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霞 王志增 朱启航
摘 要:运用偏离-份额模型从区域和行业两个维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省区的比较优势产业及各个产业的比较优势地区进行双向识别。研究结果表明:丝路经济带沿线省区工业优势产业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基础薄弱;各省区工业优势产业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且发展极不均衡。为此,各地应明确优劣势,精准产业定位,实现错位发展;积极培育四川作为西南、陕西作为西北的两个增长极,发挥其带动作用;合理化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工业结构,改变其资源密集型单一产业结构的局面。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比较优势;产业定位;偏离-份额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7)02-0017-10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新世纪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战略。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增速放缓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提振经济的重要路径。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我国中西部各省区,由于地理位置毗邻、资源相似度高,在建设过程中难免出现产业布局重复雷同、各地区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不利于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和各省区的协调发展。因此,运用科学方法对丝路经济带沿线各省区的优势产业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空间优化,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便于各省实现精准产业定位,进而实现产业和区域的双重协调发展。
一、文献回顾
(一)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优势产业、产业空间布局的理论研究
郭爱君 等(2014)基于经济带、沿线国家、节点城市三个层面分析了各自优势产业及特点,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产业空间布局战略思路[1]。谭林 等(2013)实证分析了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的西部五省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认为各地应发展符合自身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产业,以促进城镇化进程[2]。卫玲 等(2014)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功能是解决资源的空间配置问题,产业是资源配置的经济结果和外在表现,是丝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支撑点,因此,识别各地区优势产业,使之有效融入经济带建设,可以避免产业同构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3]。卫玲 等(2014)在另一篇文章中分析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理论基础,指出合理的产业布局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关键作用,丝路经济带上产业的区位选择应考虑人口集聚、交通干线集聚等作用;其进一步指出,各成员国应实行基于比较优势的专业化生产,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格局[4]。高新才 等(2015)利用城市流模型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30个城市的经济联系功能及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外向部门的区位熵、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总体偏低且呈现东高西低格局,西部段中心城市的作用不够突出,较多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结构不合理[5]。任海军 等(2016)通过计算区位熵矩阵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段主要节点城市进行了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段各城市的产业结构总体相似性较大,差异化产业发展思路尚未形成,同质性竞争较为激烈[6]。
(二)偏离-份额模型对产业分析的应用研究
偏离-份额法是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常用统计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将某一研究地区的经济指标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可加总的分量,即参照区域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unn,1960)[7]。由于区域经济指标常以产业指标(加总)表示,因此众学者多运用此方法进行地区产业分析。一类文献集中分析了对目标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鲁奇,2008;万庆,2013;李波,2013)[8-10];一类文献聚焦于空间单元的产业竞争力分析(钟锡石,2014;李艳玲,2013)[11-12],另有文献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差异(韩国珍,2013)[13]。新近文献多利用拓展的空间偏离-份额模型分析区域产业发展与空间变动(Mayor et al.,2008;Zaccomer,2006;洪世键,2009;黄顺魁,2013)[14-17]。
从已掌握的文献来看,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探讨,实证文献不多见;新近研究以丝路经济带上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对产业发展关注不够。利用偏离-份额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要么运用传统模型,要么运用空间模型,研究方法单一,且研究对象多针对单一空间单元(省份)的某项产业的评价,采用多单元比较分析的较少。针对既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基于区域-行业双向维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优势产业进行识别,以期回答“产业的优势区域(区位优势)在哪”和“区域的优势产业是什么”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偏离-份额传统模型和空间模型相结合,将空间交互作用纳入传统模型,对区域增长公式进行双向分解(Nazara et al.,2004;吴继英 等,2009)[18-19];从地区细分和工业行业细分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对“地区的优势产业”和“产业的优势地区”进行雙向厘定。
二、“地区的优势产业”与“产业的优势地区”之理论辨析
现有研究将两者混为一谈,笔者认为“地区的优势产业”和“产业的优势地区”实际上是存在差别的。
比较优势的概念来源于国际贸易理论。李嘉图将比较优势的来源界定为劳动生产率差异,赫克歇尔和俄林进一步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他们认为产品的成本差异不仅仅来源于劳动生产率,更有可能来源于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因此,一国或地区应该根据自身资源条件(从生产要素供给情况)生产那些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成本较低),获得竞争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地区的优势产业应该是那些可以有效利用该地区的资源条件,从而能够以更低廉的成本生产某种产品,并且在市场上获得较高占有率的产业。地区优势产业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
产业的优势地区即产业的优势区位,早期研究将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混为一谈,近期学者们开始关注到两者的区别,出现了大量针对某一具体产业分析其区域优势的研究。李凤(2012)分析了我国苹果产业的比较优势区域,结果表明,陕西、山西、辽宁、山东、河北5个省具有明显的地区生产优势,河南省和甘肃省不具有地区生产优势[20];夏学英 等(2012)应用区位商方法对各省市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水平和比较优势进行了判断[21];丁吉萍(2011)分析了全国31个省份2003年到2009年的林业三次产业的区位比较优势及其变化[22]。由此可以看出,产业的优势地区主要通过设定某些标准来判断产业的地区分布,以此来分辨哪些地区是该产业的优势区位。
三、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一)模型设定
借鉴吴继英 等(2009)[19]的研究,本文对区域增长公式进行双向分解,以便对“产业的优势地区”和“地区的优势产业”分别考察。
模型一:分析“产业的优势地区”
基于增长率:
rtij=rt+(rit-rt)+(rtij-rit) (1)
基于份额:
etij-e0ij=e0ijrtij=e0ijrt+e0ij(rti-rt)+e0ij(rtij-rit)(2)
其中,rt=(et-e0)/e0,表示背景区域经济总量的变化率,即经济增长率;rit=(Eit-Ei0)/Ei0表示背景区域第i产业的增长率;rtij=(etij-e0ij)/e0ij表示目标区域j省份第i产业的增长率。现对等式(1)右边各项进行如下定义:
rt:为国家增长分量,为了更能体现背景区域的代表性,本研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份的24个行业的就业总人数来计算,此分量是测度各地区增速的参照标准。
(rit-rt):为产业-国家结构分量P1,表示行业i与背景区域所有部门的增速差异。其值大于0,表明i部门的增长超过背景区域相关行业的平均增长(i部门增长速度高于“丝绸之路”经济带10个省份24个行业平均增长速度),即i产业是快速增长的产业,或者说行业i具有行业增长优势。如果一个地区大部分产业的增长速度快于背景区域,则称该研究区域的产业结构为“有利于增长的结构”[19]。
(rtij-rit):为区域-产业竞争分量D1,表示行业i在区域j与该行业间的差异。其值大于0表示产业i在区域j上具有区位比较优势,产业竞争力强。
产业-国家结构分量(rit-rt)和区域-产业竞争分量(rtij-rit)为正且其值越大,表明i产业不仅快速增长且j地区是i产业的优势地区,据此可以判断“产业的优势地区在哪”。
模型二:分析“地区的优势行业”
基于增长率:
rtij=rt+(rtj-rt)+(rtij-rit)(3)
基于份额:
etij-eoij=e0ijrtij = eoijrt+eoij(rtj-rt)+eoij(rtij-rjt)(4)
對等式(3)右边各项进行定义:
rt:定义与前文相同,此分量是测度各地区(行业)增速的参照标准。
(rtj-rt):区域-国家结构分量P2,表示区域j与背景区域的增速差异。其值大于0,表明区域j的增长速度超过背景区域的平均增长速度,即区域j具有地区增长优势。
(rtij-rjt):行业-地区竞争分量D2,表示区域j在行业i与该地区平均行业间的差异。其值大于0,表明区域j在行业i上具有比较优势。
区域-国家结构分量(rtj-rt)和行业-国家地区分量(rtij-rtj)为正且其值越大,表明区域j不仅具有增长优势(高于背景区域),而且地区j在产业i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据此可以判断“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
模型三:对模型一的空间拓展
考虑到空间相互作用(空间效应)后,用r′it代替r it,
基于增长率:
rtij=rt+(r′it-rt)+(rtij-r′it)(5)
基于份额:
etij-e0ij=e0ijrtij=e0ijrt+e0ij(r′it-rt)+e0ij(rtij-r′it)(6)
对分解式(5)各项的定义与解释:
rt:定义同前文,此分量是测度各地区(行业)增速的参照标准。
(r′it-rt):邻近产业-国家结构分量P′1,表示相邻产业①的空间增长速度r′it②与背景区域增长速度rt的差异。其值大于0表示相邻产业的空间增长速度高于背景区域增长速度,相邻产业发展对产业i有积极影响。
(rtij-r′it):区域-邻近行业竞争分量D′1,表示行业i在区域j的真实增长速度与邻近产业增长速度的差异。其值大于0代表行业i在区域j的真实增长速度高于邻近产业增长速度,行业i在区域j中具有比较优势,是该区域中发展较快的产业。
模型四:对模型二的空间拓展
基于增长率:
rtij=rt+(r′jt-rt)+(rtij-r′jt)(7)
基于份额:
etij-e0ij=e0ijrtij=e0ijrt+e0ij(r′jt-rt)+e0ij(rtij-r′jt)(8)
对分解式(7)各项的定义与解释:
rt:与前文相同,此分量是测度各地区(行业)增速的参照标准。
(r′jt-rt):邻近区域-国家结构分量P′2,表示相邻省份的空间增长速度r′jt与背景区域平均增长速度rt的差异。其值大于0表示相邻省份的空间增长速度高于背景区域增长速度,相邻省份发展对地区j有积极影响。
(rtij-r′jt):行业-邻近区域竞争分量D′2,表示地区j在行业i的真实增长速度与邻近地区增长速度差异。其值大于0代表地区j在行业i的真实增长速度高于邻近地区增长速度,地区j在行业i中具有比较优势。
(二)数据来源
鉴于丝路经济带建设更多涉及工业部门,本文将研究对象确定为丝路经济带沿线省区的主要工业部门。
地区选取。外交部联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于2013年12月14日召开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座谈会,会上将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省份范围初步划定为陕、甘、青、宁、新、川、渝、滇、桂九省(市),加上新近扩容的内蒙古,本文据此确定研究范围为上述10省(市)。
行业选取。鉴于我国行业分类标准自2011年重新修订,结合《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对工业部门的划分,本文选取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4个采矿业部门,农副食品加工业等20个制造业部门,共计24个部门作为对工业部门的划分。剔除了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等具有较强区域属性的行业[17]。
指标选取。不同于国内学者常用的经济指标(如总产值、增加值等),本文选取各行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作为计算指标。就业指标无需考虑价格影响,更适合于分析时间跨度较大的部门增长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各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
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以2007年为基期,2014年为末期,从行业细分和地区细分两个角度分别计算2007—2014年丝路经济带沿线10省(市)的传统静态和空间偏离-份额结果,并对传统模型和空间模型的实证结果进行对比。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产业的优势地区识别
1. 传统模型的分析结果。基于行业角度,分析每个工业部门的比较优势地区。识别一个行业(比如行业i)的比较优势地区,首先行业i在该地区的总增长额G必须大于0,表明行业i在该地区是增长的产业;其次,行业i在该地区的总偏离分量(P1+D1)应该大于0,表明行业i在该地区的实际增长额高于以全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衡量的增长额;最后,区域-产业竞争分量D1应该大于0,表明行业i在区域j的增长高于行业i的全国平均水平。上述各正值越大,比较优势越明显。由于在计算期间国家分量r均为正,因此,我们只需关注总偏离额(P1+D1)和区域-产业竞争分量D1的变化。
根据上述判定标准,由表1可以看出,2007—2014年,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而言,总偏离大于0的地区有内蒙古、云南、陕西、重庆、青海和新疆,表明这几个地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增长速度高于丝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平均增长速度;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5省份的产业-国家结构分量均为负值,区域-产业竞争分量为正,表明这几个省份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上虽不具有行业增长优势,但是区位优势明显。类似的,甘、青、陕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桂、川、蒙、渝的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陕、滇、新、蒙的烟草制品业;渝、桂的造纸和纸制品业;陕、宁、蒙、新、桂、青的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新、川、陕、渝、滇的化学纤维制造业;桂、新、陕、川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四川、广西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陕西的仪器仪表制造业都具有明顯区位优势,而不具有行业增长优势(P1<0,D1>0,且P1+D1>0)。
四川、新疆、陕西、宁夏、青海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既具有行业增长优势也同时具有区位优势(P1>0,D1>0,且P1+D1>0),与此相类似的有四川、重庆、陕西、宁夏、青海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四川、云南等十省的食品制造业;川、桂、滇、渝、青的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新、蒙、青、宁、渝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川、渝、蒙、新的医药制造业;广西、新疆等七省的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川、桂、宁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川、渝等九省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川、渝、桂、滇等省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优势较为明显。
2. 空间模型的分析结果。基于空间模型的分析,仍然要求行业i在该地区的总偏离分量(P′1+D′1)应该大于0,表明行业i在该地区的实际增长速度高于背景区域工业平均增长速度;其中邻近产业-国家结构分量P′1大于0,表示相邻产业发展对产业i具有积极影响,产业i具有空间结构优势;区域-邻近产业竞争分量D′1大于0,表明行业i在区域j的增长高于其相邻行业的空间增长速度,从而行业i在区域j中具有空间竞争优势。
根据空间模型计算的结果(见表2)可以看出,2007—2014年,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而言,内蒙古、云南、陕西、重庆、青海和新疆的增长速度高于丝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平均增长速度,但是其中内蒙古等五省的空间结构分量为正,而空间竞争分量为负(P′1>0,D′1<0),只有云南省的空间结构分量和空间竞争分量均为正。这一结果表明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上,云南的区位优势明显。同理,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只有宁夏同时具备空间结构优势和空间竞争优势,蒙、桂、川、滇、陕、青、新则只具有空间结构优势,不具有空间竞争优势。
同时具备空间结构优势和空间竞争优势的还有宁夏、青海的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陕西的化学纤维制造业;新疆的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内蒙古的金属制品业;宁夏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广西、重庆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 结合传统模型和空间模型的产业的优势地区识别。为了精准地识别出各个产业的比较优势地区,我们结合传统模型和空间模型的分析结果,对于某个具体的行业而言,认为总偏离量越大,且在两个模型中竞争分量始终为正的省份是该行业的强优势地区,而在两个模型结果中总偏离量都大于零的省份视为该行业的弱优势地区。汇总结果如表3所示。
(二)地区的优势产业
1. 传统模型的分析结果。基于地区角度,分析每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
根据同样的原理,识别一个地区(比如地区j)的比较优势行业,首先,该行业在地区j的总增长额G必须大于0,表明该行业在地区j是增长的产业;其次,该行业在地区j的总偏离额(P2+D2)应该大于0,表明该行业在地区j的实际增长额高于以全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衡量的增长额;最后,行业-地区竞争分量D2应该大于0,表明地区j在行业i的增长高于区域j的平均水平。上述各正值越大,地区j在行业i上的比较优势越明显。
根据上述判定标准,表4列出了丝路经济带沿线各省居于前三位的优势行业。可以看出,2007—2014年,内蒙古的优势产业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在10省区中位列第一)、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位列第二)、金属制品业(位列第二);其次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这些行业在10省区中均位列第三,其中除了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只具有区域增长优势,而不具备行业比较优势外(P2>0,D2<0),其余行业均在内蒙古既具有区域增长优势也具有行业比较优势(P2>0,D2>0)。
广西的优势产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位列第一);造纸和纸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位列第二);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位列第三)。其中,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具有区域增长优势和行业比较优势,其余行业只具有区域增长优势,而不具备明显的行业比较优势。
重庆的优势产业是造纸和纸制品业(位列第一);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位列第二);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位列第三)。其中,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仅具有区域增长优势而不具备行业优势外,其他行业均具有区域增长优势和行业优势。
四川的优势产业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上述行业均在丝路经济带沿线十省区中位列第一;位列第二的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其中,除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仅具有区域增长优势外,其余行业同时具有区域增长优势和行业比较优势。
云南的优势产业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位列第一);食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位列第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位列第三)。上述行业均只具有行业比较优势,而不具有区域增长优势(P2<0,D2>0)。
陕西的优势产业是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位列第一);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位列第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位列第三)。上述行业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仅具有区域增长优势而不具有行业比较优势外,其他行业都同时具备区域增长优势和行业优势。
甘肃的优势产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位列第一),但是该行业仅具有行业优势,而不具备区域增长优势。
青海的优势产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位列第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位列第三),且同时具备区域增长优势和行业比较优势。
宁夏的优势产业是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位列第二)、专用设备制造业(位列第三),且这两个行业同时具备区域增长优势和行业比较优势。
新疆的优势产业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位列第一);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位列第二)。上述行业仅具有行业优势而不具备区域增长优势。
从上述实证结果还可以看出,丝路经济带沿线10省区中,西南地区的四川在多个行业中都位居第一,表明四川工业基础较好,并且近年来已经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在包括通用、专用设备和电气机械制造业在内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及酒、饮料、烟草和食品制造业上发展优势明显。此外,陕西则是丝路经济带西北地区的工业重镇,在煤炭、石油、黑色金属等资源开采业,以及石油、黑色金属加工制品业方面居于领先地位。在丝路经济带沿线各省中,甘肃的工业表现最差,仅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具有优势,其余行业表现欠佳。
2. 空间模型分析结果。根据空间模型计算的“地区的优势产业”结果见表5。与表4的结果对比,可以看出,在考虑了空间影响之后,2007—2014年,各省份的優势产业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是相邻省份对其空间影响略有不同。其中,内蒙古、广西的优势产业都不具备空间结构优势仅具有空间竞争优势(P′2<0,D′2>0),即上述产业中相邻省份发展对内蒙古、广西没有产生积极的影响;重庆的优势产业中除了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仅具有空间结构优势而不具备空间竞争优势外,其余行业均同时具备结构优势和竞争优势;四川的优势产业均同时具备空间结构优势和空间竞争优势;云南的优势产业除烟草制品业具备空间结构优势而不具备空间竞争优势外,其余行业都同时具备空间结构优势和空间竞争优势;陕西的优势产业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仅具有空间结构优势而不具备空间竞争优势外,其余行业均同时具备空间结构优势和空间竞争优势;甘肃仅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同时具备空间结构优势和空间竞争优势;青海、宁夏、新疆的优势产业均仅具有空间竞争优势而缺乏空间结构优势。
3. 结合传统模型和空间模型的“地区的优势产业”识别。为了精准地识别出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我们结合传统模型和空间模型的分析结果,对于某个地区而言,认为总偏离量越大(且正),且在两个模型中竞争分量始终为正的行业是该地区的强优势行业,而把在两个模型结果中总偏离量都大于零的行业视为该地区的弱优势行业。汇总结果如表6所示。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从行业和地区两个维度对行业的优势地区和地区的优势行业进行双向识别,有利于丝路经济带沿线各省区进行精准产业地位,各自实现差异化发展,从而有效避免丝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的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
(一)主要结论
1. 丝路经济带沿线省区工业优势产业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基础薄弱。产业的优势地区识别结果显示,资源开发和原材料初级加工为主的重化工业部门在云南、甘肃、内蒙古、宁夏等地具有强比较优势;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等行业部门在四川、重庆、广西等地具有强比较优势;而先进制造业比如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等行业仅在个别省份具有弱比较优势。
2. 丝路经济带沿线省区工业优势产业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地区的优势产业识别结果显示,综合优势排名前三的工业产业中,内蒙古的强优势行业为煤炭开采、烟草制品、石油加工和炼焦、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有色金属冶炼、金属制品业;广西、重庆、四川的强优势行业大体集中在食品制造、酒饮料茶制造、黑色金属冶炼、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行业;云南的强优势产业为煤炭开采、食品制造、酒饮料茶和烟草制品;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优势产业集中在煤、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矿等资源开采业,此外,陕西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和电气机械制造方面也具备产业优势。可见,各省区的优势产业存在交叉重合,具有一定趋同性。
3. 丝路经济带沿线各省区工业发展不均衡。从前文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位于西南的四川、重庆、广西、云南的工业发展普遍好于位于西北的陕、甘、青、宁。四川在包括通用、专用设备和电气机械制造业在内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及酒、饮料、烟草和食品制造业多个行业中都位居第一,表明四川工业基础较好,产业比较优势突出。西南地区位于其次的是重庆,云南的工业发展较差。在西北地区,陕西则是丝路经济带的工业重镇,在煤炭、石油、黑色金属等资源开采业,以及石油、黑色金属加工制品业方面居于领先地位。居于其次的是新疆,其在黑色金属矿采选、化学原料及纤维制造、金属冶炼及压延等方面具有优势。在丝路经济带沿线各省中,甘肃的工业发展绩效最差,仅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上具有优势。青海仅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化学原料和制品业中具有优势;宁夏仅在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制品业中具有优势。
(二)对策建议
1. 积极培育四川作为西南、陕西作为西北的两个增长极,发挥其带动作用。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四川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食品制造、高端设备制造等行业在丝路经济带沿线各省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工业部门较为完整;陕西在烟草制品、仪器仪表制造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等行业居于领先地位,且同时具备区域增长优势(空间结构优势)和行业优势(空间竞争优势)。因此,可以让优势产业在上述地区优先发展、聚集,然后通过产业间的扩散、传导、支配等效应向周边地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整体发展。
2. 合理化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工业结构,改变其资源密集型单一产业结构的局面。一要提高地区产业配套能力,延长产业加工链条,通过资源型工业带动区内其他工业的发展,尤其是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二要提高现有产业技术含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要注意吸收引进先进生产技术,通过技术改造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动现有产业质量的全面提高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3. 明确优劣势,精准产业地位,各地实现错位发展。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的西北、西南各省(市)其自然资源大都较为丰富,但是也存在着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等制约因素,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较为严重。鉴于此,各省份应当立足于自身特色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在正确认清自身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同相邻省份实现错位发展。
注释:
①本文所指相邻产业是按照行业属性所分的相类似产业,比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就是相邻产业,都属于采矿业。
②关于行业空间增长速度的计算关键是空间权重的确定,用以权重计算的增长速度来修正传统模型中的行业增长速度。详细的计算过程可向作者索取。
参考文献:
[1]郭爱君,毛锦凰.丝绸之路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差异与产业空间布局战略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0-47.
[2]谭林,魏玮.产城关系视角下我国丝绸之路沿线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4(9):58-64.
[3]卫玲,戴江伟.丝绸之路经济带:超越地理空间的内涵识别及其当代解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39.
[4]卫玲,戴江伟.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机理与战略构想——基于空间经济学语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7):39-50.
[5]高新才,杨芳.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经济联系的时空变化分析——基于城市流强度的视角[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0-29.
[6]任海军,张虎平.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西北五省(区)主要节点城市产业结构空间差异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8-15.
[7]DUNN E S. A statistical and analytical technique for regional analysis[J].Papers of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60(6):97-112.
[8]魯奇,张超阳.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111-115.
[9]万庆,曾菊新.基于空间相互作用视角的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以武汉城市群为例[J].经济地理,2013(7):102-108.
[10]李波,张吉献.中原经济区区域产业结构时空差异研究——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与ESDA法[J].河南科学,2013(11):193-197.
[11]钟锡石,胡麦秀.湖南省农业产业区域竞争力分析——基于赣,鄂,皖,川和滇数据[J].中国农学通讯,2014,30(11):50-56.
[12]李艳玲.中原城市群产业竞争力的空间偏离-份额模型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6):162-166.
[13]韩国珍.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法[J].西北人口,2013(1):126-129.
[14]MAYOR M,L?譫PEZ A J. Spatial shift-share analysis versus spatial filtering :an application to Spanish employment data[J]. Empirical economics,2008(34):123-42.
[15]ZACCOMER G P. Shift-share analysis with spatial structure:an application to italian industrial districts[J].Transition studies review,2006,13 (1):213-227.
[16]洪世键.空间依赖性与地区工业发展:基于空间偏离-份额分析模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9):59-64.
[17]黄顺魁,刘琼.中国制造业就业的空间偏离-份额分析[J].产经评论,2013(2):30-41.
[18]NAZARA S, HEWINGS G J D. Spatial structure and taxonomy of decomposition in shift-share analysis[J].Growth and change,2004(35):476-490.
[19]吴继英,赵喜仓.偏离-份额分析法空间模型及其应用[J].统计研究,2009(4):73-79.
[20]李凤.中国苹果产业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6):397-399.
[21]夏学英,金艳春,李龙.我国旅游产业区域比较优势与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问题,2012(9):119-122.
[22]丁吉萍.中国林业产业区域比较优势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1.
责任编辑:张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