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辩异 感悟“送别”
——《古诗两首》备课思考

2017-03-24 08:35
考试周刊 2017年53期
关键词:安西孟浩然王维

李 凌

(龙岩市长汀县大同中心学校 福建 龙岩 364000)

求同辩异 感悟“送别”
——《古诗两首》备课思考

李 凌

(龙岩市长汀县大同中心学校 福建 龙岩 364000)

《古诗二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组成。这两首诗皆为唐代诗人作品,表现的都是“送别”主题,采用的都是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但事件发生的背景不同,蕴含其中的情感也有差异。鲁迅说:“教师愈会比较,就愈有益处。”笔者从中得到启发:四年级的孩子有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基础,何不将这两首古诗进行整合,引导孩子在比较中学习,求同辩异,感悟“送别”呢?笔者研读文本,查阅资料,围绕主线“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味”,对备课思路进行了梳理。下面结合教学设计,谈谈备课的思考和收获。

整体通读,初识“送别”

一、揭示课题:出示古诗,学生读诗。

二、初知诗意:学生借助插图和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三、寻找相同: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作者都是唐朝诗人;都描写了景物;写的都是送别)。

四、设疑过渡:李白的送别与王维的送别是一样的吗?

【备课思考:知人论诗、整体观照,是古诗学习的重要门径。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进行整合式教学,打破了学习古诗的常规套路。借助注释、初知大意是整合的基础,聚焦主题、求同存异则是整合的关键。】

分步解读,品悟“送别”

一、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感受画面:学生概括在诗中看到的画面(故人西辞;烟花三月;孤帆远影;长江东流)。

2.描述画面:学生通过课内注释和课外资料描述画面。

3.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品“孤”

学生交流:长江两岸风景绮丽,李白真的只看到了一叶孤帆吗?从这个“孤”字,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李白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说明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

◆悟“尽”

学生交流:你们认为真的“尽”了吗?“不尽”又是什么?(课件出示背景资料:李白与孟浩然同为唐朝诗人,都喜欢陶醉于山水,崇尚自由与浪漫,俩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诗歌写作上,李白从孟浩然那里获益良多,因此李白对孟浩然极为推崇。有诗为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小节过渡: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的地点在黄鹤楼,王维在哪儿送元二呢?

2.感受画面:学生概括在诗中看到的画面(渭城朝雨;客舍柳色;劝君尽酒;西出阳关)

3.描述画面:借助课文注释和课外资料,学生描述画面。

4.品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出示课件:教师出示从渭城到安西一路地形地貌的图片。

(2)学生交流: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路上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元二孤身前往安西。作为好友,王维的心中充满了怎样的情感?

(3)学生思考:王维手中酒杯里的酒中包含着什么话语?(离别之际的留恋与不舍、前路珍重的关切与牵挂、建功立业的期盼与祝福)

5.欣赏音乐《阳关三叠》。

【备课思考:感悟古诗,不仅要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更要领悟流淌在诗句之间的意境和情感。指导学生披文入境,与景物山水交融,作者心灵相通,需要教师的匠心独运。此环节抓住“你读出了哪些画面”这一主线,通过学生的想象,让平面的诗句成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一段段动听的旋律、一幕幕鲜活的场景,使学生在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和情绪,经历心灵的熏陶和人文的滋养。】

整体参读,体察“送别”

一、寻找不同:两首诗同样写送别,同样是寓情于景,不同的是什么?(方式不同,情感不同)

二、感“不一样的方式”:李白和王维对老朋友的送别方式不同,一个是以目相送,一个是以酒相送。

三、品“不一样的情感”:为什么李白仅仅是以目相送,王维又要以酒相送呢?读懂一首诗,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非常关键的。

1.孟浩然要去的是什么地方?(出示课件)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扬州自古就是繁华之地,所以,李白与孟浩然相别,只是相见不易,心中不舍,依依惜别。

2.我们再来看元二要去的地方。(出示课件)据史料记载,从长安城最北的城门安远门到安西有“九千九百里”,这个数字并不是实指,但说明安西离唐朝的首都长安有着遥远而漫长的路程。这一路上,到处是茫茫荒漠,是漫漫黄沙,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老朋友即将踏上万里征程,不知何时能够回来,是否能够平安回来,此时此刻,王维能够做的,就是将满怀的牵挂与担忧寄托在浓浓的酒中。

3.小结: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方式,不一样的情感。李白是以目相送,深情祝福,依依惜别;王维是以酒相送,依依不舍,牵挂担忧。

【备课思考:此处整合,用对比参读的策略,旨在同中求异,异中存同。在理解诗意、感知意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挖掘“两首诗同样写送别,同样是寓情于景,不同的是什么”,体验作者送别时的满怀情绪,深化了“送别”这一主题。同样的送别,送别的方式不同,蕴含的情感也有差异,最终反映的主题回归到单元教学目标——人间真情,以合开篇,以分为过程,又以合统领全文。】

拓展学习,深化主题

一、拓展学习:常言道,自古人生伤离别。唐诗中还有许多写送别的诗,我们再学习《别董大》《赠汪伦》。

二、解读“送别”:高适送别董大,是以话相送,他深情地安慰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而汪伦送别李白,却是以歌声相送,把一腔深情融入到歌声中。

三、课堂小结:诗歌体现的都是送别,但古人送别的形式各不相同,有以目相送,有以酒相送,有以话相送,有以歌相送……不仅如此,诗歌寄托的情感也不相同,有祝福,有感伤,有深情,有激励……最后传递给我们的,都是朋友间的真情!课后,请同学们再去搜集这类古诗,细细咀嚼诗中的离情别意。

【备课思考:语文具有开放性,此环节对“送别”进行拓展,引出高适、李白的另两首送别诗,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古人送别的不同方式和情感。这种时间上的纵向对照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厚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猜你喜欢
安西孟浩然王维
春晓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舟中晓望
走哪条路好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春晓
要钱还是要命
硫唑嘌呤联合小剂量曲安西龙治疗老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分析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