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卫东
评课:优点也要好好说
冯卫东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它是指结束课堂教学之后,听课教师针对执教者课堂得失做出的评议。评课作为最常见的教研方法,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当前的评课活动往往将重点放在课堂的不足,对其优点却轻描淡写。评课的目的即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评课的过程应该是在肯定课堂优点的基础上帮助教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因此,优点不但应该说,还要“好好说”。
评课;评课伦理;优点
评课是一种最常见的教研方法。“评价促发展”,这是人们对教学评价之功能与旨归最简明有力的定位。“发展”最终要通过“人”来实现,“人”在这里是指被评价的对象,如果教师不想发展,或者不懂发展,那么,评价所应产生的功能、所要达成的旨归必然落空。评课要 “说长道短”、评优论劣,使执教者得到启发并做出教学行为的调整,这样才能推动执教者不断进步。
“道短”“论劣”固然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改革就是对“短处”的“改造”,对“劣点”的“优化”,把它们“改造”好了、“优化”好了,这就是很大的进步。从客观辩证的原则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出发,评课时聚焦于某些问题和缺点,对教学的不足多一点指摘,这是对的,也是必要的。“忠言逆耳利于行”,只有坦诚地面对教学上的问题,积极地对症下药,“教育肌体”才能健康地成长。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说”其长,不“道”其优。就像没有一堂课尽善尽美一样,也没有一堂课没有半点优点。可是,我们经常听到评课者说这样一句话:“优点就不要说了,说说这堂课存在的问题或缺点……”于是,人们便对优点避而不谈,说的都是课堂的不足,似乎这样做才能显示评课的严肃,这样做才是“标配”的评课范式。
面对这样的批评,我们不禁要问:评课要扬长弃短促发展,“长”都未曾被说起,又何以在后续教学行为中发扬?“短”已避,“长”不扬,只破不立,叫执教者何去何从?对于那些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来说,更是不知所措。
还有,说“优点就不要说了”之类话的人是谁,受评者又是谁?这是个有意思的提问,往深处讲,它实际上涉及“评课伦理”这个问题。
虽然说这类话时具体情境或有不同,但在说话人所处地位、心态等方面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一般来讲,如此评课或组织评课的人都是拥有较大话语权的“权威”,诸如学校领导、各级教研员、学科专家、一线名师。一个身份或者地位与受评者相当的评课者绝不会说这种话。“优点就不要说了”,说这种话的人一定有突出的话语自信,而这个自信也多是在身份地位的比较中得来。他们在这个场合或许是作为“权威”来讲话,但是换一个更高级别的评课活动,在拥有更大权威、更大话语权的人们面前,他们多数不会再讲“优点就不要说了”之类的话。所以,“优点就不要说了”这样的话,有时候更多反映着说话人的地位与心态。
另一方面,受评者则常常是资历较浅的教师。我们几乎不可能在一位拥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教师或者名师面前这样评课。在优秀教师或者名师面前,差不多是人人好评,即便有少数人言及问题或缺点,评语也常是“白璧微瑕”或“瑕不掩瑜”,语气则为“有待商榷”“仅供参考”。说这些,笔者并没有揶揄诟病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机会提醒大家:对于资历较浅的青年教师,评课或组织评课者宜怀体谅之情,宜出暖心之语,宜显呵护之态,宜行提掖之举,等等。比精准研判、“秉公”批评更重要的是,首先要让受评者的心热起来。
让受评者的心热起来,能够在只说问题和缺点、不讲优点与长处的评课活动中“生成”吗?当然不会。即便“生成”了,也一定不是“差评”之功,而是受评者化委屈为动力迎难而上的结果。很可惜,在“骂声”中成长的教师并不是很多。这倒应了鲁迅《未有天才之前》一文中的话:“因为幼稚,当头加以戕贼,也可以萎死的。我亲见几个作者,都被他们骂得寒噤了……”当然,“差评”不等于“戕贼”,尽管“差评”中可能有一部分“戕贼”。有时权威者只顾逞一时之快,丝毫不曾想他的“差评”可能给受评者造成的伤害。这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了。请不要以为我危言耸听!把自己摆到弱势受评者的位置上,“共情体验”一番,便能感受到那几句“差评”的分量了。坦白地说,十几年之前,我也曾经多次遭遇“差评”,教学自信屡屡受挫,后来未能成为教学名师,不能不说与此多少有些关联:它使我一再怀疑自身的教学禀赋,渐渐失去了成为名师的动力……
所以,我主张“优点也要说”,特别是在明知一些受评者自尊心强,需要别人鼓励的时候,更要把优点说足。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育人策略。对于性格谦恭者,鼓励他;对于性格张扬者,鞭策他。评课的“权威”也可以仿效,对于心理优势不够、弱势明显的教师,多鼓励。这也如一些人总结的家教经验一样,“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慢慢少”。事实上,那些看上去心理素质不太好的成年人(包括教师),他的心灵世界保留了更多童真,需要更多外界的鼓励。
不仅“优点也要说”,而且“优点也要好好说”。所谓“好好说”,正如前面所讲,首先指,说足说够,把受评者的心说“热”。“装睡的人叫不醒”,但“装睡的人哄得起”——诱之以可望可即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愿景,常能将他们“哄”起来。或许每个教师原本都有当良师、做优师乃至成名师的潜质,但很多人“长大后没有成为你”,说到底还是因为他们自己在“装睡”。在“唤醒”教师职业进取心这个问题上,“差评”并没有太多积极意义,而适当的“诱导”往往会给教师带去更大的发展动力。
当然,“好好说”不等于无原则地一味 “叫好”。评课过程中,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夸饰,不溢美”仍是评课所应抱持的一种基本精神。有时候,把教师的课堂优长夸得太过了,或者夸得太离谱了,也会误导教师,同样不利于正向引导。评课与教研写作不一样。写作要有创新,创新是其灵魂所在。 评课要“稳、准、狠”:所谓“稳”,就是扎实稳健,不扰乱视线,思路要清晰;所谓“准”,就是评在点子上,切中肯綮;所谓“狠”,就是要有深度,不浮在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课堂的问题所在。评课做到了这三点,才能真正促进执教者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成长。
“优点也要好好说”,“好好说”的意思主要在此,即把优点“稳、准、狠”地说出来,说到位。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评课缺乏一定的标准,而缺乏标准的评是盲目的,评价结果并不能反映课堂的问题。在这种评价过程中“我认为”“在我看来”之类的话语满天飞,随意性强,各个评者之间差异大,观点甚至截然相反,使受评者也左右为难。事实上,没有也不应当有绝对的评课标准。但是我还是建议大家在听评课时要有相对清晰的评课标准,“据标求得”才不致迷失方向。标准有二:一是课程标准,一是教学(学习)目标。“求”兼有追求与考量之意,“得”即学生的收获或“增值”。一堂课倘若据“标”而执、依“标”有得,则大致是好课,对于这样的课,我们没有理由不竖起“大拇哥”。
G451
A
1005-6009(2017)38-0012-02
冯卫东,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通,226000)副院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