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妮
独自行走着,看见你
——记在斯里兰卡的日子
◎王亚妮
科伦坡时间18:20,MU713的舱门在班达拉纳亚克机场打开,一袭翠色纱丽映入眼帘,机场的兰卡姑娘用美丽的笑容和南亚口音的英语迎接着远方的客人。望着机场明亮的僧伽罗文和英语指示牌,心中泛起一种很久未有的兴奋感。前一日躺在火车硬卧上的所有关于斯里兰卡的想象,终于有了现实的起点。
对斯里兰卡的初印象,是深夜静谧的科伦坡。机场到科伦坡市中心不到一小时的车程,我张望着窗外略显昏暗的街道,感到淡淡的荒凉。但几乎遍布每个街角的佛像,却似最明亮的灯,照亮了凌晨的科伦坡。
在兰卡的第一天,就遇到了坑骗外国游客的商人。在和同为志愿者的子葳去往贝塔市场的路上,遇到了一个热心的兰卡大叔。被带着吃了当地的早餐,参观了满是做周日礼拜的人的金色佛寺后,他又用当地语言让突突车司机带着我们去了宝石店、茶叶店,终于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到达最初的目的地贝塔市场时,强硬态度下高额的车费和小费让我们欲哭无泪。虽说不是很大的损失,但初来乍到就领会这般滋味,着实让我们心里很不好受。所幸,地道的早餐,初乘有名的突突车,对伪善的防范意识,我们也并非有失无得。
说到突突车(Tuk-tuk),这是在斯里兰卡的日子里伴随我最多的一种交通工具。在当地,小巧多彩的突突车充当了招手即停的出租车,而真正意义上的出租车则需要打给出租车公司预约。但我觉得突突车最大的特色不在于车本身,而在于车上热情、英语发音有趣的司机们。用英语讨价还价的水平也在和那些开价不合理的突突车司机们的较量中长进不少。每每回想这种与商务谈判有着某些相似之处的交流过程,都不免一笑。每次坐在颠簸的突突车上,听着司机们用不大好懂的英语讲着他们当地的特色,望着两边的街景,着实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这一天的下午,就体验了斯里兰卡最著名两条火车线路之一的海上火车:The coast line。从科伦坡要塞火车站到Mt.Lavania不足半小时的路程,让我忘却了之前所有的郁闷。《千与千寻》里海上电车的原型,果真是如画般美。兰卡火车的独特之处在于,你可以挂在敞开的车门边尽情享受沿途的美景和潮湿的海风。我将身子探出火车,离我不足一米的大海卷起浪花,水雾几乎打湿我的脸颊。
在Chatham St与Janadhipathi Mawatha的交界处,有一座建于1857年的钟楼。钟楼不大,通上塔顶的楼梯落满灰尘,摇摇欲坠。登上狭窄昏暗的楼梯到达塔顶,风景独好。
来到老加勒巴克灯塔前,庄严的石狮和古老的大炮使得这座1954年的老灯塔透露出浓浓的历史厚重感,而不远处白色的Sambodhi Chaitiya 舍利塔,更是用一种沉静的壮观吸引着当地人在礼拜的日子登上高楼,走进佛塔祈愿。我遵循当地习俗,脱鞋摘帽,虔诚地拾阶而上。设计独特、壁画精美却鲜有游客的佛塔上,身边很多热情的孩子们好奇地打量着我这个异国的客人,迎面碰上的兰卡姑娘们羞涩一笑,点头问好。
从舍利塔下来,已是日落时分,盘旋的乌鸦为空阔寂静的天空增添了一丝聒噪,却更予人沉静惬意。
与斯里兰卡富饶的自然资源相称,首都科伦坡更多散发出一种人文气息。历史悠久的殖民时期的建筑,时尚的餐厅、画廊,历史与现代融合,热情和沉静并存,一如每周日的艺术家市场上那一幅幅明艳灿烂的画作,让人久久回味,难以忘怀。
这座在旅游攻略上无人问津、双语地图上甚至没有译名的小镇,是我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地。在兰卡,提起Induruwa,当地人总是笑着评价道:“Beautiful beach”。这里的海浪颇为猛烈,沙滩宁静。我做志愿工作的海龟保护基地,就设立在一片静谧的沙滩旁。
初到基地,见到了来自联合国的海龟基地负责人Nanda——一个体型微胖、结实的南亚大叔。一见面,他就一脸严肃地告诉我们,新到的志愿者要交500卢比才可以知道关于基地的信息。第一天在科伦坡遇到的骗子大叔的脸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那种被骗、被强硬地索要钱财的不愉快感觉一下子又涌上来。我犹疑地说:“But we are volunteers……”看着我们严肃的脸,Nanda终于忍不住了,哈哈大笑,前仰后合地说:“It's a joke!”就像这样,他用热情幽默的风格介绍着海龟的知识和基地的信息,指导着日常的工作;他不停地用唱歌一样的声调模仿着我们说的中文词语,那声音伴着海浪声,成为了工作时别有风趣的协奏曲。
志愿工作内容不复杂,但真要认真起来,做好也要费一番心思和体力。做得最多的是为中国参观者讲解的工作,将学到的海龟知识和保护意识宣传给人们,这工作最轻松但却很重要。人们关于海龟的认识还很少,也没有意识到海龟所面临的严峻的生存困境,哪怕一词一句,绵薄之力,也令人欣慰。
写这篇文章献给那些孤独却不寂寞的日子。独自行走着,看见你,看见自己。
(责任编辑 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