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敢/江苏省海门市副市长
加快结构调整 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陈 敢/江苏省海门市副市长
江苏省海门市滨江临海,区位独特,是环沪重要节点城市,也是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市。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要坚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创新力度,持续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壮大农业优势和特色产业。做好农业六大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做大做强海门山羊、四青作物、优质瓜蔬、花卉苗木等优势农业产业,推动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二是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园区。加快打造三厂星期七生态休闲农业综合园、智谷绿海生态农业园、海永现代休闲农业园、悦来农业科技综合园等市级重点农业园区;巩固提升八大南通现代农业标准园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扩大规模、提档升级,全年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4000亩。三是深化对接服务上海。加强供沪农产品基地和在沪销售窗口建设,新建一批主营上海的农业园区、专供上海的生产基地,打造上海农产品首选供应基地。放大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效应。立足“江海风情、田园风光”,整合旅游资源,精心设计包装,突出叠石桥购物游、蛎岈山航乐游、海永生态游、“羊家乐”田园风光游等四季旅游品牌,支持星期七、绿海智谷等争创省级乡村旅游集聚区,海永镇争创省级休闲旅游度假区,打造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重要集散地。
(二)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优势特色型、科技创新型、规模带动型和出口主导型的龙头企业。全年新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新培育南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家,新培育自营出口企业2家。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000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到35%以上。三是发展多种经营主体。重点实施智能家庭农场为主的培训行动计划,新培育家庭农场100家,新发展示范家庭农场12家,其中南通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6家,力争新增家庭农场经营面积5万亩以上。
(三)着力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一是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突出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将农田基础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园区建设、农村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二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启动建设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新建智能温室项目3~4个,新建物联网示范点3个。三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加快推进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培育南通市级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2~3家、海门市级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5家。
(一)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生态养殖的循环农业生产方式。积极培育“养殖场+农田、养殖场+沼气沼液+农田”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经营主体5个,培育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村1个,进一步提升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水平。
(二)大力发展绿色品牌农业。推进特色农业品牌化。重点在海门山羊、海门黄鸡、沙河猪、芋艿、洋扁豆、香芋等特色农产品中,鼓励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培育驰名商标和名牌农产品。推进品牌农业标准化。加快相关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完善,形成相应的标准体系。加大农产品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省级以上产业联盟的争创力度。
(三)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规模养殖场设施设备改造升级,配套建设畜禽养殖户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加大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新建大中型沼气粪便污水处理工程15处,新建沼气发电并网工程3处,80%规模养猪场实施沼气发电并网工程,进一步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薄弱环节,确保已建无害化处理中心正常运行。推进禁养区57家养殖企业的搬迁关停工作。全面实现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积极推广油菜机收,实现油菜秸秆还田。加大秸秆原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应用推广力度,提高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效率。
(一)加快特色镇村建设。围绕新型城镇化,促进中心镇和美丽乡村梯次发展。推进中心镇产业综合体建设,加快产城融合步伐。全力培育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家纺小镇”、临江生物医药科创园“科技小镇”、悦来“教育装备小镇”等特色小镇,尽快进入中国特色小镇行列。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分类有序推进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省级美丽乡村、传统村落保护、康居村庄、新型社区等示范项目建设。
(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开展沿公路、河道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和农村环境整治百日行动活动。结合造林绿化、农村道路提档升级、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水利工程等重点项目,全面推进农村绿化、道路亮化、村庄美化等工程,加快区域性中转站基础设施改造。深入开展省级“康居乡村”和“水美乡村”,“南通市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示范乡镇”和“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积极探索家纺业、农业绿色垃圾的能源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新路径,选择区域性试点,探索家纺、农业废弃物分类收集、综合利用新举措。
(三)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推动基础设施向镇村延伸、公共服务向镇村覆盖、管理功能向镇村辐射,提高城镇的承载能力和宜居程度。建设农村公路50公里,建设改造桥梁15座。疏浚县乡级河道17条(段)、完成土方80万方,对2.5公里县级河道进行塌方修复。实施第八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第二年度工程,完成8个村的水系沟通、河道清淤、护坡绿化、新建(维修)闸站等工程。
(一)千方百计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继续完善扶持政策,鼓励各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市财政仍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扶持村级发展物业项目,力争实现全市年营收入超35万元村全覆盖,超50万元村占60%以上,超70万元村占20%以上。全力推进经济薄弱村、区镇、帮扶部门三方合力购置物业项目工作,为经济薄弱村持续增收打下基础。
(二)想方设法拓展富民空间。
把促进转移就业作为重点,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注重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培育农村电商、农家乐、乡村旅游等农民收入新增长点。
(三)多方合力开展扶贫攻坚。
深入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原则,推行“供菜单”制度,精准施策到村到户。做好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动态管理监测工作。对建档立卡脱贫致富奔小康农户实行动态管理,加强低收入人口的监测。全市累计脱贫率达60%。做好低收入农户大病大灾防范保障工作。继续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缴纳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低收入农户抗病抗灾抵御能力,使低收入农户在大病大灾面前有保障。坚持开发式扶贫,支持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生活。做好整村推进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工作。
(一)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三权分置”。探索土地规模流转新模式,通过全市土地流转数据库建设、土地流转保险基金设立以及市场流入方准入机制等,结合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进一步激发土地资源活力,争创省级“三权分置”示范县。稳步推进农村“双置换”、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积累改革经验,争取在面上推广。
(二)创新城乡管理体制。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引导市级中心镇因地制宜、产城融合,推动设施完善、产业集聚、服务提升,加快向现代化小城市发展。鼓励各地探索符合实际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路径,构建成本科学分担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城镇常住人口落户率,全面推进居住证制度。依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合法权益。
(三)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完善投入机制。整合涉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等措施,拓展“三农”投资渠道。破解融资难题。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和再担保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鼓励在符合条件的区镇增设具有信贷功能的营业网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切实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引导保险公司增加险种、扩大覆盖面,提高农业规避风险的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