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若兮散文三篇

2017-03-24 19:03倪若兮
参花(下) 2017年6期
关键词:专科生本科生

倪若兮散文三篇

我的两张脸

与孩子在一起的单纯时光最轻松、真实。愿此生都如孩童般,不被世俗纷杂所染,眼眸清澈,内心清明;愿此生所遇之人,皆能以诚相待,摘下面具,远离尔虞我诈。

——题记

二〇一五年夏,那时的我,在广州念服装设计学。如今虽时隔两年,但当时的情景却仍历历在目,深深烙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那天,天气格外闷热,我逛完面料市场,拖着疲惫的身子,晃晃悠悠地挤上了公交车。车上乘客较多,车厢好似一个大闷葫芦,我颇费力气地挤到后门边,漫不经心地看着车窗外一晃而过的街景,时不时调整站姿,让左右腿替换着休息。

突然,一串银铃般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姐姐,来这里坐。”声音清脆、婉转,好像炎炎夏日中的一股清泉,清新甘甜,沁人心脾。我寻声望去,只见一位眼眸清澈的小姑娘正冲我微笑。我下意识地环顾四周,最终确认她确实是在和我说话。小女孩的微笑似乎带着魔法,融化了我的心。“谢谢你,小妹妹,姐姐不累,不用坐。”我与那个空位之间隔着不多不少的人,不太好意思过去。她微笑着的小脸忽有些羞怯,却又很坚定:“你来坐!”我略微有些受宠若惊,但最终还是在她微笑的指引下坐到了她旁边的位置。“姐姐,我看你站了好久……”就这样,在一个普通的夏日午后,我和一个明媚的小女孩交谈起来。

聊天时,她毫无掩饰地告诉了我她的年龄、姓名以及所在学校。“姐姐,你呢?你叫什么?”我看着她滔滔不绝的样子,竟一时沉默,下意识环顾了周围,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我并没告诉她真名,可她仍然天真地笑着。这份坦诚,这个笑脸,这干净的眼神,都让我的心温暖起来。不知为何,眼角有丝丝湿润,我们明明是在聊着快乐的事情啊!或许是因为太久没有感动吧。这久违的、人与人之间毫无条件地信任的感动,被这城市的灯红酒绿所湮没掉的纯真感动,在这一瞬间又回到了我的内心。这一刻的我,好像回到了儿时的纯真时代,看着“未来”那个带着面具的陌生的我。

这两年,我经历了人生的起伏,越发冷漠,笑不是笑,哭又不是哭,像个被“装进套子里的人”:敏感,警惕,防备……在被设定好的圈子和规则中,循规蹈矩,刻意逢迎,甚至巧言令色,这被称之为“人际交往”。

小学时,老师教育我们做人要诚实;中学时,老师教育我们做人要坦诚;大学时,老师教育我们做人要会变通。于是,我们从刚出校门时单纯的状态渐入“正轨”,给自己画了两张脸 ,一张是独处时“随性的脸”,一张是交往时“微笑的脸”。出门前,我们带着“微笑的脸”,知进退,而懂“规矩”,回家时,发现那张脸早已因长时间的微笑而变得僵硬。于是,我们卸下装饰,回归“随性的脸”,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倒退?

偶然想起,那个炎热的午后,那个明媚的小姑娘,似乎阳光透过车窗打在她脸上的样子,又无比清晰起来。每每此时,压抑的情绪总会缓和许多。蓦然回首,才发现,那个小姑娘竟不知何时给我上了人生重要的一课,让我保留住了最后一份温暖与阳光。

以酒论情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在吟诵这首诗时,是何等豪迈,不知他是否也手握夜光杯,醉饮美酒呢?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在这大雪纷飞之际,于火炉旁暖上的这壶新酒,是否也暖了你的心?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只有李白如此的壮士豪情,才可以让他洒脱地斩断愁绪,喝上那一杯忘忧酒。

这,便是以酒论情。不论忧愁欣喜,不论家国破碎,不论离别悲凉,只论酒。金酒、清酒、白酒,独酌、闲饮、众聚,边塞,送别,思君……以酒论情,然否?

早在古代,便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一说。《晋书》亦曾有关于酒旗星座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食。”雅士更写下不少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任时空更替,斗转星移,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始终在人类交往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如今,酒文化也早已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人文生活、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

地无分南北东西,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国作为酒文化的极盛之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口腹之乐,其是一种情怀,一种情趣,一种生活态度,正如豪放的李白,诗与酒大抵是不可或缺的,甚至超过了生命。所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就是最真实的写照。李白的以酒论情,可与你相知否?

然如今,在许多场合,本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礼仪、一种心境的酒,却被打上了“无酒不欢,少饮不散,饮必醉之”的标记。酒文化早已超越了其原本的定义,跻身成为了洽谈商务、人际交往的首要前提。“有求必先自饮三杯”“逢人必当一一敬之”……如若不然,便被冠以“没诚意”“不耿直”等“恶名”。因此,在重要场合,被喝到神志不清、行为失常者不在少数。倘若单单只是个人生活习惯问题,那么众人大可自我把握尺度,不贪杯,不滥醉,知深浅。可一旦酒文化发展成为一种地方习俗,演变成为一股社会风气,那么它的力量也必势不可挡,让人无从推脱,无所遁形。朋友敬酒可容你推辞?客户劝酒可容你剩酒?领导自饮可容你旁观?置身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许多人饮酒全属无奈之举。也曾见有滥酒者于街角呕吐,也曾问及周遭宿醉之人:“如此饮酒,为何?”答曰:“非本意。”可见,常跻身酒坊之人,也全非天生嗜酒之辈。

古语云:“小酌怡情,大饮伤身。”可见,古人对饮酒养生早有认识。《本草纲目》引邵尧夫诗云:“美酒饮教微醉后,此得饮酒之妙,所谓醉中趣、壶中天者也。若夫况湎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躯命,其害可胜言哉?”酒虽品类繁多,但其性皆热之特性却是统一的,多饮助火生痰,昏神软体,损筋骨,伤脾胃。既是如此,这种“以酒论情”的风气是否变了滋味?

其实,从古至今,酒的本质没有变,变的是生活,是人,是人心。今天,谈以酒论情到底该报如何态度?该是一种怎样的味道?

从面试到学历所想到的

不知这已经是第几次了,我看着面试官微微皱眉后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客气地让我回去等通知。我知道,这次似乎又失败了。原因终不过是“专科生”这一标签罢了。

有时候,我想,高考时我们过五关斩六将,就是为了能够进入一所理想的学校。可一旦失利,落入专科生的行列,被贴上“我是专科生”的标签,人生将被认为是“灰暗史”的开端。就如我这样的经历,很多人大抵都经历过:在校期间,受一些本科生“鄙夷”,有时不受教师和学校重视,看着那些只因高考时可能就比你多答对了一道选择题的人,在他们的趾高气昂中度过几年光阴。在饱受歧视的环境下,专科生不得不时时自省,上课时丝毫不敢怠慢,课余时半分不敢懒惰,整条神经好似被绷在弦上的箭,但却承受着比本科生更重的压力和就业现实。

毕业时,专科生得给自己杀出一条血路,但现实状况却是:很多的公司,宁愿要一个不对口的本科生,也不愿意要一个对口的专科生,因为他们认为本科生在大学中应该学到了很多工作之外的能力,比如说学习的能力。他们认为即使不对口,本科生较强的学习能力,也能让他们在稍微学习之后,能够干出比专科生更好的成绩和事业。

但这样的想法就真的对吗?结果我们心知肚明。

面对失败,我现在的淡定和坚强应该源于几年前的那次经历。那年,和许多同学一样,我也热火朝天地忙着制作自己的自荐材料。但那本精心打造的厚厚的人生敲门砖,在很大程度上却显得苍白无力。从南到北,巨大而拥挤的毕业生双选会上,“专科生”几乎找不到立锥之地,较好的招聘单位无一例外都高挂起“招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标牌。从一开始参加双选会的新奇、兴奋,到走出会场的失意,命运开始无情地玩起了蹦极游戏,自信心就如同下落的身体一样,随着力道逐渐减弱,反弹的高度则越来越低,直至跌落谷底。

再三地遭遇挫折使我逐渐认识到,颓废和抱怨都无济于事,继续提高学历的硬度和自身的素质尤为必要。因此,我参加了自考,经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本科学位证,本想着,有了本科的文凭,待遇总能与从前不一样,可不承想,结果却不尽人意。

在与一位年近三十的编辑的交谈过程中,她曾无意中说起,现在高考录取线怎么越来越低了,跟她当年简直无法相比。我笑了笑,不置可否。现在,自考与电大、函授、成大等,被统一归入了“国民教育”,待遇一致,却不能真正发挥其继续教育的意义。国家鼓励自考,鼓励继续教育,但自考生的境遇却不能与付出成正比。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专科生看不到自考的希望和出路,自然就将人生归入到“灰暗史”中。同样,专科不如普本,普本不如重本,重本不如……这一系列的比较已经成为当前衡量能力的标准。但这是唯一标准吗?许多例子也证明了并不是。我想,这大概就像一张通往成功终点的车票。重本是一等座,普本是硬座,专科及以下是站票,但是,在终点迎接你的人真的会在乎你是怎么来的吗?

在一次培训中,老师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亲身经历:在一次实习中,总共有三十二名实习生,实习结束后,单位只会留下七名。在自我介绍时,一名清华毕业的同学就连自我介绍都显得得意洋洋。当然,这也成为了他身上的优势和加分项,但最终他却并不在这幸运的七名之中。之所以出现上面的问题,也自然就有了答案。每每想到这,我似乎又有了一些前进的动力。

不管如何,直面失败也是一种人生经历和勇气。在这一次次的失意中,磨炼了我的性格,锻炼了我坚韧的气魄,这何尝不是人生的另一种馈赠。

(责任编辑 葛星星)

倪若兮,本名郭凡,女,生于1990年,重庆市城口县人。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诗刊》子曰诗社社员,朦胧诗社社员。代表作品有《雨夜煎茶》《月下酣梦》《廊上清风》《寅雨惊梦》《着墨色》《寒梅萃雪捣茶香》《早春农趣图》《帘下清雨织旧梦》等。在《参花》发表作品《与子长诀》《掬露入茶》《谷雨令》等。

猜你喜欢
专科生本科生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高等院校本科生入学教育的思考以生命科学类专业为例
学前教育专业三年制与五年制专科生的差异比较研究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技能赛事对专科生素质提升的效果分析——以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为例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
医学专科生基层就业状况调查与促进措施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基于岗位调研加强医学专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地方高校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