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在“尽力”唤醒自己

2017-03-24 06:43成尚荣
江苏教育 2017年38期
关键词:李建成定义建构

成尚荣

李建成,在“尽力”唤醒自己

成尚荣

一、李建成的“尽力”观

李建成,认识他的时间很长了。记得第一次与他见面,是他作为洪泽县教科室主任,介绍他的“自问自探”教学改革。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李建成有改革的激情,有研究的执着,还有理论追求的愿望和较好的基础。后来,又见过他很多很多次,聊过好多好多回。每见一次,每聊一回,都觉得他又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是悄然的,但是可以捕捉的,可以感受到的。他,在成长。因此,李建成形成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提出“成长教育”,我是不奇怪的,因为这是水到渠成的事。

最近读李建成《唤醒成长》,他多次使用“尽力”两个字,让我的阅读目光多次停留在那儿。他这么说:“只是父母那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 ‘尽力’,让我生发一种成长的力量。”于是,他读师范时,尽力读书、习字、练琴、绘画……当了教师后,他尽力探寻教学改革的新路径;做了校长后,还根据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尽力提出让学生自主学习;再后来,当副局长了,关于教育的诠释与表达,还一直在尽力。“尽力”成了他所钟爱的一个词,这是他心底里发出的声音。

尽力,很平常,好像没有什么新意,也谈不上什么深义。但是,依我看,尽力不仅是他的一种真实想法,而且是他精神、情感、品质的折射,是低调中的积极,是态度的真诚,是留有余地的自信。在李建成,“尽力”的真正含义是:尽自己所有力量,把自己全部力量都拿出来;与其对未来有高调的承诺,还不如把一切都尽力而为地献给现在。这就是李建成的“尽力”观。正是这样的“尽力”观,让他马不停蹄,一个驿站一个驿站地向前;又如儿童生长,拔节向上,朝气蓬勃,一个个“尽力”,一次次“尽力”,他的核心主张——“成长教育”呼之而出。

“尽力”观还有另一层意蕴:成长是急不得的,那是尽力而为的事。任何一个人,尤其是学生,有发展的需求,有时还会有不少的冲动,这些都是成长的根据。把控这些根据,成长就会有节律感,教育就会自觉地走在规律上。尽力,一定不是违背规律;尽力,一定是慢慢地、一点点地生成。由此,我以为,“尽力”是李建成建构起来的属于自己的“积极心理学”,是他认定和追求的人生态度,是他的行动风格。一切都源自他的内心,因此,我将“尽力”认作是李建成的核心价值观。试想,一个人尽力了,一所学校尽力了,还担忧教学质量不能提高吗?还为教学改革难以推动,难以深入而纠结吗?教育成长不就在其中了吗?

二、李建成是个优秀的定义者

李建成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这么说:“我提出的教育即成长这一哲学命题,便是以‘成长’定义教育。”接着他又作了重要补充:“用‘成长’定义教育给教师定义带来变化,教师定义的变化又给教育本身带来变革。”

教育、教学、课程是需要定义的,教师、学生、家长是需要定义的,学习、发展、成长也是需要定义的。所谓定义,倒不是下定义,而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理解某一事物、某一概念,继而解释它,用精练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因此,我以为,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定义其实是倾自己之所知和所能,重在意义的阐释和表达。

李建成是一个优秀的定义者。他成为“定义者”来定义教育有个过程。他曾经是个学生,后来是个小学教师,后来成了小学校长,后来又做了县中的校长,现在还兼任教育局的副局长,当然,他永远是个教师。多种角色,不同的经历,丰富的体验,让他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教育、发现教育。所有的一切,都聚焦于教学,而教学总是教育的一种形态,因此,所有这一切又都自然地聚焦教育。我们一般这么提问:教育是什么?还可以这么提问:教育像什么?而李建成是将两种提问方式整合起来。整合的核心是什么呢?李建成的回答是:“我感受最深的是‘自问自探’不只是教学法,更应是人的学习方式。”“人”的学习方式,意思非常清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技术等等,其背后或深处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人,是核心。离开人,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因为人是人的最高价值。而人是需要生长的,只有在成长中才显现他作为人的最高价值。所以,李建成坚定地认为,“教学既应关注学科素养的培养,更应关注人的发展——人在教育过程中生命得到更好的成长。”于是,他便从学科教学方法研究走向教育本质研究,“根据教育的本质是基于人,又要依靠人,最终是为了人这一基本思想,提出自己的教育哲学‘成长教育——关注人的生命成长’”。

这是一种逻辑,是李建成的个人逻辑,不过,这一个人逻辑具有重要的普遍意义,因而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认同,而且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李建成对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其感性与理性相互融入的程度越来越高。

定义是个创造的过程。创造的过程有不少的依循。李建成的路径是:从传统文化中寻根,从未来需要中找路,从自身特长中立本。而且,定义不只是个人的事,李建成和大家一起来定义,让大家也成为定义者,这就形成了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共同体,必然推动教师的共同发展,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三、李建成是儿童发现者

如前所述,教育的核心是人,是儿童,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基于儿童的,教育也是要依靠儿童的。“成长教育”是儿童成长的教育,是儿童成长规律的探寻和把握,离开儿童,教育免谈。“众里寻她千百度”。用了两个十五年的时间,李建成终于在儿童发现上有了重要进展。

他有这么一个经历:实践初期,更多以“儿童为中心”,完全按儿童的兴趣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后来,他从“知识结构”和“儿童中心”两个维度去寻找契合点,提出“满足成长需要”。从满足兴趣到满足需要,固然没有非常明显的界限,却是有区别的,可以说,这是对极端的兴趣主义、极端的“儿童中心主义”的调整和改进。后来,李建成又从“满足成长需要”走向“儿童主动参与”,显然这是一个极大进步。满足成长需要,儿童还只是个接受者、被施教者,而儿童主动参与,儿童已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创造者,一下子从被动地位走到主动地位。走到这样的地位,也并不否认和排斥“满足成长需要”,恰恰相反,此时的“满足成长需要”还具有了主动的、积极的意义。

儿童在教学中地位的转换,让李建成有了新的感悟:“我对‘教学’概念进行重新界定:教学即让儿童参与课程建构。追求的境界是:让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围绕生命成长需要和课程学习需要,运用个体知识经验积极、有效地与参与策划和实施课程建构,在课程建构中参与教学,在参与教学中建构课程,将课程建构与教学融为一体,实现儿童与教学一起成长。”这段表述是精彩、深刻的,他发现了儿童。

发现儿童,关键是教师需要发现自己,亦即定义教师。何为教师?教师何为?教师最为根本的专业究竟是什么?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有一首诗:“真正的老师对他自己下功夫,像磨一面镜一样,他把自己最终做成了镜子。但他是一面没有目的的镜子,它并不去有意寻找谁的脸来照。它只是在那儿,但来到他面前的人看到了他自己。真正的老师反射你的光,如果你借着他看到了光明,那也只不过是你自己的光照到了你自己的黑暗。他是一座桥,借着他,你只是来到了你自己。”无须多作解释,诗不是借隐喻在定义教师吗?教师是一面镜子,让学生看到自己,让你的光使学生成为一种光,用自己的光去照亮自己的黑暗。

不知道李建成有没有读到过这首诗,不过,他心中一定有这首诗,因为他是儿童发现者。

最后,李建成又用四个“尽力”来结束他的文章。尽力,似乎成了李建成的代名词,于是李建成终于“建成”了,生长了,发展了。

(作者系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督学)

猜你喜欢
李建成定义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冒犯”太子官位牢
建构游戏玩不够
“相交线”检测题
李建成:被历史严重歪曲的大唐太子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成功的定义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