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林东
【讨论】
“专业目录”真的不重要吗
戴林东
实行专业管理,是基于学历教育体制的中职教育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蓬勃发展的需要,也是其面向社会需求、实现多元培养的显性标志。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职教育面向新兴产业或行业设立的专业迅速增多,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对人才培养的技能规格和素质标准认识不清、掌控不严,专业名称不统一,课程设置随意化,等等,对专业人才的规范化培养造成了负面影响。国家于世纪之交适时颁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对中职教育加强专业管理,中职专业建设在走向规范的同时,又导引出专业设置标准、人才培养标准等核心指标的研制,现在更是站在“课程标准”“教学标准”的高度,将规范培养推向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加以深化和提升。
我国中职教育实行专业管理以“专业目录”为抓手,以此对中职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和基础指导,准确定位专业培养方向,明确设计专业培养目标,规范运行专业育人制度。可以说,没有专业管理,就没有专业质量。不顾专业形成的客观条件,随意、轻易设立所谓“面向社会、市场需求”的“沙粒专业”,即使能够一方应景、一时显效,也难以生成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职业教育专业类型、项目、方向等应时迭变,会使专业设置的稳定性和专业培养的系统性失去保障,最终造成人才专业技能口径狭窄、基础薄弱,就业岗位适应面缩小,“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亮点之一就是在统一的专业大类中,既加强专业基础培养,又坚持专业特色发展。专业教育不是专项教育,而是通识教育与特色(特长)教育有效结合的素质教育。中职教育只有加强和完善专业管理,才能更好地实施专业培养。保持专业培养与行业生产协调发展、互动共进,是推进和完善专业管理的关键。专业建设虽然相对滞后于社会生产发展和市场行业变化,但专业建设不能被社会、市场牵着鼻子走,应该表现出积极的适应和主动的满足,甚而超前的引领。我国对中职教育“专业目录”实行动态管理,通过“修订”实现补充和更新。在认识上,不能将“稳定”视为“僵化”,更不能以此作为轻视或取消专业管理的由头。
G717
C
1005-6009(2017)68-0074-02
江苏省泗洪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