。这些造就了川南地区壮丽的高山峡谷、激流瀑布、绿草茂林等自然景观,例如泸州方山、洞窝以及宜宾的蜀南竹海、川滇边境的泸沽湖等知名的旅游胜地。另外,泸州、宜宾地区均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3.劳动力成本低廉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四川省人口总数8 041.82万人,位列全国第四,其中15~64岁人口数为5 796.62万人,占比72.08%。充足的劳动力人口给川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建设带来了人口福利,大大的降低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运营成本。
4.国家政策优势
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政策支持。四川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民革四川省委提出的《在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精准扶贫工程的几点建议》被列为重点提案,大大促进了四川省在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进程,有利于确保对川南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另外,四川民族地区同时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川南经济一体化战略性政策的支持。同时,在金融、税收、商业贸易以及开展经济合作方面都具有特殊优惠政策,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具有相对优势。
(二)劣势分析
1.区域基础设施落后
川南民族地区自然地理位置偏远,地势起伏较大,交通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而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川南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城市功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亟待完善。
2.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风险较大
川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的凉山州地区受其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主要支柱产业为农业,而二三产业均比较薄弱。攀枝花地区过度依赖第二产业。而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将大大增加经济发展的风险。
3.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川南民族地区大部分属于长江流域的源头区,生态结构丰富、稳定。但近年来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掠夺式开发,导致部分地区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另外,一些地区还出现了许多高耗能、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企业,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4.科教文卫资源缺乏,人才资源“入不敷出”
川南少数民族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科教文卫发展有限。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导致外出求学的知识分子回流意愿低,优秀人才数流失大于流入,最终使得川南地区人才素质普遍较低,严重地抑制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三)机遇分析
1.建设战略支撑机遇
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与沿海经济带建设战略相比更加能够牵引内陆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發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所带来的长江流域交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给川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众多机遇。
2.产业转移转型升级机遇
“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四川经济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如今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四川的经济增长具有后发优势,其GDP“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国前列。整体的发展有利于带动部分同样得到发展,在整个四川省处于迅猛发展的趋势下,川南民族地区可以切实抓住机遇,顺势而上,充分挖掘自身经济发展潜力。
3.旅游品牌开发机遇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大,旅游品牌逐渐打响。近年来,四川省旅游投资持续活跃,投资规模稳步增长,直接推动了四川旅游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四川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4.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重要实施区域。”川南民族地区城镇化率较低,城镇化空间巨大。
(四)挑战分析
1.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
部分川南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如攀枝花市、凉山州等地区第二产业过于庞大,尽管其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产业结构调整不尽合理、产业优化升级缓慢等问题。
2.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的挑战
川南地区如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半期,大力发展制造业推进工业化,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川南少数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但是工业化发展势必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资源浪费、生态污染等。如何权衡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推进低碳产业、环保产业,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将是川南民族地区面临的重大挑战。
3.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挑战
川南地区地理区位、资源分布、工业化程度等差异明显,即使同样作为民族地区,也难免导致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产生。根据2015年四川各市GDP数据显示,宜宾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较好,GDP总量在1 500亿元以上,泸州、凉山州居其次。攀枝花地区较为落后,GDP总量不足1 000亿元。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样也会制约相互之间的经济往来合作,如何协调各区域之间的资源分配、统筹平衡发展也是川南地区面临的挑战。
4.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的挑战
随着川南地区旅游业、工业、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程度进一步加深,“对于交通网络建设、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日渐提高”。而基础建设不配套与日益加快的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将严重制约和阻碍川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将成为今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三、川南民族地区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战略选择
综上所述,川南民族地区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过程中既存在优势和机遇,也面临着劣势与挑战。在SWOT矩阵中,利用优势—机会(SO)组合、劣势—机会(WO)组合、优势—威胁(ST)组合以及劣势—危险(WT)组合策略进行分析,可得出不同组合下应采取的发展策略选项(见表1)。
(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防止产业结构单一
川南民族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起步晚、程度低,在初期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就全国来说,国家统计局(2015)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下滑明显,个别地区甚至出现“断崖式”回落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地区的经济结构都普遍存在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或者过度依赖当地自然资源、某项支柱产业支撑经济发展。而产业结构的单一势必增大发展风险,在其支柱产业受挫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立竿见影。为了规避发展风险,川南少数民族地区势必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由单纯追求GDP快速增长向注重自然、社会、经济和谐一体化发展转变。针对一些工业基础薄弱、城镇化程度较低、经济总量低但生态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应大力引导其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类似宜宾、泸州等市的少数民族地区,应采取创新融合的方式将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当地支柱产业和旅游业中,打造“产业+民族”旅游品牌,推动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发挥好特殊政策战略优势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深受国家扶持,并给予民族地区许多优惠政策。川南民族地区应该充分有效利用这些政策优势,最大限度地服务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努力将政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例如,在教育方面,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给予了高考加分的政策奖励,并对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学生进行多方面补助和优惠,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经济方面,由国务院、经国家民委于1993年发布,并在2016年发布修订决定的征求意见稿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对促进城市少数民族经济起着巨大作用。川南民族地区应合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主动与周围发达经济区、城镇相融合,并在融入现有建设中更好地保存和发挥民族特色优势,利用民族品牌或地理品牌,为自身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机遇。
(三)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发展外向型经济
川南民族地区深受成渝经济圈、滇中城市经济圈以及黔中经济区三大经济区辐射,具有巨大的地理战略优势。而成渝经济圈、滇中城市经济圈均定位国际化路线,且已发展了相当规模的国际化程度,并且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川南民族地区应顺势利用“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提升自身外向型经济水平,适时融入三大经济区的发展潮流,从而全方位多角度带动自身经济发展。
(四)促进信息交流,积极利用现代技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今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的环境下,川南民族地区应积极主动吸收、利用新兴技术作用于当地产业的发展。例如,通过移动互联、物联网技术作用于当地农业耕作,通过“互联网+农业”进行精细化、科学化生产,以促进粗放型农业转型;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旅游业市场进行科学分析,作用于改善当地旅游资源的利用状况与旅游业的发展。
(五)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
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区位、自然条件等原因,使得其经济发展必须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地挖掘自身比较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凉山州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其彝族文化特色发展文化旅游,攀西地区运用其“金三角”、“聚宝盆”气候优势发展农业生产,打响“全国芒果、石榴、葡萄最适宜产区”品牌,服务长江经济带的巨大市场;川南民族地区一些海拔差异明显,气候垂直变化显著的地區,大力发展反季节有机果蔬等特色产品。
(六)加快健全体制机制,促进市场规范发展
川南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人口基数庞大,文化产业及市场经济发展起步晚、程度低,加之受一些传统民族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这使得川南部分民族地区思想观念依旧相对保守,法治思想比较薄弱,市场经济意识淡薄。但在当下改革开放程度日益加深的国内环境以及国际一体化趋势加强的国际环境的驱使下,需要进一步提高川南民族地区市场化程度,结合国家“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思想,以市场为导向,资源要素为驱动,科技创新为动力,体制机制的健全为保障。进一步解放川南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健全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提高川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活力。
(七)加快教育建设发展,引进国际化中外合办高校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崛起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外高校纷纷在华开设分校。例如2015年在汕头创办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昆山杜克大学、温州肯恩大学。这些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都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目前在内陆地区办学的中外合作高校几乎没有。内陆地区一方面受制于国际化水平不高的缺陷,另一方面受制于社会经济吸引力的缺乏。纵观国际名校发展史,其中不乏一些顶级名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并非该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例如,八所常春藤盟名校之一的普林斯顿大学位于新泽西州的一个名为普林斯顿的小镇上。在过去几百年中,该地区仍旧保持一派“田园风光”,如今被划入“村里大学”的范畴。由于这些地区平静而舒适的生活与教学环境、低廉的生活成本等“郊区因素”的影响,这些地区的“郊区大学”成为做学问的理想之地,并获得了极高的学术造诣,留住了大量优秀人才。因此,川南民族地区同样可以依托其“郊区因素”优势,拓展其城市职能,引进国内外各大高校的分校落户。一方面,可以吸收海内外人才集聚;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其历史、文化特色优势,带动经济全面发展。
(八)发挥优势,吸引外资
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很多产业外资吸引力不够、穿透率较低,但是由于其自然地理资源、历史文化等优势较其他地区明显,例如采矿燃料业、水利水电业、住宿餐饮业等产业中,民族地区的外资穿透度明显高于非民族地区。在一二线城市以上产业发展处于饱和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地区在这些产业却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特有的比较优势,川南民族地区可以有力地利用外资,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人才,加速川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
(九)保护生态,积极参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川南民族地区地处长江上游多条支流汇集流域,生态环境条件优越,使之不仅成为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是川南民族地区特有的发展要素。但该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突出,生态保护的任务艰巨。川南民族地区要想顺应长江经济带建设潮流,必须明确自身在长江流域的生态定位,积极参与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努力做到在加快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积极探索全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推动川南民族地区构建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
(十)建立川南民族地区经济带,给予税收、创业、创新、企业落户等优惠政策,促进其发展,以自身的发展建设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
为了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甚至可以考虑设立川南民族特区,借鉴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模式进行管理。
(十一)建立川南民族地区—成渝—贵昆经济圈
把川南民族地区的发展同成渝经济圈、贵昆经济圈的发展融为一体,让成渝经济圈、贵昆经济圈的发展带动川南民族地区的发展。
(十二)实行对口支援、结对子和精准帮扶制度
让四川经济发达的成都、绵阳、自贡等地区对川南民族地区实行对口支援、精准帮扶,让经济发达的成都、绵阳、自贡等地同川南民族地区结对子,以经济先进地区带动经济落后地区的方式,促进川南民族地区发展。
(十三)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把资源更多地投入到川南民族地区,实现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和地区均衡发展。
(十四)实行走出大山制度
川南民族地区丘陵多,山高,不利于发展经济,生产率比较低下,可实行山高地区人口迁到地势平缓的地区,建立民族地区新兴城镇,促进经济发展,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农林牧渔生产,提高生产率和产出水平,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和工业化水平。
(十五)大力发特色民族工业
致力于民族特色工业发展,以具特色的民族工业提高竞争力,实行差异化工业发展,规避技术水平不高,不具竞争力的、其他地区都有的同质工业。
[参考文献]
[1] 刘镇. 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的SWOT分析及区域战略选择[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8(6):130-137.
[2] 许察金. 四川宜宾加快融入“两带一路”发展战略对策分析[J]. 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6(1):6-12.
[3] 程玲俐,吴铀生. 四川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6):223-226.
[4] 杨继瑞,李月起,汪锐. 川渝地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J]. 经济体制改革,2015(4):58-64.
[5] 虞孝感,王磊,杨清可,等. 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背景及创新发展的地理学解读[J].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1):1368-1376.
[6] 巨栋. 长江上游泸州港建设及周边流域发展思考[J]. 港口经济,2015(11):27-28.
[7] 方创琳,周成虎,王振波.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与分级梯度发展重点[J].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1):1398-1408.
[8] 李忠斌,李军. 长江经济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选择——基于13个自治州的主因子分析[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2):127-133.
[9] 杨经纬,李军,王成成. 长江经济带少数民族扶贫思路的转向研究[J]. 民族论坛,2015(2).
[10] 刘毅,周成虎,王传胜,等. 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若干问题与建议[J].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1):1345-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