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推销员之死》

2017-03-24 19:03:22杨君
参花(下) 2017年6期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威利推销员

◎杨君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推销员之死》

◎杨君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曾获美国普利策奖,可见其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该部作品除了通过人物的个体悲剧对“美国梦”进行反思外,还展现出作者对人的生存环境与精神生态环境恶化的担忧,因此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推销员之死》,可以发现作者强烈的生态关怀意识,而这背后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推销员之死》 生态批评 人与自然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成名之作,该作品发表于1949年,之后连续演出742场,被称为是“战后美国最伟大的剧作”,曾获普利策奖、纽约剧评界奖和托尼戏剧音乐奖等大奖,这部作品也奠定了其创作者在美国戏剧界的大师级地位,为其赢得了国际声誉。

一、《推销员之死》的生态批评解读

(一)城市化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崩塌

米勒在《推销员之死》中通过主人公威利对居住环境的抱怨以及怀念过去居住环境的描写,表现出美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造成人与自然的分离,并影响人的精神健康的发展。威利一家原本住在郊区,周围树木成荫,拥有自己的花园,孩子能够尽情地在自然环境中玩耍。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郊区也被不断开发,建起了高楼大厦,威利的房子也被周围的公寓大楼围得密不透风,这让威利感觉自己像是被关在笼子里的动物,他说道:“在这儿人家把咱们困成这个地步。砖墙啊,窗子啊,窗子啊,砖墙啊。”这种变化让威利再也无法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也无法与自然亲密接触,威利埋怨街上挤满了汽车,后院连草都难以生存,更别提自己种蔬菜。他怀念过去和孩子在榆树下玩耍的场景,但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田园式生活在城市的快速开发下不复存在。威利谴责开发商“大砍大杀”,抱怨“可惜没把砍倒那些树的营造商抓起来”,“可惜没有一条反对造公寓房子的法律”,但这一切抱怨都挡不住人类扩张的步伐,导致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

(二)现代商业社会带来精神生态的失衡

人类社会在快速实现城市化的进程中,不仅人与自然的关系愈加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开始产生异化。尤其是现代商业水平愈发达,人们的逐利性便愈加凸显,这使得人开始物欲膨胀,推崇技术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充满功利性,人际关系更加冷漠,这种变化不利于人自身精神健康的发展,也造成社会精神生态的失衡。在《推销员之死》中,已经六十多岁的威利为了获得少得可怜的工资,不得不向以前老板的儿子霍华德祈求。但在霍华德眼中,威利毫无可以榨取的价值,也无视其一辈子为公司所做的贡献,因此他对这样一位老人的困苦视而不见,无情地拒绝了霍华德的请求。威利被拒绝后,感慨以前行业里是“相互尊重,相互关怀和知恩报德”的,但现在却是死气沉沉,“没有机会再谈什么友谊交情啦”。威利的朋友查利更是直接表明:“在这世界上唯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卖得掉的东西。”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仅靠利益来维系,一旦没有利用价值,人际关系便走向破裂。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失衡的背景下,人的精神生态也逐渐走向失衡,如威利的儿子哈比拥有自己的房子、汽车与女人,可以说在物欲上得到极大满足,但哈比本人却没有从中感受到幸福,而是发出“我还是寂寞呀”的感叹。

二、自然环境维度背后的社会困境

(一)社会价值观念扭曲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社会流行金钱万能论,认为只有拥有财富和权力,个体才能获得尊严和幸福,因此物质财富成为衡量个体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在《推销员之死》中,作者也对这种扭曲的社会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映,如查利提到人没有财富便没有社会地位,也没有朋友,但一旦有了“那些钱袋,他就大有人缘了”。在查利看来,男人存在的价值便是“出去发掘金刚钻”,这已经是衡量人生价值的首要标准。

(二)社会关系紧张冷漠

米勒所处的时代,美国社会盛行个人中心主义、利己主义,因此弱者成为强者获取利益的工具,一旦没有价值便遭到无情地遗弃,如霍华德对威利便像是“吃了桔子扔掉皮”。威利的妻子琳达对这种人际关系的冷漠感到不可思议,她认为丈夫将一生都贡献给了公司,而公司老板“竟然抛弃他”。威利怀念以前老推销员去世时,很多以前的同事、买主都会来参加他的葬礼,而现在一切都变了,威利以往在公司“人缘非常好”,现在却感觉到人们在疏远他。威利自杀后,除了家人和好友查利,没人来葬礼上悼念他。这种人际关系的冷漠在老板霍华德看来是十分正常的,认为“本来就是这么回事嘛”。

(三)社会政策制度残酷不公

受经济大萧条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经济依然不景气,社会就业问题严峻。威利作为底层人民的一分子,为了不失业,必须拼命工作,还得不断“超过别的家伙”才能不被淘汰。而整个社会缺乏有效的调控政策,物价飞涨,早已超出了一般平民的承受能力;社会教育成本也十分昂贵。威利为了给比夫交电讯课的学费,不得不当掉一根十分珍贵的、镶着钻石的表链。在巨大的社会生存压力下,底层劳工却没能获得任何保障,承受着恶劣的待遇,如威利为自己的公司工作了36年,曾为公司立下汗马功劳,但当他到了晚年,公司却不再发给他薪金,对他的生存困境丝毫没有同情。与“研究法律的”和“开药方的”相比,推销员这份工作“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由此可见,当时美国社会阶层差距巨大,精英群体与一般劳工群体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而威利的晚年因为缺乏社会保障,不得不借钱度日。

三、对诗意栖居之美的渴求

海德格尔说:“诗意的居住是作为人真正的存在。”这里的“诗意”是对人回归本真生存状态的描述,人需要靠近自然、回归本真,回到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原初状态,才能获得精神归宿,找到自己的本性。而人之所以“非诗意”,是因为人忘却了自己的本质存在,疯狂追求物质享受而沦为物质的奴隶。尽管现实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与诗意的栖居却越来越远,但人类自身有追求诗意栖居的本能,所以,阿瑟·米勒在《推销员之死》中也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诗意栖居的向往。

如在《推销员之死》中,威利听说哥哥在阿拉斯加买下森林时,他兴奋地叫道:“天啊,森林!我同两个孩子要到美妙的大自然里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威利也希望两个儿子遵照社会的价值标准,赚钱出人头地。但在提及美丽自然时,威利本能地想和家人回归自然生活,而不被商业社会的物质所奴役。他向往自己在乡下造一所房子,以此获得心境上的安宁。威利的儿子比夫也十分厌倦城市生活,并对牧场生活充满喜爱,他认为“没有比看到一头母马和一头新生的小马更叫人上劲儿的,没有比这更美的了”。比夫从自然勃发的生机中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愉悦。在剧作最后,比夫离开大都市选择去西部生活,也表明了作者对诗意栖居的一种渴望。

阿瑟·米勒经历了美国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时期,在当时美国为发展经济而牺牲了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崩溃,人在获取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尊严的代价,人们物欲造就的城市变成奴役人性的地狱。在米勒看来,商业社会成为异化人性的“疯人院”,而人要想重拾尊严,实现自我价值,必须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人获得精神归宿的唯一途径。米勒在《推销员之死》中展现出来的生态意识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推销员之死》是以他生活的布鲁克林区为背景的,米勒在成长过程中亲历了人与自然的种种变化,看到原本郊区田园式的房子被高大的公寓住宅代替,而在创作中,作者将这种变化以威利的视角展现给读者。米勒认为,保护自然并非仅仅是让人获得一个宁静的栖居之所,更是人类获得精神愉悦的根源,也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天人合一,才能确保人的全面发展。阿瑟·米勒以敏锐的触觉感知到现代社会人类发展的困境以及悲剧性,这对当今我国城市化的推进也是极具借鉴意义的。

(责任编辑 王芳)

杨君,女,硕士,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推销员之死威利推销员
WILLY THE DREAMER梦想家威利
威 威利 温基
梦想家威利
学生天地(2020年24期)2020-06-09 03:08:44
威力和他的自行车
推销妙招
故事会(2018年3期)2018-02-07 15:38:15
推销电话
预设在戏剧文本《推销员之死》中的语用功能
推销员星星狐
快乐语文(2016年12期)2016-11-07 09:45:48
电影《推销员之死》的艺术悲剧特色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52:16
最强的推销员
学生天地(2016年17期)2016-05-17 05:4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